分享

中医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一)

 奔跑的鸡架 2012-05-16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是指相对于四诊、辨证、治法、针法、灸法等特殊科学方法而言的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

    一般说来,科学理论的建构都要借助于观察、实验、测量、调查、数学、逻辑、科学抽象、创造思维、建立假说和理论等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科学哲学认为,方法是学科体系中最深层、最本质的内容,它决定着学科的众多特点。中医学之所以能成为一种独特的医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学研究方法体系,包括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方法,加工经验材料的方法,建立科学理论和检验科学理论的方法,叙述科学结果的方法等。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是指相对于四诊、辨证、治法、针法、灸法等特殊科学方法而言的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中医理论建构的哲学方法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一般科学方法通常分为经验性科学方法、理论性科学方法和横向学科方法三类。经验性科学方法是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测量方法等;理论性科学方法是对经验、事实进行思维加工,建立理论的一般方法,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说方法、思想实验、理想化方法等;横向学科方法是指由数学、一般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向学科抽取出来的一般方法,如各种数学方法和系统方法、黑箱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等。中医理论建构最具特色的一般科学方法当是理性思维方法,它对经验性科学方法有制约作用。

1.司外揣内

    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的外在表象来分析判断事物内在状况的认知方法,也称为以表知里。早在《灵枢·外揣》中就指出:“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应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中医的元气论自然观和气化论生命观内在地规定了中医认识和研究人体在“象”的层次上,因而也决定了中医认识事物的方法为司外揣内。

    《孟子·告子下》说:“有诸内必形诸外。 ”已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现象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事物内在的变化,可通过某种方式在外部表现出来。故通过观察表象,可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内在的变化机理。如《灵枢·刺节真邪》说:“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即从苇蒲的繁茂与否,可以推断下面水土的肥瘠情况。中医理论关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许多知识即以此为认知方法,藏象学说就以此为方法论的根基,借助于对外在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来推知判断内在脏腑的功能特点。司外揣内是决定中医学本质特征的科学方法,有效地解决了中医学所把握的现象与状态的关系。中医学通过对生命现象的观察、辨认,形成感性认识,进而发现并归纳本质属性的生命状态与表现于外在现象的固定联系,形成概念,完成对“象 ”的研究,即司外揣内之“司外”的阶段。然后由概念展开判断、推理,进入“揣内”阶段。揣,本质上是由现象形成概念,进而展开为判断、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所以,“司外揣内”是为实现认识人体的“现象一状态”层面生命规律而采取的手段和思维途径。

    司外揣内的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有所相似。对于内部有着复杂联系而又不便打开逐项分析,或打开后可能干扰破坏原有状态的研究对象,特别是生命体的活动过程和变化,借助黑箱方法,通过对输入信息和输出信息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常可测知该对象内部的大致联系及其变化规律。由于此法没有肢解对象和干扰破坏对象固有的各种联系,因此“失真”较少,可获得许多用白箱(还原分析)方法所无法获悉的信息。中医藏象学说之所以有许多超结构的联系,如“肾开窍于耳”、“肺主皮毛”等,究其原因即在于此。

    由于司外揣内的方法是在没有打开黑箱,不太了解内在结构变化的情况下进行研究的,故它在保持人体整体性、运动性的前提下,虽然从总体上准确地把握了人体生命活动的规律性变化,但对许多细节的了解则不太清晰,因而又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对总体认识的深入,此是其局限性所在。

 

2.取象比类

    取象比类是古人在观察事物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表述,依靠比喻、象征、联系、推类等方法进行思维,反映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导源于《易经》,是贯穿于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之一。

    首先,取象比类在于“观物取象”。所谓“象 ”,不仅指直观可察的感性形象,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更重要的是指事物的功能动态之象。中医学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特点,就在于把一切事物几乎都归结为与阴阳或五行相应合的“象”。事实上只有“象”才可划分为阴阳或五行,而纯粹的形质,即脱离一定行为、功能表现和相互关系的形质,则无所谓阴阳或五行。第二,据象归类,整体划分世界。中医学认为寻找机体内部及机体与生活环境横向动态联系的重要方法,是依据“同气相求”即不同事物在感性特征上或功能、行为方式上相似和一致,或从时空角度而言,能够相感、相从、相召、相动、聚集在一起,则可归为一类的原则,对人体藏象、经络、药物及与人体有关的自然事物进行整体划分。第三,比类尚有模拟后进行类比之意,故取象比类又要求在动态之象的领域内选取和制作模型,通过“象 ”的模型来认识人体和世界之“象”。中医学即以五行结构为模型建立了藏象体系,以自然界六种气候为模型建立了六种病因理论。从科学逻辑的角度看,取象比类大致包含了科学的分类、演绎、归纳、联想和类比等诸多内容。

3.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也称为类比方法,是指对于两类不同的事物,在比较的基础上,找到、抓住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并以此为根据,将关于一类事物的知识,迁移、推广到另一类事物上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的客观基础是事物之间普遍存在的相似性。因为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共同性,而且也存在着差异性,所以,类比推理是一种或然性推理,其突出特点是可靠性小、创造性大,能够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知识,有助于探索新的问题,特别是在做探索工作而理论知识和经验材料又不足的情况下,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指出:“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引导我们前进”。

    中医理论的建构广泛地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中医学从天人合一的前提出发,大量地根据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来推论人体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治。如《内经》经常讨论日月、寒温、昼夜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涩)而卫气沉。”对于人的生理功能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发生的细微变化的这些认识,已得到现代时间生物学研究结果的认可。而中医学家之所以能获得这些认识,除依据长期细心的观察外,还得益于类比方法。水的流动性状明显地受到寒温的影响;人体主要成分也是水,血液则是液态物质,它在脉管中循行,就像水在河道中流动一样。依据一定的观察资料,再借助于类比推理,即可推导出上述见解。又如刀斧砍削树木,其结果不同的原因在于树木本身质地各异,据此可推论出外来病因相同,而发病情况不同的原因,在于机体内部的差异等。只不过中医学运用类比推理多具有形象性的特点,往往对类比对象的本质认识不足,常依据感知事物的形象,借助大脑中储存的与被认识事物形象的相似性,寻找事物的某些相似联系,以其他事物的某种属性,来体会被认识事物的某些相关的属性。

 

4.内景返观

    内景返观,又叫内视、内照,是指在人体处于某种特殊状态(通常是气功激发态)下,人的感知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内向地体察自身机体的内在景观,甚至作出适度调控的方法。晋·葛洪《抱朴子 ·内篇》曾说:“反(返)听而后有所闻彻,内视而后无见朕。”明·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更明确地指出:“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明察之。 ”意即脏腑内景和经络隧道,一些通过特殊锻炼和修养的人,可通过内视反观体察感知。它如命门说、纳气归肾说等,都可以借这一方法获得某些现象学的依据。

    内景返观虽然不是耳目所闻见,但仍是感觉器官的感知,尽管是在生理条件下所进行的,但又具有实验的某些特征,是一种独特的“心身实验观察方法 ”。它借助导引、吐纳等心身修炼方法,促使形神机能高度协调和谐的同时,常诱使机体进入易出现“内景返观 ”体验的气功激发状态。此时,人体既是被认识的客体,同时又是认识的主体,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及形体同精神相结合,产生了“内景返观”的实验观察。这是一个闭环的信息反馈过程,又是感性认识通过思维运动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持续较长时间地处于被动入静状态(阻断外界各种信息刺激)的实验者,可逐渐听到由自身机能活动所产生的身体多处发出的声响,感受到一些平时根本无法体察的生命信息。中医学对内景返观方法的运用有悠久的历史,这是藏象经络学说以及养生理论形成的方法之一。

5.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按思维的要素划分,也可称为意象思维,是指把各种感官所获得并储存于大脑中的客观事物形象的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加工成为反映事物的共性或本质的一系列意象,以这些意象为基本单元,通过联想、类比、想象等形式,形象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活动。形象思维的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对形象信息初步加工,使之从表象上升到意象,再运用意象对客观事物进行形象识别和联想,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高级阶段是对意象进一步加工,通过想象创造新的形象,并运用新的形象,通过想象来反映、认识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与规律。它包括了从物象到表象(由外在的物象转变成内化观念形象)和从意象到外化意象(由内在观念形象又转变成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意象)的两次飞跃。意象可以凭借语言、文字、图式和各种艺术手段外化出来,即为外化意象。形象思维的基本方式不外比喻、象征、联想、想象。

    汉字创造中的取“象 ”思维运动和《周易》所强调的形象思维,一直是中国传统思维的主要方式。中医学家也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在宏观层次把握了自然、人体和疾病的本质、规律及联系,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如运用五行学说建立藏象理论的框架,用如雾、如沤、如渎分别表征上、中、下焦的功能特点,均体现了形象思维的特征。饮食物的转输过程、气与血的生成及运行等也经过了以想象为表现形式的形象思维的道路。辨证论治的过程亦常借助于形象思维。辨证的过程就是寻求整体病机形象的构思过程,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一个动态图像的识别过程;治法的构思也离不开想象,如中医想象到火性炎上的形象,并用相火上升的机理把握肝阳上亢的病理实质,再联想到自然界中的釜底抽薪,构思出扭转相火上升的病机所需要的治法等。中医学较多地应用形象思维,因此,其理论多表现出直观可感性、整体性及模糊性的特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