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汶川之行感觉还是不错的。 都江堰顶新小学从悲壮中崛起。国家领导人先后三次亲临,多次题词,诸多鼓励,使这所学校蜚声遐迩。当然,灾后重建也是锦上添花——大面积的学校,办公区与教学区科学的间隔,先进的各种软硬件……许多学校是没法比的。 基于以上诸多因素,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学生综合素质,在整个四川省都是叫得响的。不必赞赏别人的十分优越的条件。我较为欣赏的是他们力求办出学校特色的办学理念——他们始终挖掘书画教育和童话教育的内涵办出了自己的特色。我想,在一个十分追求应试教育的大环境里,能够独辟蹊径,走出将自己素质教育的路子,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同时我也看到了中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走真正的素质教育的路才是教育的唯一的出路。 离开顶新小学后,那里的一切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都江堰电大,目前像个“寄居蟹”,附在一个单位的一隅,三层小楼,除了部门标牌外,倒不很像一个学校或者什么培训单位——办公设备简陋,各间屋子也较为凌乱。进修校、电大的常规工作我不太感兴趣。单说说他们电大的“社区学院”。 “社区教育”是一个外来的先进的教育形式。是运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以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邻里和睦为目标的一项社会工作。社区教育在教育连续性、社会适应性、教育手段多样性,以及教育与社会各部门的合作方面都较好地适应了这些原则要求,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从幼儿教育到老年教育,文化教育到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在其中所作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社区教育在满足市民最基本的学习需要方面将可发挥重要作用。基本学习需要主要包括:“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手段,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决策等所必需的。”(《全民教育──面向21世纪的教育宣言和行动纲领》)。 满足外来人口教育、失业人口教育需要方面,在老年人教育方面的作用亦应引起重视。外来人口是社区教育对象中庞大的一群,他们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有待提高,对城市生活的知识有待于更多的了解,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社区教育在这一方面可以做许多工作。 从都江堰电大介绍的情况看,所谓的“社区学院”,它的存在,必须是“行政行为”。而目前的“都江堰电大‘社区学院’”准确的说,还不能算是完整的社区教育。“社区教育”,是要满足基本的学习需要——“基本的学习内容和基本的学习手段,这些内容和手段是人们为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地参与发展,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明智地作出决策等所必需的。”其二是“满足外来人口教育、失业人口教育需要”。 社区成员有普遍的学习愿望和需求,他们才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这样,“社区教育”才有丰腴的成长发展的土壤;而就都江堰目前的情况看,充其量只是我前面所说的第二个“需要”——“外来人口教育、失业人口教育”。政府办“社区学院”的目的就是基于“农民”——“居民”——“文明”。着力使进城农民,通过教育变成合格的“居民”,再通过教育让这些改造过来的“居民”,进一步成为科学文明的合格公民。这种教育,进城农民交钱来学习,肯定是不现实的。因此,没有可靠的经费保障,要开展好“社区教育”是十分艰难的。就这种情况看,这确实有点像我们的“春雨工程”、“阳光工程”“创业工程”、“再就业工程”——可能培训结果也是差不多的吧? 看来,形成真正的“社区教育”,还需要谁也不知道有多漫长的“过程”了! “映秀”是一个令人很不舒服的地方。一条公路从山缝里钻过去,一片小的可怜的洼地,四面群山像铁桶似的将它裹得严严实实的;一条宽阔的干河,夹岸修建着一色的漂亮小洋楼,家家房顶挂着五星红旗;学校对岸小洋楼背后,两山夹一条小山沟,像一扇门户——特大泥石流就是从这里涌进映秀街区的;映秀小学遇难的师生在孤独的那杆红旗下静默,倾斜塌陷的教学楼、办公楼下,映秀中学遇难的师生在莺歌燕舞中长眠。中学临河,右前方的一座不太高的山峰,在蓝天白云间明灭——那里,就是成都陆航团的英雄们牺牲的地方。 “映秀”是一个令人悲哀的地方,尽管她被援建的十分漂亮。 我喜欢“水磨镇”。这里较开阔——可以看见远处的雪山,房屋建筑别具风格。这里是广东佛山援建的。临街的山梁上,依山就势,藏、羌、汉三种风格的建筑令人爽心悦目。 从春风阁上去——春风阁,远远看去,多像布达拉宫的外形,白白的、哈达似的左右阶梯造型——各种门面一色的雕梁画栋,街道蜿蜒曲折,一条细细的而长长的水沟,流淌着清澈的水,从街的这头,到街的那头。 商家的商品琳琅满目:吃的、穿的、装饰的……应有尽有!老腊肉长的从猪头到猪尾;宽的是整条猪——宽宽的,像一张完整的“皮床”。 整条街以“广场”“雕塑”为单元,错落别致,到“碉楼”广场止,尽管坡坡坎坎,却没有给人视觉疲劳感,相反却令人感到轻松和愉悦! “水磨”是个好地方。从都江堰过来,只有三十多公里。有机会,我会再来的——这确实是个令人留恋的崭新的“古镇”。 一路走来,山水依旧,心情怡然。文为心声,感为心发。仁者见山,智者见水。随便写写,不亦乐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