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我们可以在很短的时间里,很轻松的读完一本小说、期刊杂志,或者其他类似的,专业性不是很强的书籍,却很难静下心来,真正地去读一本专业的书籍。至少我就是这个样子的!对于所热衷的医学书籍,我看的少之又少,几乎给自己定下的每一个目标都仅仅停留在前面的序上,或者是进一小步的前几页。这样,大学三年下来,我真正静下心来通读的医学书籍几乎为零,实在惭愧!相反,对于其他诸如文学、休闲等等一类的,我把他们称作是旁门左道的,我可以在几天,甚至是几个钟头便通读完毕。一本本旁门左道的书籍在我手里,就如一个简易的玩具,我随意地翻看,几乎不费任何心神。
我常常在想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呢?是我的初衷,我读书的初衷么?对于医学类的书籍,我通常希望自己可以精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并且领悟。我把他们放在了一个相对高的某一界面,久而久之,这便成了我内心的一个魔障,使我在拿到一本专业书籍时,首先想到的事难于理解,是累,是漫长。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我怎能静心去阅读呢?我只是这样,用双手轻抚着书皮,吓着自己。没有即将进入阅读的欣喜,怎能放松身心进入那种阅读的状态呢!所以,每一本书,放置在书架的书,都成了我心灵上的负担,也是因此,大多数书籍都在被做好了属权的印记后,放进了书箱,束之高阁。唉!
如果我能像对待其他书籍一样,只是以走马观花心境,只是怀着了解的初衷,去翻开每一本书。这样,以一份轻松地心情去浏览,然后再在遇到感兴趣的部分时,去深究,去精读。这样一定会好很多,至少我可以进入阅读的状态,而不必在偶尔看到那沉重的书箱时,只有叹息!
对,想好了,便这样去做。我不对自己做任何要求,只是浏览,只是信手翻看,这样想着也就进入了阅读的状态,也就进入的作者们的世界。佛语讲众生平等,现代社会提倡人人平等,那么在书界,也要众书平等。与人类的各有分工一样,在书界,它们也有着不同的功用,各自有着自己的价值,所以它们存在着。因此,我不能把某些书视为上宾敬而远之,也不能把某些书视为粪土恶而避之。众书平等,我只是有原则的去选择,而不能有歧视的去分类。每本书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不能任凭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断定它们“生命的意义”。所以我只是有权力去选择,但不可以去评论,肆意的不礼貌的评论。面对书籍,一个原则贯穿到底——众书平等。
那么同样的道理是不是也适用于为人处世,待人接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