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石:賞石文化的美學源流

 沪学 2012-05-17

賞石文化的美學源流



zysyx 發表在 圖說曆史|國內 華聲論壇 http://bbs.voc.com.cn/forum-57-1.html


  中華民族的賞石文化,是中華經典文化的重要組成。它不僅為國人開劈了一個全新的精神領域,同時也為世界美學理論作出了重大貢獻。這種中國特色的文化理念,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已經走出國門,並且開始響到其它民族和中國以外的文化。
  
  對於這一獨特文化的發展和成熟的研究,究其源流,它是在中華其它經典文化的影響下逐步發展而來的。這其中,與它最密切相關的,當然是詩歌,書畫,篆刻、雕塑等視覺藝術。還伴隨有音樂,戲曲的聽覺文化。如果離開了中華文化這些最基本的審美特征去獨立的談什麼石文化,那是不可能單獨成在的。
  
  在我們的賞石活動中,評判一枚石頭的優劣依據是什麼:是借助了詩歌,書畫與篆刻的審美原則,雖說它不等於書畫,但它卻又勝似書畫。這是由於奇石自身所固有的天然屬性所決定。它似畫,又非畫,似書卻又不是書。它之所以美,就是因為它與我們人類的所有創造藝術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奇石中所產生的某些奇異紋理和圖案,即使是我們最聰明的電腦和人腦,用最高超的技術手法也不可能表現出它那種無規則的紋理,無定向的圖案。對於這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和無限遐想的美感,我曾稱作“幻影”。這種超越藝術的美,不是什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不是什麼天意的巧合。確切的說:它應該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發現,也是中華審美文化的偉大創舉。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在我們人類還沒有進入文明社會之前,它其實早已順理成章的存在於我們的地球之中。它客觀存在或產生於億萬年前,隻是當我們人類文明進入到需要高層次的精神愉悅時,這才被人們去真正認識。這種對於客觀世界的認識過程同我們認識其它任何物質現象一樣,都是同一個道理。如果沒有人類社會的高度文明,沒有物質生活的相對充裕,沒有精神渴求的強烈欲望,或者說我們僅僅隻是像低級動物那樣渴望得到最基本的生存食物,那麼,其它任何精神的東西都顯得毫無疑義,更不要說什麼賞石文化了。
  
  我們能夠從石頭中發現濃縮的山川河流,構圖逼真的日月星辰,栩栩如生的飛禽走獸,惟妙惟肖的人物造型,文明作記的文字符號,鮮豔奪目的草木花卉、璀璨耀眼的珠光寶器。而這些人物、動物、文字、景物、花卉與山水的再度展現,恰巧記載了人類在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曆史淵源。
  
  在我們的欣賞活動中,為什麼人們反複強調加強石外工夫的涉獵,明確提出多看點賞石文章,多讀點詩詞,多了解一些書畫藝術的基礎知識。說白了,我們的賞石能力優秀還是低下,不外乎來至這些經典文化理論的撥動。這些基本屬性,就是指導我們賞石活動的審美原則。離開了這些基本原則,就會在認識上千差萬別,就會使原本就是人亦雲的貫常習性在套上一個糊塗的模式。
  
  大多數石友在自己的習慣用語中,常常都會用上空靈感,對比度,滿麵花,色彩亮麗,線條流暢,無雕琢痕跡,形神韻美,古樸自然等等。其實,這些都是來至對書畫等多種藝術評判實踐的綜述,是早已約定俗成習慣用語和審美模式。“疏能跑馬,密不透風”,“深沉含蓄,勻稱和諧”更是書畫審美中的高度概括和精辟總結。人們為了進一步深化這種比喻,又用了“神韻、神似、極品、絕品”之極度語言。同時還加上一些聯想:如“畫中有詩,詩中有畫,極俱內涵,很賦詩意”等等。一方美石,如果品出了詩意,讀出了畫境,就不難發現它所蘊藏的深刻韻致。
  
  中國美學思想的形成,深受莊老學說和佛門意思的影響。老子開宗明義就提出“玄而又玄,眾妙之門”。《易.說卦》稱“神也者,妙萬物而言。”《莊子.天地曰》稱“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佛家則說“微奧無窮曰‘妙’”或曰“妙典”、“妙覺”。“神和妙”既在詞意上相通,又在詞麵上獨立。看起來這些用語有點神秘莫測,細細體味,其實隻是一種高深的精神境界和心靈的感悟。在無法解釋和不可言喻的情況下,人們就用玄學和禪意加以強化。這些思想的形成,是我們從出生之日起就在前人那裏接受的遺傳基因。
  
  正是由於中國的文化人從小接受了傳統的道德教育,潛移默化地養成了獨特的審美情趣和無不孤傲的個人性格,在以往的賞石活動中直接反映了中國文人的這種精神寄托和執著追求。並一見如故的對奇石產生濃厚的性趣和特別的好感。
  
  運用藝術的眼光和藝術的感情去對待奇石,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審美概念。脫離了本土的美學原則去研究賞石文化,很難說他是否真正體味到了奇石的美。
  
  另一方麵,人們對自然物的審美感受,其實是一種精神內在的活動,是一種精神上的自我人格化。這種精神上的人化當然不可能影響到自然物本生所具有美的特征。而藝術的創造,是藝術家通過自己的藝術手段來塑造藝術形象去具體的反映社會生活,同時也表現了藝術家自身的思想感情和對社會認識的意識形態。觀賞奇石,雖說它很富有藝術性,但它卻絲毫沒有主觀性和獨立性。雖說喜歡奇石的人都對它產生好感,但憑我們的主觀情感無法改變它固有的美學特征。雖有好感,但沒有思想感情的投入和思想意思的創造。客觀事物的存在與主觀認識的感悟,不能誤為同出一轍。
  
  賞石活動的全過程,所強調的就是一個“真”。這不僅隻是追求客觀物質的真,還應該強調主觀意識的真。真心真意對物,真心真意對己,充滿對大自然的真愛,而不是對金錢的偏愛。當然,珍貴物質的價值是通過貨幣來驗證,而貨幣卻不能代替物質的原發性,特別是像奇石這種天然物質更沒有再生和複製的可能。
  
  賞石如果不能得趣,就會像外行人那樣感到索然。常言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們在展廳常常觀察到一些外行人站在一塊美石麵前毫無感覺,即使府身一拜也隻是做做樣子,或跟在別人後麵隨聲附和的讚賞一番,其實他根本就是什麼都不懂。而一些用真情去觀賞奇石的人就不一樣,他常常會被奇石的美所打動。他會很仔細的觀賞每一個細部,並總想找出它的毛病和缺陷,同時他又能包容大自然的不足。
  
  賞石是否得趣,不僅隻是新手們的一大考驗,也是行家們終生的必修課。發現是知識才情的集中表現,視覺又是學識涵養的內在基因,感悟才是意境的真情。我們不僅隻是借鑒人類的創造藝術來欣賞奇石的美,更要從人類的精神領域去感悟奇石的意蘊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