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庞统升迁有秘诀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5-18

读《三国演义》,我替庞统惋惜,那么大的一个凤雏先生,被水镜先生吹得神乎其神。刚刚遇到明主,准备放开手脚大干场,却在落凤坡殒灭,最后,定天下的重任还得孔明完成。
  其实,读过《三国演义》的人,多数对庞统没有太深的印象,反倒觉得他有些言过其实。孔明先生自归先主以后,好计策一个接着一个,尽管成效不大,但让人佩服。庞先生的才智水平与他的名声比起来,差了十万八千里。
  庞统归附先主刘备,是在第五十七回,此前,始终是绕树三匝,无枝可依,类似于现在的北漂一族,唯一的亮点就是在赤壁之战中献上连环计。这点小功劳,与周瑜、孔明统领三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盖世功勋比起来,实在是砖头瓦块与高楼大厦的差别。
  后来,庞统投到刘备帐下,当了耒阳令,终于脱去布衣,吃上皇粮,成为政府官员,按说,可以大展鸿图,实现抱负。可是,他工作不安心,不知是觉得林子太小难以发挥才能,还是眼高手低,《三国志》中说,在县不治,免官,没干几天,他把官丢了。这是孔明极力推荐、鲁肃大力保举的人。孔明倒还罢了,鲁肃可是孙权手下的红人,刘备知道,不巴结好鲁肃,孙权一句话,收回荆州,一个堂堂皇叔,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
  刘备对鲁肃的招呼哪敢不听,于是,他不顾下属的反对,破格提拔,庞先生寸功未立,竟然连升三级,当上副军师中郎将,地位仅次于多年来南征北讨、战功卓著的孔明。
  应该说,庞统一步登天,地位在两人之下,万人之上,没啥可说的。可是,庞统还不满足,他知道,如果不弄出一点名堂,让刘备及其手下看看,不但自己扶正无望,时间长了,就连现在这个位子也保不住,于是,他把眼睛投向西川。
  庞统知道刘备既怕曹操卷土重来,又怕孙权与他翻脸,总想找一个安全的地方。诸葛亮虽然早就提过取西川的大战略,可是,眼前事情太多,忙得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他就想抢先夺了诸葛亮的功劳,吃个门食。主意定下,他越想越美。
  于是,他力劝尚在犹豫的刘备讨西川,抢本家的地盘,言词恳切,入情入理: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若事定之后,报之以义,封为大国,何负于信?
  刘备打消顾虑,下定了决心,庞统如愿以偿,终于当上军队的一把手。此后,庞统开始单独表演,其定国之才,也就得以被读者真正见识。
  他的第一个计策是摆鸿门宴,在刘璋开的欢迎宴会上,他劝刘备杀了刘璋;第二计还是鸿门宴,劝刘备假称回荆州,骗杨怀和高沛前来送行,然后杀掉。
  这两个计策,说白了,是正大光明的人所不齿的。当年,项羽宁可失败,也不愿那样做,被后人所称道。庞统为了升官急昏了头,竟然不顾羞耻、道义,献上这样下三滥的计谋,让以阴谋诡计两面三刀著称的刘备都感到脸红,吾初入蜀中,恩信未立,此事决不可行公等奈何陷备于不义耶?今后断勿为此
  刘备经不住庞统的软磨硬泡,最后只好采纳第二计。
  后来,孔明让马良告诉庞统,路上要注意安全,本是好意提醒,可是庞统暗思:孔明怕我取西川,取得成功,故意将此书相阻耳。至此,一个利令智昏、不顾一切的政治投机者的嘴脸,活脱脱地展现出来。被功利烧昏了头的凤雏先生,已经看不见迫在眉睫的危险,身亡落凤坡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从书中的记载看,庞统算不上具有什么出人的才智,反而具有一切政治投机者的性格特征:贪婪、狡诈、见利忘义、独断专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幸亏他死得早,如果刘备一直用这样一个人安天下,恐怕等不到二世就完蛋了。可是,这样一个才智和道德水准都很低下的人,为何能平步青云,30岁就成了国家的三把手呢?
  奥妙在于,庞统掌握了官场的两点秘诀:其一是舆论工具,其二是人际关系。他知道水镜先生有左右社会舆论方向的能力,于是,20岁时就去拜访水镜先生,靠高谈阔论把他给征服了(或者是花钱买通,也未可知),于是,世上传开伏龙风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论调,为他今后的升迁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他知道朝中有人好做官的道理,借为周瑜送葬的机会,他与东吴和刘备手下的一些高级官员拉上关系,并与他们打得火热,结果,才有鲁肃、诸葛亮的大力推荐,不经任前考核和必要的组织程序,就当上三把手。
  其实,也不能把庞统说得一无是处,就谙熟升迁之道这一点上说,他有一般常人并不具备的机智,只不过他玩的都是些小聪明、小把戏,把聪明的头脑用在歪处,所以,安邦定国的大智慧就没有。
  不过,庞统的小聪明非常有实用性,在官场升迁中屡试不爽。要不,为什么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这一套还有人用,大有超越古人之势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