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什么样的人,读什么样的书

 阳光分享图书馆 2012-05-18

 2009年10月22日,清华大学教授彭林、“少年作家”蒋方舟在清华大学出席了由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主办的“读书六十年”论坛活动。活动中,彭林提出多个学习观点。而蒋方舟作了以《我的天堂是一座图书馆》为题的演讲,两位与在座同学分享自己从小到大的读书经历,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论坛以新中国成立60年来老中青三代不同的读书观为切入点。彭林自述小时候书籍资源贫瘠,因此抓住一切机会读书。他提倡年轻人多读中国传统经典:“经典是一个国家文化的最高形态,需要背诵。”彭林说,我们需要一种文化自觉,“四书”就是最基础的文化守则。他借用王国维的三境界说,提出读书三境界:第一境界是迷茫的“独上西楼”,第二境界是痛苦的“衣带渐宽”,第三境界是快乐的“蓦然回首”。
  “少年作家”蒋方舟认为,读书没有禁书和不适宜的书。“为了写一个专栏,两年中我读了相当于身高厚度的文言笔记小说。但是参加清华自主招生考试的时候,彭林教授对我的评语仍是‘你要多读些书’。”就此,彭林解释:“书有两种,一种是消遣,一种是思想。”彭林做博士论文之时,曾将86卷《周礼正义》全部进行句读(文言文无标点,需要读者自行断句)精读。对于现在大学生背一篇千余字的《大学》都会叫苦,他感到“有些遗憾”。
  新浪《文坛开卷》主持人姚文坛在论坛上提出网络时代读者的分众现象。她认为,网络时代,讲国学与网络结合也未尝不可。媒体只是一个传声筒,还需要读者与作者之间能建立良好关系。
  中国多所著名高校的学生参加了本次论坛活动。在活动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生方凌表示:“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网络时代严肃文学的出路还是较为艰难。”彭林教授对此做了精辟的回答:“要做什么样的人,就读什么样的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