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化企业转型突围之路

 沪申邮扬 2012-05-18


  • 12-05-18

   从行业经营分析看企业经营差距及潜力

从行业类型看,2011年钢铁行业焦化企业占企业总数的10.2%,焦炭产量占29%;煤炭行业焦化企业占企业总数的2.9%,产量占4.4%;其余独立的炼焦生产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8.8%,焦炭产量占62.9%。钢铁企业配套焦化厂所占比重低是我国独立焦化企业和煤炭-焦化厂数量众多的重要原因。

从行业总体经营状况看,2011年在实现利润总额中,亏损企业约占企业总数的32.9%,盈利企业占67.1%;亏损企业亏损总额达70.8亿元,同比增亏7.1%。亏损企业主要是独立焦化企业,但一批盈利大户也大都是独立焦化企业;而一批亏损大户又大都是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厂,这可能主要与钢铁联合企业对焦化厂内部管理与经济核算体制、经营机制,以及与多数钢铁企业缺少焦化厂化产回收和精深加工和焦炉煤气利用低效、低价有关。

从企业总体赢利水平看,2011年焦化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2.88%,同比下降0.216个百分点;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低3.59个百分点。

从行业总体经营成本看,能源、资源价格攀高难以传导至产品价格。2011年,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主营业务成本5603亿元,同比增长37.1%,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长平均提高9.6个百分点,其中产量增长11.8%和焦煤价格高增长是主要原因。而主营业务收入6212.9亿元,同比增长35.7%,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平均提高8.5个百分点;而主营业务成本比主营业务收入增长平均提高1.4个百分点;成本占收入的90.2%,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高5.5个百分点。

从企业财务指标看,财务费用高增长,利息支出较高。2011年,规模以上焦化企业财务费用高达140亿元,同比增长59.0%,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幅高26.3个百分点,而其中利息支出高达98.2亿元,同比增长37.5%,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利息支付为1.58元,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0.93元,相比多支出0.65元;如果利息支出水平相同,焦化行业当年能增加利润40亿元。财务费用利息支出高主要是由于焦化企业规模扩张快,负债率高达72.60%,比全部工业高出14.5个百分点。

从企业总体成本水平看,2011年规模以上焦化企业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达128亿元和138亿元,百元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2.06元和2.26元,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低1.31元和0.06元,这主要可能由于焦化企业结构简单和民营企业所占比重较高、支出费用较低的影响。(来源:中国冶金报 王键)

从企业间效益差距看企业转型发展潜力

据中国炼焦行业协会对重点统计的56家焦化企业调研显示:

第一,企业经营发展差距拉大。56家企业中,盈利企业37家,占比66.07%;亏损企业17家,占比30.36%;利润报“零”企业2家(实际即为亏损企业),占比3.57%。

第二,企业总体盈利能力过低。56家企业平均吨焦利润12.77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仅为0.58%。其中37家盈利企业生产焦炭6573.66万吨,实现利润29.72亿元,平均吨焦利润45.21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1.89%。17家亏损企业平均吨焦利润为负86.72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负5.14%。

第三,企业负债率过高是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56家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71.98%,比全部规模以上焦化企业负债率低0.62个百分点;其中37家盈利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7.02%,比全部规模以上焦化企业低5.56个百分点;而17家亏损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0.08%,高于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17.97个百分点。

第四,行业亏损情况分析。2011年,7家企业亏损超过1亿元,总计亏损高达15.09亿元。共计生产焦炭1009万吨,平均吨焦亏损149.56元;平均销售利润率为负8.79%;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2.51%,最高的达130%。

第五,行业盈利情况分析。2011年,7家企业盈利超过1亿元,总计盈利212532.57万元,同比增长32.53%;每家平均盈利达3.075亿元,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7家企业生产焦炭1627.32万吨,平均吨焦炭盈利130.60元,销售利润率达4.36%,但仍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低2.11个百分点。7家企业中盈利最少的为1.43亿元,是其中化产品回收加工最少的的企业;盈利最多的超过6亿元,主要是抢先掌控了煤炭的资源优势,使焦炭生产实现低成本、高盈利。其中的5家企业,除两家掌控了一定焦煤资源外,其他企业主要是靠化产品回收深加工和焦炉煤气生产甲醇。

从企业发展实践中总结企业转型经验

新世纪以来,我国焦化行业已进入连续10年来的高速发展期,能源资源效率、环境质量、结构调整等取得巨大进步和发展成就。但技术和管理创新,转变发展方式,充分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行业的科学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仍任重道远。为此,必须要认真总结先进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技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一,积极适应市场,努力控制生产总量。2011年,在上游原燃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下游行业利润下滑,约三分之一焦化企业严重亏损的情况下,全行业能实现焦炭产销率99.8%,实现利润增长26.1%。这主要是由于在2011年下半年焦炭市场渐显紧缩情况下,各焦化企业自律减产限产,使生产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保持了焦炭及焦油、粗(轻)苯和焦炉煤气等焦化产品市场的平稳运行。

第二,坚持科学协调发展,不盲目追求单纯的规模扩张。从对一些优势企业对比分析来看,一些企业严重亏损,最重要的原因是规模扩张多投资导致资产负债率高。去年的几个亿元亏损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高达92.51%,最高达130%。个别企业财务费用支出为企业亏损额的1.4倍,高额的财务费用支出也成为亏损的主要原因。

第三,注重建设和高效发挥产业链优势。一批企业抓住机遇,加大对资源的投入,低成本开拓市场,以满负荷开工率保证了焦油和粗(轻)苯化产品精深加工和甲醇等装置高效率发挥,进一步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充分证明了这些企业加快创新转型赢得了市场先机。

第四,注重技术集成创新,高效追求能质、能效的最大价值。如四川达州钢铁-焦化、黑龙江建龙钢铁-焦化为业内实现高效钢铁流程产业能源流(碳素流)提供了技术和经验。他们充分综合高效利用钢铁企业焦炉、转炉、高炉煤气的能质、能效,追求能源的最大价值,实现了“三气”的优化高附加值利用,向能源、资源价值提升要效益,利用焦炉煤气加转炉煤气生产甲醇,并利用高炉置换焦炉煤气,提高了甲醇产量、降低了甲醇生产成本,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2011年达钢焦化创利总额比重已达到集团公司40%~50%的水平。钢铁焦化企业要积极关注科技发展的动态,大力引进国内外、行业内外的一切先进科技成果,在煤气加工利用和化产品深度加工,新材料开发等方面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第五,借鉴先进企业经验,改革钢铁企业焦化厂内部管理体制机制。通过宝钢、达钢、济钢等企业的实践证明,钢铁企业的焦化厂必须改革现行的经营结算体制机制,积极采用先进适用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充分发挥钢铁-焦化产业链优势和焦化生产流程能源资源价值升值功能,努力成为钢铁企业扭亏增盈的经济效益增长点。

第六,重视培养和聘用高技术管理人才,建立自己的研发队伍。企业要不断创新技术和管理,就必须重视高技术管理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并广泛开展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努力建立起高效的研发创新机制和团队。(来源:中国冶金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