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22-1:兰史兰话与欣赏演变 (上)

 第一香笔记 2020-03-28

(上)

梅兰竹菊乃四雅,千古传颂,家喻户晓。在这四雅当中兰花位占第二,可见影响之大传颂之广不言而喻。据考古查证浙江河姆渡遗址就有出土古代人们生活的陶制器具上刻有兰花图案,那是7000多年前的虾脊兰。可见,兰花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是人们美化生活且易随居的吉祥植物了。

据记:1976年,在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众多陶器中有一件器皿,上面刻给一种五片叶的植物,叶间有花蕾含苞待放,下部又刻一长框的图案。据考古专家考证,器皿上所刻绘的那株植物是箬兰,即浙江产兰科植物中的落叶虾脊兰。河姆渡文化是中国古老文化之一,距今有7000年左右,相当于新石器时代。通过古代生活器具浮雕上的兰花图案来分析,那个时候兰花已经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

又例如在神话传说中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认识了兰花,并由仓颉创造了等字。文字起源即文化起源是毋庸置疑的。

《路史》中说:尧帝之世有金道华养兰”。《拾遗记》中说:上古时须弥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这些虽是传说和神话,然而一定程度上证明了国兰文化与我国文化是同时起源的。而且起始之时将兰视作仙草,以致数千年来我们的祖先认为兰非一般凡花俗草。

历朝历代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中华民国至新中国成立,文人墨客留下了以兰花为主题脍炙人口的美文诗篇和精美墨宝洋洋大观。兰花入诗篇最早从史料上能够查证到的有公元前770-221年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等佳作的出现。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观赏与培植兰花,比之西方栽培的洋兰要早得多。早在春秋时代的二千四百年前,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中国文化先师孔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称之为“王者之香”这句话流传至今,足以证明国兰在历史文化上所占的地位。

《左传》记载燕姑梦兰生子的故事,《诗经·郑风·按语》中有秉兰之诗句。这证明在孔子“兰为王者之香”之前,已深入人们的生活孔子家语 战国·孔子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又曰: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气若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

安徽蕙兰朱砂素叶花双艺名种“九华红素”叶花组图

一、艺兰史话

古代人们起初是以采集野生兰花为主,至于人工栽培兰花则从宫廷开始。魏晋以后兰花从宫廷栽培扩大到士大夫阶层的私家园林,并用来点缀庭园美化环境。正如曹植《秋兰被长坡》一诗中的描写。直至唐代兰蕙的栽培才发展到一般庭园和爱好者培植,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写有“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等诗句。

宋代是中国艺兰史的鼎盛时期,有关兰艺的书籍及描述众多。如宋代罗愿的《尔雅翼》有“兰之叶如莎,首春则发。花甚芳香,大抵生于森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江南兰只在春劳,荆楚及闽中者秋夏再芳”之说。

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可以说是我国保留至今最早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全书分三卷五部分,对墨兰和建兰的30多个品种的形态特征作了简述,并论及了兰花的品位。继《金漳兰谱》之后,王贵学又于1247年写成了《王氏兰谱》一书,书中对30余个兰、蕙品种作了详细的描述。此外,宋代还有《兰谱奥法》一书,该书以栽培法描述为主,分为分种法、栽花法、安顿浇灌法、浇水法、种花肥泥法、去除蚁虱法和杂法等七个部分。至于吴攒所著的《种艺必用》一书,也对兰花的栽培作了介绍。1256年,陈景沂所著的《全芳备祖》对兰花的记述较为详细。在宋代,以兰花为题材进入国画的有如赵孟坚所绘之《春兰图》等。

明、清两代,兰艺又进入了昌盛时期。随着兰花品种的不断增加,栽培经验的日益丰富,兰花栽培已成为大众观赏之物。此时有关描写兰花的书籍、画册、诗句及印于瓷器及某些工艺品的兰花图案数目较多,如明代张应民之《罗篱斋兰谱》,高濂的《遵生八笺》一书中有关兰的记述。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也对兰花的释名、品类及其用途都有比较完整的论述。

我们所喜爱和长期栽培的兰花,主要是“中国兰”,即春兰、蕙兰、墨兰、四季兰、春剑、莲瓣兰、送春、寒兰、秋榜、秋芝、套叶兰、绿兰、豆瓣兰等的总称。它们花形奇特,色彩丰富,博得栽培者的喜爱。

中国兰花简称国兰,通常是指兰属 Cymbidium植物中的一部分地生种。假鳞茎较小,叶线形,根肉质;花茎直立,有花110余朵不等,花小而香。种类不同叶和花形态及花期变化较大。产秦岭以南及西南地区。栽培历史悠久,为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继续......

安徽蕙兰朱砂素绿蕙名种“中华红素”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