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林森林音乐会与《柏林的空气》

 -青蘋- 2012-05-18

 

     一、关于柏林夏季森林音乐会:

    “柏林森林音乐会”(Die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in der Waldbuhne)是在柏林西郊外森林剧场举行的露天音乐会。每年夏季,柏林爱乐乐团都会在这里举行演出季的最后一场音乐会,并且如同“柏林除夕音乐会”一样,每届森林音乐会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音乐会由柏林爱乐乐团从1984年开始创办,至今已有20年多的历史,许多世界著名的指挥大师都曾在此登台献艺。

    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出场地的全称是“瓦尔德尼森林剧场”,这座森林剧场是大自然送给音乐爱好者的一件礼物。露天剧场所在地原是一片森林,由于自然生态的推移变化,逐渐形成了一块约30米深的盆地。1935年,有人发现了这块地方,经过大胆的创意和艺术修整,变成一个可以容纳几万人的露天剧场,供大型宗教仪式和演出之用。1982年,这一露天舞台被装上了一个巨大的双塔型白色顶棚,设有88排环型坐席,可同时容纳22000名观众就座,与其周围的自然森林景观有机融合,成为一个可以举行大型户外音乐会的理想场地。此后,这里随着柏林爱乐乐团一年一度的“森林音乐会”而名扬世界。在这里举办音乐会,观众不用像在音乐厅那样西装革履、正襟危坐,而是非常随意。人们带着毛毯、野餐盒,在夕阳西下时来到这里,或躺或坐,一边听着世界最著名乐团的精彩演奏,一边点燃自己带来的小蜡烛,与家人在烛光下共同品尝红酒的香醇,情调格外别致。在演出中,乐团也不像最正规的演出那样拘谨,会在演出的过程中有一些与观众的互动。不仅如此,瓦尔德尼森林中的鸟鸣虫叫和湿润清新的空气更会让听众感到轻松和快乐。由于该剧场与一些私人别墅相毗邻,所以,除了偶尔放映一些电影外,每年在这里所举行的音乐会最多不会超过18场。因此每场演出的门票非常紧俏,常常是在每年的新年伊始就已销售一空。

绿树环绕的瓦尔德尼森林剧场:

柏林森林音乐会与《柏林的空气》 - 踏莎行 - 踏莎行

    柏林森林音乐会虽然是在露天剧场演出,但是听音效果却极其出众。尽管这么大的场地需要用音箱来加以辅佐扩声,由于先进的音响扩声技术的保障,通过音箱发出的声音不仅能够很好地还原舞台的真实声音效果,而且还音后的声压感与层次感也非常出色。因此,即便坐在远离舞台的最后一排,也不会因距离而产生声压不足的感觉;而相反,即便坐在距离音箱很近也不会感到震耳欲聋。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22000人的音乐会,不论你坐在什么位置上观看,票价都是统一价位的原因。这些感受却只有到了瓦尔德尼森林剧场,才能真正亲身体会到其中的无尽奥妙!尽管每年一届的柏林森林音乐会观众人数众多,但现场的气氛却丝毫也不亚于在室内音乐厅聆听音乐。音乐会演奏时,这里只能听到悠扬的音乐在瓦尔德尼森林上空回荡,只有当每首乐曲结束时,观众们热情而慷慨的掌声才让人意识到这里竟然还有着那么庞大的爱乐队伍。热情的观众在情感激荡的音乐作用下,或愉快地鼓掌、晃动,或掀起阵阵人浪,使剧场出现更加热烈、欢快的场面。当夜幕降临,在观众席中点燃起的一束束小烟花,就好像夜空中的繁星,晶莹闪烁,这靓丽的景致,构成森林音乐会的特殊魅力。

夜幕降临后的森林音乐会:

柏林森林音乐会与《柏林的空气》 - 踏莎行 - 踏莎行

    二、关于《柏林的空气》:

    与传统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一样,每届柏林森林音乐会的最后一首返场曲也要演奏一首固定的音乐作品。维也纳新年音乐会演奏的是《拉德斯基进行曲》,柏林森林音乐会演奏的是让全体柏林人最引以自豪的《柏林的空气》—— Berliner Luft,又译作《柏林的气息》、《柏林的气质》。

    柏林整座城市环抱在广袤的自然森林之中,空气中的含氧量很高,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森林大氧吧,使柏林人的生活感到无比惬意和舒适。于是,作曲家保尔·林克(Paul Lincke,1866-1946)以“柏林的空气”为名创作出这首标志性的歌曲。这首歌的歌词很美:“那是柏林清爽的空气,如此奇妙的芬芳,永久保持着它生命的活力,那就是柏林神奇的空气;那是柏林怡人的空气,永久保持着它生命的活力,那就是柏林神奇的空气,那就是柏林怡人的空气。”由于这部作品曲调轻松、节奏热烈、情绪欢快,表现了柏林人乐观向上的天性,也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和大自然的真情赞美,因此深受人们的喜爱,如同柏林市歌一样在一些重大的场合和节日喜庆的音乐会中演奏。

    每当柏林森林音乐会在最后演奏到这首乐曲时,全场的气氛也被带到热烈的顶点:观众全体起立,随着激荡的音符和跳跃的节奏,或吹口哨、或击掌节拍、或欢呼雀跃、或摇摆舞蹈;指挥和乐队也总是以不同的形式表演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噱头,惹得全场哗然大笑。此时音乐会的现场不论是柏林爱乐乐团还是22000名观众,全都融入进音乐所给人带来的无限欢乐之中。这种景象是在任何音乐厅中根本不可能想象的,它给人们留下的是难以忘怀的印象和无尽的美好回忆。

祖宾.梅塔指挥 柏林的空气

        扩展阅读:历届柏林森林音乐会主题  (1984-1991年 资料不详)

  1992年《法兰西之夜》 指挥:乔治·普莱特 Georges Prêtre (后曾指挥2008与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1993年《俄罗斯之夜》 指挥:小泽征尔 Seiji Ozawa

  1994年《狂想曲与舞蹈之夜 》 指挥: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1995年《美国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02年就任柏林爱乐音乐总监)

  1996年《意大利之夜》指挥:克劳迪奥·阿巴多 Claudio Abbado (阿巴多任内惟一一次指挥本音乐会)

  1997年《圣彼得堡之夜》指挥:祖宾·梅塔 Zubin Mehta (翌年出场的巴伦担任钢琴独奏)

  1998年 《拉丁美洲之夜》指挥:丹尼尔·巴伦博伊姆Daniel Barenboim

  1999年《浪漫歌剧之夜》指挥:詹姆斯·莱文 James Levine (常年担任大都会音乐总监)

  2000年《舞韵与节奏之夜》指挥:长野健 Kent Nagano(2006年接替迪图瓦任蒙特利尔交响乐团音乐总监)

  2001年《西班牙之夜》指挥:普拉西多·多明戈 Placido Domingo (2006年指挥维也纳夏季美泉宫音乐会)

  2002年《返场曲之夜》指挥:马里斯·杨松斯 Mariss Jansons

  2003年《格什温之夜》指挥:小泽征尔 Seiji Ozawa

  2004年《柴可夫斯基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郎朗担任钢琴独奏)

  2005年《浪漫法兰西音乐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06年《一〇〇一夜》指挥:尼姆·雅尔维 Neeme Jarvi

  2007年《狂想曲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08年《拉丁美洲音乐之夜》指挥:古斯塔夫·杜达梅尔 Gustavo Dudame

  2009年《俄罗斯节奏之夜》指挥:西蒙·拉特爵士 Sir Simon Rattle

  2010年《爱情之夜》指挥:伊恩·马林 Ion Marin

  2011年《爱乐之夜》指挥:里卡多·夏伊 Riccardo Chailly (因恶劣天气推迟了一个月演出)

        201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  201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将于6月24日(周日)在柏林瓦尔德尼森林剧场上演,演出曲目将是俄罗斯最富盛名的音乐大师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本次音乐会的指挥原定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Seiji Ozawa),但年初传出大师因肺炎不得不取消直至2013年2月的全部演出活动。后乐团方面经过协商决定由拉脱维亚籍青年指挥家安德烈·尼尔森斯(Andris Nelsons)顶替小泽执棒本年度新年音乐会。[1]安德烈·尼尔森斯1978年11月出生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的一个音乐世家,自幼学习钢琴、小号等多种乐器,后赴俄罗斯圣彼得堡参加指挥家尼姆·雅尔维(Neeme Jarvi)等开办的指挥学习班,2002年起成为拉脱维亚籍指挥大师马里斯·杨松斯(Mariss Jansons)的高徒。在杨松斯的悉心指导下,尼尔森斯很快成为世人瞩目的指挥新星——2003年-2008年担任拉脱维亚国立歌剧院常任指挥,2009年10月亮相大都会歌剧院指挥《图兰朵》,2010年由在著名的拜罗伊特音乐节开幕式上指挥了瓦格纳的大作《罗恩戈林》。2008年,尼尔森斯被正式任命为伯明翰交响乐团音乐总监至今。尼尔森斯的指挥风格继承了杨松斯等大师的特点,张扬而不失细腻——广大乐迷也因其指挥风格与杨松斯神似而亲切地称其为“小杨松斯”。

安德烈·尼尔森斯

  

另外,担任本次音乐会小提琴部分独奏的将是柏林爱乐新晋首席樫本大进(Daishin Kashimoto)。樫本大进1979年出生于伦敦,三岁在东京开始学习小提琴。他七岁移居纽约,以最年轻学生的身份入读茱莉亚学院的预备学校,其后移居德国,分别在吕贝克音乐学院和弗赖堡国立音乐学院学习——曾获多个国际大赛的冠军,包括科隆国际小提琴比赛、克莱斯勒国际小提琴比赛和雅克·蒂博国际小提琴比赛(最年轻冠军得主)。他曾与世界多个知名乐团合作,包括俄罗斯国家乐团、柏林、NHK、波士顿及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等。2009年,年仅30岁的樫本大进成为柏林爱乐乐团的第一首席。

樫本大进

  2012年柏林森林音乐会曲目单 (不含加演):

  1、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Symphony No. 5 in E minor 第五交响曲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Sérénade mélancolique 忧郁的小夜曲

  3、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Valse-Scherzo in C major C大调谐谑圆舞曲

  4、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Souvenir d'un lieu cher 故地回忆

  5、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1812” Overture 1812庆典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