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moto7 > 馆藏分类
配色: 字号:
易筋经“韦驮献杵”要点及要求
2012-05-18 | 阅:  转:  |  分享 
  
健身气功:易筋经“韦驮献杵”势要点及要求

http://www.chinese.cn2009年10月26日14:38华奥星空

“韦驮献杵”势是健身气功易筋经全套动作的起始阶段。整个动作从静定到运动,逐步活动开来,是轻微开启气机的过程,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轻松、柔和、缓慢、对称与平衡应贯穿始终。这三势的动作做到位了,就为顺利过渡到以后各势做好了准备。从这个意义上说,“韦驮献杵”势动作完成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关系到整个动作的习练效果。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不可等闲视之。



韦驮献杵第一势(左图)韦驮献杵第二势(中图)韦驮献杵第三势(右图)

韦驮献杵第一势

动作一:“左脚向左侧开半步,约与肩同宽,两膝微屈,成开立姿势;两手自然垂于体侧。”该动作左脚侧开前应当保持上身中正,同时在保持身体平衡的状态下缓缓下蹲,然后使身体重心慢慢移至右脚,站稳,再将左脚缓缓提起,先脚跟离地,后脚尖离地。脚尖不要离地太高,然后匀速水平拉开。落地时先脚尖点地,然后脚掌着地。该动作对于增强习练者的右脚支撑力、强壮筋骨具有良好的效果。

动作二:“两臂自体侧向前抬至前平举,掌心相对,指尖向前。”该动作要注意在举臂前,先运动自己的肩部。用轻微柔和的力量使肩部按照向前、向上、向后、向下的顺序运动,形成一个直径约一寸左右的一个小圆圈。这样就能使平举这一动作对肩周的保健效果充分显现出来。

动作三、四:“两臂屈肘,自然回收,指尖向斜前上方约30°,两掌合于胸前,掌根与膻中穴同高,虚腋;目视前下方。动作稍停。”该动作重在舒展两臂的筋脉,习练时应注意身体和两臂要相对放松,力量从腰至肩再到手指,以轻微柔和之力运动,精神轻松,并注意松肩虚腋。整个动作在习练时应遵循缓慢、连贯、柔和的原则,防止和克服耸肩抬肘或松肩坠肘等错误动作。

韦驮献杵第二势

动作一:“接上式。两肘抬起,两掌伸平,手指相对,掌心向下,掌臂约与肩呈水平。”该动作在练习时,应注意抬肘过程中的两个配合:一是腰部以上至胸部要配合运动,以使动作具有整体协调性。二是注意扩胸与吸气的相互配合,使内外运动紧密结合。同时,注意用力时要从极轻微向轻微发展,力量要从腰上传至胸、肩、臂,直到指尖。

动作二:“两掌向前伸展,掌心向下,指尖向前。”这一动作重在把握对称与身体的平衡,并使全身筋骨充分舒展开来,做到紧而不僵。此时用力仍然较轻,习练者的目光随着手臂的上升而匀速前移,思想关注下半身的稳固。

动作三:“两臂向左右分开至侧平举,掌心向下,指尖向外。”练习这个动作特别要注意立势的稳固,让手臂的后移与身体的轻微前移相互配合,使身体重心保持正中。两手分开速度要缓慢而连贯,保持水平高度,左右要对称。眼光要渐渐从正前方收至前下方,力度要轻而松。

动作四:“五指自然并拢,坐腕立掌,目视前下方。”做这个动作时,应先脚趾抓地,立稳下肢。然后,力量上升至手腕。在坐腕前,先注意松肩松腕,有所收拢(应该细微地收),然后坐腕。坐腕时,力量应从腰部传至肩、臂、腕、指,再渐渐增加力量向四面八方外撑。力量的增强应努力做到均匀加力,全身配合一致。此时,虽然全身绷得较紧,但呼吸却要注意做到自然、微细。

韦驮献杵第三势

动作一:“接上式。松腕,同时两臂向前平举内收至胸前平屈,掌心向下,掌与胸相距约一拳;目视前下方。”在坐腕立掌后,紧接着要松腕。而松腕时,一定要注意全身内外都要同时配合协调。脚趾抓地,全身的力量要缓慢放松,这样才能产生连贯柔和之美。如果只关注松腕而其他部位不能协同运动,就失去了整体协调性,看上去也不美观。在手腕渐松的过程中,怒目要渐渐恢复至自然状态,气息也要更加平和,力求做到形、气、神三者合而为一。

动作二:“两掌同时内旋,翻掌至耳垂下,掌心向上,虎口相对,两肘外展,约与肩平。”这一动作的完成,关键是习练者在运动时,保持腰、胸、肩、臂、腕各部位关节的松柔,缓慢运动就可以了,动作要注意用力轻微。

动作三:“身体重心前移至前脚掌支撑,提踵;同时,两掌上托至头顶,掌心向上,展肩伸肘;微收下颏,舌抵上腭,咬紧牙关。”这一动作是韦驮献杵三势中的难点。练功者习练时从相对静止的状态转移到了较为剧烈的运动状态,体力消耗很大。要求习练者必须专心致志,消除杂念。同时,身体保持平衡,尤其是中老年朋友,更应注意保持重心平稳,以免发生意外。

动作四:“静立片刻。”就是要求习练者在完成动作三后,应当稍停片刻,以强化动作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习练此势时如果感到难度大,动作难以一步到位时,习练者可以采取分步骤练习方法。即先练习提踵和重心前移,不做两掌上托动作,等这一步动作熟练掌握后,再练两掌托天动作。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习练,就能使动作达到平衡、缓慢、柔和、协调与美观的要求,练功的效果也会大不一样。

另外,有的习练者提出,在完成“韦驮献杵第三势”动作三时,身体难以维持平衡,要么身体晃动明显,要么脚出现抖动。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练习时提踵幅度太大,超出了自己的正常承受能力;二是习练时力量变化不匀称,用力过猛。还有的习练者提出,为什么《健身气功·易筋经》一书要求“两掌托天时,目视前下方”,而文献口诀是“掌托天门目上观”。对此,笔者认为在习练易筋经功法的初级阶段,此势目下视,有利于更好地保持全身的平衡,尤其对中老年同志来说,更是如此。如果练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用目上观的方法做有关动作了。(翁飞龙)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预备式,可视为一种事前暖身运动。步骤为两脚平行站立,与肩等宽,双膝微屈,两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五指自然并拢微屈,两眼平视前方;继而放松,轻轻闭合,眼若垂帘。心平气和,神能安详,洗心涤滤,心澄貌恭。全身自上而下,头、颈、肩、臂、平、胸、腹、臀、大腿、小腿、脚依次放松,躯体各关节及内脏放松,做到身无紧处,心无杂念,神意内收。继而再做内观放松,神意内收,导引气血内观泥丸,自觉头脑清新,清莹如晨露。引气下行,内观咽喉,自觉颈项放松。引气下行,内观小丹田,自觉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引气下行,内观脾骨,自觉中焦温润,胃脘舒适。引气下行,内观下丹田,自觉命门相火温煦,无气充沛,腹内暖意融之。引气下行,内观会阴,自觉会阴放松。引气沿两腿内侧下行,内观涌泉,自觉无限生机自足下涌出。以上反复察觉下去,体验身躯各部关节、肌肉的放松,发觉紧张的地方则微微蠕动该处解之,便全身可能放松,从而达到排除杂念、清心涤率的作用。接下来分别介绍经中十二种动作与招式,称之为「十二势」

韦陀献杵第一势(立如柱式,洽心正气,拱手当胸)

歌诀:立身期正直,环拱手当胸,气足神皆敛,心澄貌亦恭。

功效:1.心浮气躁者;2.头昏眼花者;3.腰酸背痛;4.胸闷气短呼吸不顺者;5.各关节筋骨扭伤、疼痛者。

动作:两臂曲肘,平举至胸前,屈腕立掌,指尖向上,掌心相对,手型如拱。每吸气时,用暗劲掌跟内挤,指尖外翘;每呼气时,小臂放松,手型如拱。

姿势:拱手当胸:两臂徐徐前手举,掌心相对与肩等宽,两臂平直,再屈肘,肘节自然向下提坠,两手慢慢内收,距胸约一拳后,两手指尖相迭,拇指轻触,掌心向内。此时要求沈肩坠时,含胸拔背,气沈丹田,舌抵上腭,面带微笑。

要领:1.心经筋──肾膀胱呼吸自然:2.手指尽开、小指对外、足不抓地;3.臂与肩平、小颚收紧;4.眼向上看、舌抵上颚。

二、韦陀献杵第二势(横担降魔杵式,调理脾胃,两臂横担接前势)

歌诀:足指拄地,两手平开,心平气静,目瞪口呆。

功效:1.开胸立膈,调脾理胃;2.胸部闷胀,肺部不适者;3.胃酸过多、胃痛、胃酸过少,凡胃部不适者;4.强化呼吸及消化。

动作:两手自胸前徐徐外展,至两侧平举,立掌,掌心向外。吸气时,胸部扩张,臂向后挺;呼气时,指尖内翘,掌心外撑。

姿势:接上势,翻转掌心向下,指尖相对,在体前缓缓下接至小腹前,同时引气下导。两掌左右分开,翻转掌心朝上,缓慢上抬呈侧平举,意念在无限远处。两手微高于肩,两眼平视前方,极目远眺,舌尖放下平铺。松腰松胯,两足趾抓地,似要生根之状。全身放松,心平气和,排除杂念,摒弃诸缘。

要领:1.肺经筋──胃、膀胱、脾;2.足指抓地,外侧拉紧;3.手指尽开,拉肺经,尽量向上翘;4.舌抵下颚,口开、张眼。

三、韦陀献杵第三势(掌托天门式,疏肝泻胆)

歌诀:掌托天门目上观,足尖着地立身端;力周腿胁浑如植,咬紧牙关不放宽;舌可生津将腭抵,鼻能调息觉心安;两拳缓缓收回处,用力还将挟重看。

功效:1.疏肝泻胆;2.调理情志心胸郁结。

动作:两脚开立,双手上举,掌心向上,虎口相对,呈月圆状,两臂挺直,全身伸展。吸气时两手用暗劲,尽力上拖,同时,目视指尖,两脚用力下蹬;呼气时,全身放松,两掌向前下翻。

姿势:1.掌托天门目上举:接上势,两臂上举,掌心相对,翻转掌心向上,十指相对,舌抵上腭,仰面观天,眼看九天之外,脚跟提起,足尖着地。2.俯掌贯气:两掌心翻转朝下,肘微屈,头正,眼平视前方,舌尖放下,两臂在身前缓缓下按至小腹前,神意自九天之外收回,自头顶百会穴透入,经咽喉、脊髓至尾闾,沿两腿直达涌泉。下导时,足跟随之着地。

要领:1.心包经──肝、胆、胃、膀胱;2.内中心包拉紧,腰拉长;3.足跟拉起,似跳芭蕾;4.眼向上看,舌抵上颚。

四、摘星拱斗第四势(枢动小肠)

歌诀:双手擎天掌覆头,再从掌内注双眸;鼻端吸气频调息,用力收回左右眸。

功效:1.强化腰部、颈部之活动能力;2.促进肩、肘关节的运动;3.强化小腹的运动,促进少阳枢转的功能。

动作:右手高举伸直,掌心向下,头微右斜,两目仰视右手心,左臂曲肘,自然置于背后。吸气时,头往上顶,双肩后挺;呼气时,全身放松,然后左右手交换作。

姿势为:1.双手擎天掌覆头:右手经身体右侧缓缓向上举起,掌心朝天,五指朝左弓,松肩直臂,左手臂外劳宫紧贴命门。舌抵上腭,仰面上观手背,透过手背看九天之上,身体自命门起上下双向伸展。2.俯首贯气:右掌翻转向下,生屈肘,头正,舌尖自上腭自然放下,眼平视前方或轻闭,同时「神返身中」。久练后与双手擎天连续练习时有「人在气中,气在人内」,内外一气的

感觉。松腰,则左掌劳宫穴发气,与上式「俯掌贯气」同,可参阅。

要领分别为:1.脚盘抓地;2.右上左下后;3.换手大轮转不放松;4.舌抵上颚闭口;5.眼睁大。

五、出爪亮翅第五势(阴阳)

歌诀:挺身兼怒目,握手向当前;用力收回处,功须七次全。

功效:1.促进肩胛部血液循环;2.促进第四颈骨与第四胸骨的功能,进而强化心、肠循环;3.励练心志专一。

动作:两脚开立,两臂前平举,立掌,掌心向前,两眼平视前方。吸气时,两掌用暗劲前推手指向后翘;呼气时,臂,掌放松。

姿势:1.握拳护腰由第一势预备桩功,上身前俯,两臂在身前松垂,两手握拳,由身前缓缓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顺气,身直胸展,舌尖轻抵上腭,青少年、年轻力壮或以增强力量?目的者,提起握紧拳;2.两拳变掌,缓缓向前推出,至终点时掌心朝前,坐腕屈指,高与肩平,两眼平视指端,延展及远;3.松腕,虚掌,十指微屈,屈肘,两手缓缓向胸胁收回,势落海水还潮,两眼轻闭,舌尖轻抵上腭,配以缓缓吸气。

要领:1.足抓地;2.舌抵上颚;3.累了收回胸前作七次;4.收颚;5.怒目。

六、倒拽九牛尾第六势(蓄五脏气)

歌诀:两腿后伸前屈;小腹运气放松;用力在于两膀;观拳须注双瞳。

功效:1.强化肩背臂膀功能;2.促进二、三、四颈骨循环功能,进而强化丹田,关元的蓄藏活动能力;3.强化腰脚功能,进而促进腹股沟、环跳等区域循环。

动作:右脚向前跨一步成右弓步,右手握拳举至前上方,左手握拳,左臂屈肘,斜垂于身后。吸气时,两拳紧握内收,右拳收至右肩,左拳垂至背后;呼气时,两臂拳放松,然后身体向后转,成左弓步,左右手易位,左拳后垂。

姿势为:1.左脚向左侧迈出一步成左弓步。同时,左手握拳上举,拳稍过头顶,拳心向内,屈肘。前臂与上臂所成角度略大于直角。肘不过膝,膝不过足,成半圆形,两腿观左拳。右手握拳,直肘向后伸展,拳心向后,前后两拳成绞绳状,称?「螺旋颈」。松肩,两肩要平而顺达。背直,塌腰收臀,胸略内含,藏气于小腹,鼻息调匀,舌尖轻抵上腭。2.导气下达,两拳放松,成半握拳状。舌尖自上腭放下,肩、腰放松,左手劳宫穴发气,闭目。气自天目穴逐入,依次贯穿脑髓、脊髓、两腿骨髓,直达两脚涌泉穴。3.和4.的动作皆是转身向右,与前式相同,唯左右相反。

要领:1.前弓后箭;2.握拳拉牛尾;3.收下颚;4.舌抵上腭;5.足抓地;6.原地转向换手。

七、九鬼拔马刀第七势(胆决藏府)

歌诀:侧道弯肱,抱顶及颈;自头收回,弗嫌力猛;左右相轮,身直气静。

功效:1.强化颈部、肩部的活动能力进而促进心肺循环;2.特别强化七个颈骨,进而促进脏腑之循环;3.由颈部之用力,进而促进腰底部之循环。

动作:左臂曲肘背于身后,小臂沿后背尽量上抬,指尖向上,右手由肩上屈肘后伸,拉住左手手指,足指抓地,身体前倾,如拔刀。吸气时,双手用力拉紧;呼气时放松。此动作连续做5~10次后,左右手交换头上观。两眼延展及远。舌尖轻抵上腭,身直气静。两手沿体前缓慢下落,恢复预备桩功。动作3、4与1、2同,唯左右相反。

要领:1.握拳;2.右手伸头后、左手伸后腰;3.换式不放松,似转轮;4.足与肩平。

八、三盘落地第八势(三焦气畅)

歌诀:上腭坚撑舌,张眸意注牙;足开蹲似踞,手按猛如拿;两掌各翻起;千斤重有加;瞪睛兼闭口,起立足无斜。

功效:1.强化腰肾及颈部进而促进脑髓之循环;2.促进任、督之循环。3.强化脚踝及手腕,进而促进原气丹田之再加强。

动作:左脚向左横跨一步屈膝成马步,上身挺直,两手屈肘,翻掌向上,小臂平举,如捧重物稍停片刻。两手翻掌向下,小臂伸直,放松,如放下重物状。此动作随呼吸进行,拖物时尽量吸气,放物时尽量呼气;然后两腿慢慢伸直,左脚收回,两足开拢,成直立状。

姿势为:1.同第一式预备柱功,屈腰下蹲,同时两掌分向身侧胯旁,指尖朝向左右侧方(微微偏前),虎口撑圆,眼看前方,延展及远。上虚下实,空胸实腹,松腰敛臀,气蓄小腹。要做到顶平、肩平、心平气静。练虚静功者可闭目敛神,铜钟气功即脱胎于此式,故亦可做单独桩法练之;2.两腿伸直,翻掌托起,如托千斤。同时吸气,舌抵上腭,眼向前平视,全身放松。俯掌屈膝下按(恢复马步蹲按),配以呼吸,如此反复蹲起3次。年轻体壮者则宜全蹲,站起进宜缓,同时握拳上提。

要领:1.蹲下,掌伸直;2.抵上颚,眼看齿;3.起立不要左右摇。

九、青龙探爪第九势(带理冲任)

歌诀:青龙探爪,左从右出;修士效之,掌平气实;力周肩背,围收过膝;两目平注,息调必谧。

功效:1.强化心境之高升;2.促进肩背与膝之一气呵成;3.促进手指甲与脚趾甲之循环进而和畅阴阳。

动作:左手握拳,置于腰间。右手向左前方伸出,五指捏成勾手,上体左转,腰部自左至右转

动,右手亦随之自左至右水平划圈。手划至前方时,上体前倾,同时呼气;划至身左侧时,上体伸直,同时吸气,然后左右手交换,动作方向相反。

姿势:1.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置于腰间,拳心朝上,同时配合吸气。舌尖轻抵上腭。右拳以拳面抵于章门穴,左拳变掌上举过头,腰身缓缓屈向左侧,使左腰充分收缩,右腰极度伸展。掌心朝下,舌尖轻抵上腭,自然呼吸,眼看左掌;2.屈膝下蹲,左手翻转掌心朝上,手背离地面少许,沿地面自左方经前方划弧至左脚外侧;右拳变掌落下,同时身体亦随之

转正,两握拳。直立,左掌同时提置左章门穴。右手动作与左手动作同,唯左右相反。

要领:1.手掌右伸左、左伸右后;2.力在肩背;3.眼视前方;4.舌抵上腭,口闭;5.换手转轮不放松。

十、卧虎扑食第十势(督率诸阳)

歌诀:两足分蹲身似倾;屈伸左右腿相更;昂头胸作探前势;偃背腰还似砥平;鼻息调元均出入;指尖着地赖支撑;降龙伏虎神仙事;学得真形也卫生。

功效:1.再强化颈部及腰部使之和谐有力;2.强化背部及腰底部之伸张。3.强化眼神之灌注,使之心神再强化专一。

动作为:右脚向前跨一大步,屈膝成右弓步,上体前倾,双手按地,头微抬起,眼看前下方。吸气时,同时两臂伸直,上体抬高;呼气时,同时屈肘,胸部下落,随着呼吸,两臂曲伸,上体起伏,似老虎扑食,然后换左弓步,动作同前。

姿势:1.上身微俯,两手握拳,缓缓自身前提起,经腰间肘掌心朝上,身直胸展。不停,两拳顺着胸部向上伸至口手,拳心转向里,同时屈膝、屈胯、微蹲蓄势,配以深长吸气;2.左脚踏前一步,顺势成左弓步,同时臂内旋变掌向前下扑伸,掌高与胸齐,眼视两手。在扑伸的同时发「哈」声,吐气不停。身体前倾,腰部平直,将胸中余气呼尽,顺势两手分按至左脚两侧。头向上略抬,

两眼平视及远。极目远眺;3.前两个动作要协调一致。两脚不动,起身后坐。同时两手握拳,沿左腿上提。其他动作与前述之动作同。如此共扑伸三次,左脚收回,右弓步动作与左弓步同,

唯左右相反。

要领为:1.左右换足;2.后脚跟离地;3.两肩拱起;4.身向前,头向上;5.舌抵上腭。

十一、打躬势第十一势(任领诸阴)

歌诀:两手齐持脑、垂腰至膝间;头唯探胯下,口更啮牙关;掩耳聪教塞,调元气自闲;舌尖还抵腭,力在肘双弯。

功效:1.强化颈部及腰底骨部之和谐有力;2.促进小腹之循环,以强化丹田。3.强化脑部及七窍之循环。

动作为:两腿开立与肩同宽,两手用为和抱头后部,手指敲小脑后片刻,配合呼吸做屈体动作。吸气时,身体挺直;呼气时,俯身弯腰,头探于膝间,做打躬状。

姿势:1.两臂展直,自身侧高举过头,仰面观天,头颈正直,屈肘两手抱后脑,掌心掩耳,两肘张开,与肩平行;2.上身前俯成打躬状,头部低垂,大约至两膝前方。两膝勿屈,微微呼吸,掌心掩耳。两手以指(食、中、无名指)交替轻弹后脑(风池穴附近)各36次;3.缓缓伸腰站直,先左侧拧腰侧转,再向右侧拧腰侧转,往返7次,两脚勿移,腰直目松,膝直不僵,舌尖自然放下,面带微笑;4.在身体转至正中后,抬起脚跟,同时两手自脑后高举过头,仰掌呈擎天状,躯体

充分舒展,并配合吸气。

要领:1.膝直,足抓地,弯腰;2.两掌覆耳,五指覆头;3.牙齿咬紧;4.舌抵上颚。

十二、掉尾势第十二势(诸经脉匀)

歌诀:膝直膀伸,推手自地;瞪目昂头,凝神壹志;起而顿足,二十一次;左右伸肱,以七为志;更作坐功,盘膝垂眦;口注于心,息调于鼻;定静乃起,厥功维备。

功效:1.再强化颈部及腰底骨之和谐有力;2.励练心志完全专一;3.强化腰、膝、肩、肘,再伸张,使之更有力,进而和畅脏腑之循环。

动作:两腿开立,上体前屈,双臂下垂伸直,手心向上,用力下推,手背触地面时,仰头注目躯体下弯时,脚跟稍稍提起,同时呼气;起立时脚跟又着地,同时吸气。

姿势:1.两手分别自身侧高举过头。两掌相合,提顶、伸腰、展臂、提起脚跟极力高举;2.脚跟落地,两脚踏实,同时两掌落至胸前。十指交叉翻转,掌心朝外,两臂也随之前伸,展直。翻掌朝下,在身前徐徐下降至裆的部位后,弯腰前俯,继续下按至地。膝不可屈,如有未达,不可勉

强。下按至终点时,昂头,舌抵上腭。如此俯仰躬身重复举按3-5次。天长日久,掌可逐渐靠近地面,则腰身柔若童子;3.转腰向左方,两脚不移,仅左脚步变虚,右腿变实,右膝微屈。同时两手保持交叉状态,沿地面划弧移至左脚外侧。两臂保持伸展,自左方高举转头,掌心朝上,仰

面观天,拧腰180度转向右方,徐徐弯腰右方俯身,下按至右脚外侧;如未达到,不可勉强,可继续俯仰3-5次,以后逐渐靠近地面;4.最后一次下按右脚外侧时,伸舒腰身两臂随之高举过头。继之拧腰转身至正前方。两掌相合,徐徐降至胸前。两掌缓缓分开,十指相对,下按,两手分开,

自然下垂于两胯旁,恢复成预备桩功势。两脚跟起落,顿地3-21次。

要领:1.手抓地平肩;2.阳手互对腰愈弯愈好;3.足跟起下21次;4.摇肩七次。





「易筋经」共有十二势,每做一个姿势要力灌全臂,精神内守,心数呼吸。吸气时,自觉练习本功法,每个姿势可依各人身体状况,练习6~12次。本功法有内养外壮之效,不但防治各种慢性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神经衰弱、急慢性胃肠病、呼吸系统疾病、颈、腰椎疾患等,而且可抗衰老,强身健体。

















6/6







献花(0)
+1
(本文系moto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