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筝趣(原创)

 哲然图书馆 2012-05-19

  

儿时听过一首筝曲,不知其名,更不解其义,然而她的美却久久久久地萦绕在我的情怀里。我不仅奢望能有一台造型优雅的古筝,更梦想能弹奏出一首优美的古筝曲。

   可是,这段难忘的筝趣就象一块珍贵的玉石暖暖地揣在我的心窝里,从朝霞出露到暮色黄昏;从妙龄少女到老干部大学。此时,我才真正感受到了古筝神韵的妙处与深遂意境的迷人。于是,我更喜爱古筝了。

   筝之美,源其古,故曰古筝。据查,古筝在中国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4世纪),古筝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尤以秦国(现在陕西省)最为盛行,《李斯谏逐客书》中曾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所以,筝又有“秦筝”之称。之于晋代,古筝又被称为“仁智之器”。到了盛唐时期,对古筝更是盛赞有佳了。如“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更深刻地说明当时古筝已是华夏民族家喻户晓、雅俗共赏的民间传统乐器了。

筝之美,源其韵,故曰筝筝然。其音色古朴,变化无穷,既能表达缠绵悱恻之情,又能抒写山清水秀之意。奋起时排山倒海、气势磅礴;收敛处浅唱低音、娓娓动听。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抑阳钝锉,筝人合一。正所谓声情并茂,美色宜人。古人那“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坐客满筵都不语,一行哀雁十三声”诗句便形象地刻画了古筝的神韵之美。弹《高山流水》有如登上云雾缭绕的高山之巅;亲身感受了那淙淙铮铮,幽间之寒气;目睹了清清冷冷,松根之细流。奏《渔舟唱晚》更是让人们饱览了晚霞斑斓,渔歌四起,渔夫满载丰收的喜悦荡桨归舟的欢乐情景。

   筝之美,源其神,故琴如心声。每段筝曲都含蕴了一种追求和向往;每个筝者都恪守着一种信念和原则。《渔舟唱晚》取自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诗句。描绘了晚霞辉映下渔人载歌而归的动人画面,体现了劳动人民丰收的喜悦和对幸福的追求。史书《吕氏春秋》最早记有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出了俞伯牙弹琴觅知音,与钟子期最终结为知心朋友的感人故事。至今给人以启迪,被世人传颂。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那么“善者乐筝”,筝和天下,以筝会友,便成为了历代筝人、筝友的共同精神和守则。我们学筝正是希望通过弹筝来净化和提升自己的心灵,协调自己的情感,调剂自己的生活,取得人格理想的平衡,创建和谐社会。也许,这才是誉筝、爱筝、学筝的真谛这所在吧。

   所以,筝音再响也只不过是大千世界的一个音符;筝曲再美也只不过是万花丛中一朵小花。“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筝,点缀了这夕阳中的美景;弹筝,催绿了夕阳中的人生。此刻,我觉得更美的却是那高悬校园中的校训;那捧起一颗红太阳的双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