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代文学史
2012-05-19 | 阅:  转:  |  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史(二)

一、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

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无论是“曹氏父子”还是“建安七子”,都长期生活在河洛大地,这种骏爽刚健的风格是同河洛文化密切相关的。

“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当时有不少作品反映了乱离的社会现实,表达了统一天下的愿望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其诗歌情调慷慨悲凉,语言刚健爽朗。后人把建安诗歌的成就称为“建安风骨”。



左思风力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时期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左思志高才雄,胸怀豪迈,是西晋最杰出的诗人,其诗情调高亢,辞采壮丽,笔力矫健,气势昂扬,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钟嵘《诗品》称之为“左思风力”。他的代表作《咏史》八首虽云咏史,实则借咏史来抒发他对现实的不满及感慨,借咏史而咏怀,因而在内容和风格上都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与发扬,和当时流行的华丽诗风迥然不同。他诗歌创作的这种精神,即是后世所说的“左思风力”。





3、正始之音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正始之音是指这一时期前后大约30余年的诗歌。正始时期的著名文人,前者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夏侯玄。他们的主要成就在哲学,开两晋玄虚之风。后者又称为“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的文学成就最高。正始诗歌受玄风的影响,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代的慷慨悲壮变为“辞旨渊永,寄托遥深。”



太康诗风:

太康是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三个年号。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其间诗风形式主义日趋严重,注重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遍特色。陆机的《拟古诗》就是华丽藻饰的代表作。代表作家是: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两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

、吴歌

吴歌: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下游以建业为中心一带地区的南朝民歌,今存326首。现存吴歌多为女子的吟唱,生动而集中地表达了主人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丰富的感情和复杂的心态。吴歌的特点是艳丽柔弱,多表现羞涩缠绵的情态。





、西曲

西曲: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所收主要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以江陵为中心地区,包括其周围一些城市的南朝民歌。今存142首。西曲多写商人妇的相思离别和劳动者的爱情生活,风格比吴歌真率、开阔。题材较吴歌略宽,风格也更明快。

、元嘉诗歌

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元嘉诗歌指晋末宋初的诗歌创作。它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理回归到感情。在艺术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重对诗歌艺术形式技巧的探讨。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谢灵运、鲍照、颜延之、谢惠连、谢庄等,其中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成就最高。



、山水诗

山水诗是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山水诗鼻祖是东晋的谢灵运。谢灵运所开创的山水诗,把自然界的美景引进诗中,使山水诗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了诗歌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而且开启了南朝一代新的诗歌风貌。山水诗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标志着一种新的自然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的产生。

“三曹”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三曹”父子诗歌的作品共同反映了建安动乱的年代和民生的疾苦,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表现人生短暂的哀叹和苦闷彷徨的情绪。格调慷慨悲凉、文气刚健遒劲。开一代文学风气,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曹操诗是学习汉乐府结出的硕果。在把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诗改造魏文人文学重要形式的过程中曹操起了关键作用,开创“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盛局面,他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文人乐府诗的新阶段。推动“拟乐府”诗歌创作达到全盛局面。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在汉魏之际的诗坛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的诗在风格上以“古直悲凉”为基调,语言极为本色。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是《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诗歌代表作有《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短歌行》《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丕诗风便娟婉约纤丽清新,其诗乐府歌辞与古诗各占一般,善写游子思乡、思妇怀远之情。诗体方面,曹丕首创七言歌行体,《燕歌行》是我国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在诗韵方面,曹丕不仅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他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

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他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jué;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曹植诗歌被钟嵘誉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阮籍的《咏怀诗》阮籍的《咏怀诗》是正始时代诗歌的高峰,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情调出现在中国诗坛上。《咏怀诗》或隐晦寓意,或直抒心迹,表现了诗人深沉的人生悲哀,充满浓郁的哀伤情调和生命意识,形象展现了魏晋之际一代知识分子痛苦、抗争、苦闷、绝望的心路历程,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认识价值。阮籍创造了五言诗抒情组诗新形式,开后代组诗之先河。阮籍的《咏怀诗》融哲理、情思与意象为一炉,意蕴深沉,清逸玄远,在艺术表现上多用典故,多用比兴、象征烘托意象、渲染气氛,来表达深切情思,使人感受到清逸玄远之美。









简述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1)、曹植诗歌的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才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2)、曹植兼擅各类文体、诗体,尤其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jué;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3)、曹植通音律,一些诗句平仄调协,音节铿锵,着意于炼字造句,显示出他把观察事物、体验情感与选择词藻、精心修辞相结合的用心。



、曹操诗歌创作的艺术成就。

其一,曹操是建安诗坛的领袖,曹操是政治家兼文学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对建安文学的兴盛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他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影响了一代诗风,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而且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开创了文人乐府诗的新阶段。推动“拟乐府”诗歌创作达到全盛局面。他虽沿用乐府古题,却又是以古题写时事,可谓是袭古题而不袭古意。在汉魏之际的诗坛上,发挥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其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具有浓郁的抒情气氛。

在诗歌的语言上,他又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细,而是喜从大处着笔,厚重古朴,真实直率地坦露自己的胸襟,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

其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是《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其四,曹操的散文也颇有特色,鲁迅称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其文风的特点是清峻与通脱,也即是他的文章不受任何陈规的约束,说话大胆,言辞锋利,用极简洁的形式与朴素的文笔,坦露自己的心境。

试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的乱世,社会动荡,篡乱不已,思想界也相当活跃,儒、释、道斗争激烈,陶渊明受多种思想影响,比较复杂:就儒家思想而言,陶渊明受其家风素谨的影响,尚道义,重名节,曾有“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之志,他的多次入仕,就有这方面的思想影响;同时,儒家的一片仁爱之心和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也对他有重要影响。就道家思想而言,他主要受老庄无为的玄学思想影响,这主要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尤其是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境的影响,使其崇尚自然,追求心境与物境融合为一体,一切随顺自然,委运任化。就佛家思想而言,他又受佛家般若思想影响,认为世间一切皆如梦幻,“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归园田居》其四)正是他人生虚无、空幻思想的体现。儒、道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占重要地位,两种思想交互起作用,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两种思想彼此消长的明显的轨迹。儒、道、佛思想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境界。





.试述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境界。

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实行了雅的文学样式与俗的生活内容的完美结合,雅俗共赏诗歌样式的新尝试,以文人诗写田家生活,使诗歌从狭窄的贵族生活圈子中解脱出来,寻得了一片异常清新的新领域。在陶之前及同时,田园生活通常为贵族文人不曾涉足或不屑涉足;在陶之后,农村素材一经文人提炼则往往成为富有诗情画意的绝好诗材。以此而论,陶渊明的艺术实践实际上具有诗歌革新的重大意义。陶诗在当时尽管被斥之为“田家语”,但正是这叫人耳目一新的“田家语”让人千载而下,玩味不已。

简述南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1)描写了北方的壮丽山川和游牧生活。

(2)表现了北方民族粗犷豪迈的个性和豪侠尚武的精神。如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企喻歌》)

以雄健的鹞鹰冲天而起、怯懦的群雀如水波躲向两侧的形

象,赞美真男儿敢以独身敌众的英雄气概,足以感奋人心。

(3)反映战争生活的,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如《企喻歌》:

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

反映羁旅行役和流亡生活的怀土思乡之作。

反映爱情生活的。由于北方诸民族的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而北朝的情歌也有它自己的特色:对男女相悦,心直口直,有啥说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显得更为大胆、干脆。

(1)语言质朴无华,感情爽直坦率,风格粗犷豪放刚健,自然清新。没有巧妙的双关语,也没有一唱之叹的嫋嫋(niǎo)余音,而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这都和南朝民歌形成鲜明的对比。

(2)体裁上,多杂言格式而以五言为主。北歌虽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与古体和杂言体,这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简述《西洲曲》的艺术特点

1)、善于在动态描写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把看不到、摸不着的相思之情化为忆梅、折梅、寄梅、开门、出门、采莲、弄莲、置莲、望鸿、上楼、凭栏、卷帘、入梦这一连串动作,因而感情婉曲多姿生动可感。

2)、连环式的章法结构,以四季节序变化为主线,语语相承,段段相接,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3)、语言优美,笔触细腻,情思缠绵悱恻,四句一转韵。

简述永明诗歌创作及谢眺诗的成就;

第一,沈约是永明体的主要倡导者之一,第二,沈约较早地论及了“情”、“文”、“质”之间的关系,第三,提出了著名的为文“三易”说,此说见载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其中云:“沈隐侯曰:‘文章当以三易:易见事一也;易识字,二也;易读诵,三也。’”所谓“易见事”,就是指隶事用典必须明白晓畅,“易识字”是反对用生涩僻奥的字词以争奇炫博,当然也是对创作的合理要求。所谓“易诵读”,则主要指声律的和谐。

谢眺诗一是发展了山水诗;

二是他所代表的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试比较大、小谢山水诗的异同。

第一,诗歌大体上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不少作品从遣辞到谋篇都有取法谢灵运的痕迹,但他与大谢不同的是,大谢诗歌中的玄言说理成分到他的诗已基本消失。他的诗每篇以十二——十六句为基本格局,前四句或六句写景,中二句由景过渡到言情,后半篇抒情。这种结构形式为齐梁诗人所普遍模仿,几成定格。第二,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从而改变了大谢诗的那种繁富典重的风格第三,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其中不少诗中,写景句往往警绝,但往往涌与全篇浑然一体,形成一种完善的整体境界来。



简述齐梁文风的特点。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从现存诗歌来看,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居多,而且争胜斗艳的色彩较为浓厚。由于生活范围和生活方式的限制,他们的视野大多停留在皇宫苑囿、帝王府第或藩镇使府之内,因而诗歌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为了迎合帝王的口味,文学集团内部的诗歌创作很少有真正的吟咏性情之作。因而这种创作方式所带来的结果,便是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的大体一致,湮没了诗人的个性色彩。这也是那个时期难以产生大诗人的一个根本原因。

简述宫体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1)梁武帝天监八年之前,是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永明体在声律、地偶上已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永明文学重装饰、重消闲娱乐的性质也直接影响到宫体诗的发展方向。一些永明诗人如沈约、谢跳的部分诗作,在题材与写法上已与后来的宫体诗无异,这些艳诗,已孕育了宫体诗的最初形态。

(2)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之后,徐陵编成叹玉台新咏》,这是宫体诗的高峰期。萧纲及其周围的文人,湘东王萧绎及其身边的文人多为宫体诗人,其诗歌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形式上重声律、重词采,诗风轻艳丽靡;

(3)陈朝末年,以陈后主及其身边的狎客为主,是宫体诗的尾声期。当然,宫体诗的余波一直蔓延至隋代以至唐初。其间梁武帝萧衍、梁简文帝萧纲、梁元帝萧绎、徐擒、徐德、庾肩吾、庾信父子及陈后主等人,都是突出的代表。

关于宫体诗特点及齐梁文风的评价。

第一,声韵、格律,在永明体的基础上踵事增华,要求更为精致;

第二,风格,由永明体的轻绮而变本加厉为秾丽,下者则流入淫靡;

第三,内容较之永明体时期更加狭窄,以艳情、咏物为多,也有不少吟风月、狎池苑的作品。凡是梁普通以后的诗符合以上特点的,就可以归入宫体诗的范围。从另一方面说,历来被目为宫体诗的诗也并不全是宫体诗。

简述《世说新语》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1)对魏晋封建统治阶级争夺权势而表现出来的凶残丑恶有很生动的描绘。如《尤悔篇》;

(2)对于豪门士族的腐化奢侈、横征暴敛的生活情态,也有深刻的反映。

(3)还记有一些文人不与统治阶级合作,作消极反抗的内容。如《栖逸篇》、《任诞篇》。

(4)除记述社会阴暗面外,《世说新语》中还记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人和事。如《言语篇》中《新亭对泣》

(1)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2)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人物性格;

(3)把记言与记事相结合;

(4)《世说新语》的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世说新语》为后人提供了文学欣赏的价值,许多故事典故还成为后世作家取材的宝库,对古代散文、小说、戏曲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简述《世说新语》的文学文化价值。

《世说新语》为后人提供了文学欣赏的价值,许多故事典故还成为后世作家取材的宝库,对古代散文、小说、戏曲都发生过重要影响。









一、简答题

1.简述正始政治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士人心态及他们的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自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明帝托孤宗室曹爽和重臣司马懿辅政,曹氏、司马氏的明争暗斗从此就开始了。曹爽重用少年名士何晏等人,清谈玄理,变更旧章。但司马懿是河内温县大族,最有谋略而且功名显赫,终于在正始十年(249年)发动政变,一网打尽曹爽及其集团,其中名士如何晏、丁谧、李胜、毕轨皆夷三族,史称天下名士去其半,并改元嘉平。自此之后,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势,除在军事上诛灭敌对势力外,在政治上则大杀名士。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之嗟。

另外,司马氏政权一方面用残酷的血腥手段篡取政权,大肆杀戮士人,一方面却又标榜“名教”,维护自己所劫夺到手的权力,以儒家礼法控制士人,更显现出其虚伪卑鄙。士人则以玄学和老庄思想为武器,追求自由、张扬个性,用道家的“自然”来抵抗“名教”,致使“玄学”思潮盛行。

在这样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诗歌创作出现了新的变化:建安诗歌中那种建功立业的慷慨豪情被无可奈何的忧生与悲愤所取代;一些诗人醉心于玄学思辨,在玄思妙想中领悟人生,使诗歌创作表现出哲理化倾向;憎恶现实社会,亲近自然山水,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层次。诗歌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也与建安诗歌大异其趣:比兴寄托,意象暗示,取代了直抒胸臆,形成了深隐曲折,清峻超拔的风气。











2.简述嵇康诗歌的特色

嵇康的诗歌与阮籍不同。嵇康在生活上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意义在于他把庄子理想的人格境界从哲学境界变为诗的境界。庄子的坐忘,在他诗中成为一种优游容与的诗歌境界,其《赠秀才入军》十八首其十四中“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即是这种境界的典型。

在艺术上,嵇康则由于其个性刚烈,诗风以峻切为特征。在体裁上,嵇诗则以四言诗成就最为突出。

嵇康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曹植的诗歌之所以受到后人的推崇,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

一是由于文采富艳;

二是因为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作为失意文人的典型,其坎坷的命运,使无数文人深表同情。

简述陶渊明的生平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

29岁之前为读书家居时期。他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曾祖父陶侃为晋成帝时的大司马,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渊明时家道衰落,家境贫寒。他从小有高雅志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求甚解;性情任真,颖脱不羁,嗜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9—4l岁为屡仕屡隐时期。由于“亲老家贫”,为生活所迫,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因不堪束缚、厌恶官场而辞归。后州府又召为主簿,他辞谢不就。安帝隆安四至五年,又曾一度在荆州为吏;元兴三年,开始在刘裕幕府任职,为镇军参军;义熙元年,赴建康就任建威将军参军;同年八月,任彭泽令,不久即辞官归隐。

41岁至去世为归隐时期。辞官归田后,躬耕田园,登临赋诗,与农民交往。后因家庭失火和遇灾荒,生活陷于困顿,但能安贫乐道,多次辞谢朝廷征召,安身立命于田园,至63岁病逝。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陶诗的艺术风格以平淡自然著称,诗人用质朴的语言抒情状物,给人以亲切自然的感受。陶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陶诗很少用华丽的辞藻、夸张的手法,只是白描,用字不追求新奇和藻饰,而是努力寻求精当的语句勾勒其神韵,自然贴切恰到好处。朴朴素素,明白如话,然而,平淡之中可见绮丽。

二、达到情、景、理的和谐交融。陶诗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之理。陶诗重在写心,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他无意于模山范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将诗人的感受、自然的景物、人生的哲理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意境。

元嘉诗风的变化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刘宋时期,玄学在思想领域已不占主要地位,出现儒、玄、佛三种思想并存的局面,甚至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导。这势必影响到士人心态,使他们从玄虚的思索中回到现实中来,使其诗作也由玄理的思索渐渐转向感慨人生。

(2)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当政后多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门第虽高但已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淡忘了玄思;贵族士人进入政坛和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也逐步发展起来。

(3)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士人们的主要兴趣已不再是从山水中去体味玄理,而在于游山玩水的乐趣。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元嘉诗风的变化。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的新特点。

元嘉诗歌一变玄言诗淡乎寡味的面貌,形成了自己的新特点:

(1)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玄言诗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作为审美对象,模山范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

(2)诗歌创作由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作者们强烈的人生感慨。大量拟古诗的出现,都是对东晋玄言诗玄理化的反拨。

(3)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此外,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不但有乐府、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种诗体的创作,而且特别注意对于对仗、用典和声律的刻意追求,表现了对艺术表现形式技巧的格外关注。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

(1)精工富艳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3)程式化的结构(4)刻意追新的艺术创作

、试述谢灵运山水诗的创作在诗歌发展史上的意义。

谢灵运就是开启了一代新诗风的首创者。自谢灵运之后,山水诗在南朝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题材,并日渐兴盛。



掌握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鲍照以寒士的身份抒发了贫寒之士的强烈呼声,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他描写边塞战争、征夫戍卒以及游子、思妇和弃妇的生活,反映普通百姓及不幸家庭的悲哀;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统治者横征暴敛和官僚政治的腐朽等,都很有特色的。鲍照诗歌的艺术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他的诗以凌厉之势和“发唱惊挺”的独特魅力标举独出,表现为昂扬激越之情、慷慨不平之气和难以抑制的怨愤。这不仅在当时征服了同时代的读者和诗人,而且也深得后代诗人与诗论家的赞许。



、试析鲍照乐府诗的贡献和意义。

一是体裁比较全面,有古诗、乐府、五言、杂言、七言;

二是风格独特

三是七言乐府尤具有创造性。七言乐府诗以《拟行路难》十八首为代表

庾信的“乡关之思”大致包含了哪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亡国之痛。感伤时变、魂牵故国,是其“乡关之思”的一个重要方面。庾信遭适亡国之变,内心受到巨大震撼。

二是羁旅之愁。叹恨羁旅、忧嗟身世,是其“乡关之思”的另一重要方面。虽然他北迁以后得到的“高官美宦,有逾旧国”



简述魏晋南北朝辞赋发展的新特征。

第一,与两汉的辞赋创作相比,这一时期赋的题材范围有了很大的扩展,抒情、说理、叙事、登临、伤别等内容,无一不可入赋。

第二,赋的抒情性大大加强,而在体制上则趋于短小,长篇巨制的大赋的数量逐渐减少,因此,抒情小开的创作成为这一时期辞赋创作的一大特征。

第三,由于受到骈文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辞赋在句式上逐渐骈化,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赋体,即骈赋。



简述魏晋南北朝骈文繁荣状况。

骈文也称“骈体文”、“骈俪文”或“骈偶文”;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称“四六文”或“骈四俪六”。中国古代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南北朝是骈体文的全盛时期。全篇以双句(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的工整和声律的铿锵。



简述魏晋南北朝散文发展状况

魏晋南北朝散文的发展及其骈俪化倾向魏晋南北朝散文是汉代散文的继承和发展。这时,散文的应用范围更广了,文学性也更强了,作家作品的数量都超过了汉代。史传散文出现了令、叙、诔、传、碑等各种形式;政论散文虽不及汉代多,但表、章、奏、议、论、说等,分别更加细密。记事散文发展为多篇成卷;抒情议理散文仅以书信名目出现的,就有书、笺、札、帖、启等文章。此外,这时期又出现了山水地理游记散文,它们以序、记、书、志、铭、注等名目问世,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散文发展的新形式

、魏晋南北朝小说兴盛的原因。

首先,小说这一文学样式得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与这一时期社会动乱有关。

其次,魏晋以来世族人士清谈之风盛行,人物的言谈举止、琐事轶闻,成为社会对他们进行品评的重要依据。

其三,叙事文学体裁的发展,对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繁盛,也有直接的关系。



献花(0)
+1
(本文系稻香陌士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