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山猛将“奇闻”

 苏迷 2012-05-20
  旧时我们苏州民间的宗教信仰极盛,对神祗、佛像都倍加敬畏心理,唯对猛将老爷的塑像却是例外,和悦可亲、又可嬉弄无忌,每年春秋两次苏州四郊农村都要祭祀,列队出会巡视一方本土,既保丰年又保平安,然东山猛将会既有大众之习俗,又有其独特的风格风情。
  东山的猛将活动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至今还久盛不衰。据《太湖备考》(清乾隆版)和《太湖备考续编》(清乾隆版)记载:东山猛将庙建于南宋高宗朝,相传以纪念南宋名将刘锜而建。景定二年,(1261)理宗赵昀封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刘锜,字信叔,甘肃静宁人。抗金名将,高宗朝初为陇右都护,累加太尉,兀日恃以为强者,十损七八,金人震恐丧魂,见顺昌旗帜即退。绍兴三十一年,金帝完颜亮南下,刘任江淮浙西制置使,期间江淮蝗虫成灾,刘派兵捕逐,又派兵至太湖剿匪,以保平安,后奉命退至镇江,未几忧愤而死。山人对之有崇敬之情,故为其建庙祭祀。初欲塑猛将神像供奉于庙内,苦不得其容,神乃显圣,为孩童脸,故塑童像。传说猛将童年贫寒,又备受后母欺凌。但他心地善良,由八洞仙人传授于一身本领,帮助农民驱赶蝗虫。所以身处太湖沿岸的苏州四乡都建有猛将庙和猛将堂。初期的猛将不过二尺,真像个孩子,光头赤脚,短衫短裤,头上还扎红布,此乃是被后娘打破头之故,“跌开猛将头”的塑像不仅表示真实,更能激起人们对孩童的体恤之情,此种人神之间的情感交融唯猛将最重。

  神分大小,又有绰号

  东山猛将之多胜于他乡,不仅村村有甚至家庭亦有,全山大小猛将要以百计数。为便于祭祀出会,东山人按立庙塑像先后排列为老大、老二等排列七尊为大猛将。第一座神像出自南宋,神像塑好后,抬过西街梢时,曾将神像置在路边的井圈上略作小憩,待会再抬却重不能移,知神意要在此受享,于是就在井上祭祀,以后才移到新庙。后来井上盖亭子,又辟一方建神台、置猛将,此井即诸公井、亭,时称诸公井的猛将为老大,殿前猛将为老二,渡桥为老三,潦里为老四,漾桥为老五,席家湖为阿六,吴巷为阿七。这七尊为大神像都有绰号,如老大为“井上阿大”,殿前老二,因初期未建猛将堂而寄居张师殿,故嬉称“戤大阿二”,渡桥老三因渡桥人抽大烟多,便称“烟阿三”,潦里产芦柴的就称“芦柴阿四”,吴巷山旧时比较穷,称“穷阿七”等。

  保疆固土,安邦利民

  在东山,秋季、水稻抽穗期都要抬猛将出巡。驱虫消灾,确保丰收,由各村组织绕村巡视。猛将还会在正月上半月出会,规模之大,是空前的。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几乎天天都有安排小猛将、中猛将、大猛将先后交叉出行,到正月十六,猛将堂前演戏酬神庆贺丰收。猛将会期结束。猛将会除驱虫消灾庆贺丰收之外,东山还有特定的保疆固土之举。据新编《洞庭东山志》载:东山出“猛将会”时排场甚大,有仪仗先锋冲锋帅旗,接着是“护国佑民、风调雨顺”等祝祷旗帜,后面是锣、伞相间少则10余顶多则上百顶,锣、鼓声震天动地,伞后由四人抬或八人抬的神像大轿,神后为大纛旗,少则8-10面,多则数十面。一般经过殿泾港等无阻碍之道路,擎着大旗者扬旗奔跑,数十面、数百面红黄相间的大旗迎风飘扬,加上震天动地的锣鼓声,热烈而又壮观。“东山历史上曾利用出猛将会之威武雄壮的队伍,和晚上各村猛将堂前旗杆上高悬的塔灯,照耀如同白日,惊退来扰匪寇。如明嘉靖年间的海寇,明末清初的湖寇,甚至民国时期匪氛不靖,亦效此法,一境得安。”所有这些,不仅仅是民间自发行为,清朝政府还立法保护藏兵于民,动员村民自卫,清康熙元年吴县知县张叙根据东山巡检司和粮里吴义、沈丁朋的报告,并报江苏巡抚韩世琦批复“同意在洞庭东山设立保甲制,置备器械,保疆固土”,搞藏兵于农的试点,并立碑石公布于众。江苏巡抚韩世琦查阅资料又到东山实地考察,觉得这种方式有它的可行性。只要组织得当,训练有素,又有政府扶助,既保留人们的信仰,又有利于锻炼身体,既安定社会,又合乎民意,亦娱亦乐,亦农亦兵的多种结合的传统风情,乃是洞庭东山身陷太湖之中,孤独少援,唯靠自强的特定产物,自此之后,就一直延续至今。
来源:苏州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