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USB之无线化、对接化、内连化发展

 看见就非常 2012-05-22
中心议题:
  • USB技术演进
  • Wireless USB
  • USB On-The-Go
  • Inter-Chip USB

USB技术演进

USB自1996年发表以来至今,其技术发展可分成三个时期:1996年~2000年的成熟期、普及推广期,2000年~2004年的向IEEE 1394看齐、追赶期,而2005年后至今则是超越IEEE 1394,或与IEEE 1394各行其路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简言之即是USB 1.x(包含USB 1.0、1.1)的阶段,这个阶段USB快速低价化、普遍化,但是在速率与体质上仍无法与IEEE 1394媲美,所以才有2000年之后的各项新提升计画,包括将传输率提高40倍的USB 2.0,以及让USB装置直接相互连接的USB OTG,因为USB 1.x的传输率仅12Mbps,无法与IEEE 1394a的400Mbps相比,而USB 2.0让USB传输达480Mbps,以此来超越IEEE 1394a,且USB 2.0也被称为HI-SPEED USB。

由于传统USB仅允许各USB周边装置与PC连接,不允许各USB周边装置跳略过PC而自行互接,然IEEE 1394却可以,为了弥补此一「体质」的不足,因而增订了USB OTG。当然,USB OTG也是为了因应日渐增多的手持式装置,为了让各手持行动装置能在户外、无携带PC/Laptop时仍能够相互传递资料,对此也需要订立USB OTG。此外,USB OTG也与USB 2.0相互唿应,以USB 1.x的速率进行互接的USB OTG即称「USB On-The-Go」,而以USB 2.0速率进行互接的则称为「HI-SPEED USB On-The-Go」。

到了2004年,由于全球的USB用量已到达相当可观的地步,光是USB装置用的接线、缆线就已经突破20亿条,长久下去将会使接线到达空前紊乱,因此USB去线化、无线化的声音开始出现,自此提议出Wireless USB(WUSB)。另外,为了让针对USB硬件所开发的韧体、软件等投资达到更大化的发挥效益,USB-IF也增订了内接用的USB,让USB从过去的外接铜缆线,转变成机内印刷电路板(PCB)上的铜箔线,使USB从机外装置间的互连,跨足延伸到机内晶片间的互连,此称为Inter-Chip USB(简称:IC_USB)。

当USB进入WUSB、IC_USB阶段后,可说是开始超越IEEE 1394,或与IEEE 1394分路而行,在无线化的进程上,WUSB比Wireless 1394(简称:W1394)更快速,目前W1394几乎没有动静。至于内连化的IC_USB,IEEE 1394并无相同的作法,相对的IEEE 1394朝车用的IDB-1394,以及不同传输实体介质的路线发展,例如用光纤(Optical Fiber)、塑胶光纤(Plastic Optical Fiber;POF)、Ethernet等线路来传输。(附註:IEEE 1394a为400Mbps,但之后订立的IEEE 1394b则可达800Mbps,仍领先今日USB 2.0的480Mbps,此外光纤化、塑胶光纤等新介质作法则在IEEE 1394c中拟定。)

随着USB 1.x/USB 2.0的成熟,USB技术的发展与推行重心,已经开始专往手持式运用的USB OTG/HI-SPEED USB OTG、Wireless USB、以及Inter-Chip USB。

Wireless USB

Wireless USB 1.0标准是在2005年5月12日正式发佈,它的实体层(PHY Layer)、媒控层(MAC Layer)是使用MBOA组织所订立的超宽频(UWB)技术,在PHY层、MAC层之上再搭建一层WiMEDIA Alliance所订立的聚合层(Convergence Layer,IEEE 802.15.3a),在聚合层之上再依据不同的无线传输应用而订立不同的协定因应层(Protocol Adaptation Layer;PAL),最后才将WUSB的通信建立于最上端,如此使WUSB运作。(附註:MBOA(Multi-Band OFDM Alliance)于2005年3月与WiMEDIA Alliance合併。)

一般而言,只要PHY层、MAC层等基础确立后,即可实现WUSB无线应用,而为了让日后的各种无线应用(特别是WPAN)能够直接共容互通,包括W1394、Bluetooth 3.0(使用UWB技术的Bluetooth)等,所以加插Convergence Layer与PAL,其他的无线应用只要一样具备与Convergence Layer介接的PAL,即可与WUSB相通。

Wireless USB透过协定因应层与聚合层的转化,即能与其他的无线应用(如Wireless 1394、Bluetooth 3.0等)共容互通。
 USB|Wireless|SRP
与其他无线应用互通只是其一,更受到重视的是WUSB的技术表现。目前,WUSB最远可达10m的传输距离,最快则可达到与USB 2.0相同的480Mbps速率。不过,480Mbps速率仅限3m距离内,3m~10m距离中速率会降至110Mbps。

此外,WUSB与传统USB相同,最多都可以连接127个装置,然更好的是:WUSB已经去线化,所以不需要使用集线器(USB Hub),所以连接拓朴也有所改变,过往USB是阶层式的星状连接(或可说是树状连接),而WUSB则是直接从PC端与各WUSB装置进行无线连通,属星状连接。

WUSB规格标准虽然成形,且未来的PC将尽可能预装配备WUSB的主控器,以利WUSB的推广普及,不过业界也很重视如何让现有PC也支援WUSB,因此提出了HWA(Host Wire Adaptor)与DWA(Device Wire Adaptor)等配接器,只要将HWA连接在现有PC的USB埠上,以及将现有实线式USB装置的接线接上DWA,如此HWA、DWA间即可用WUSB来互连运作,使现有实线USB透过转接升级成无线运作。这是为推行WUSB的一种过渡手法。

UWB的频谱跨佔3.168GHz~10.296GHz,并将此区间划分成5个波段群,除最后的第5个波段群只有2个波段外每个波段群内都有3个波段,总共14个波段,每波段占用528MHz频宽。一般而言,WUSB使用第1个波段群(3.168GHz~4.488GHz),第2~5个波段群为选用,如果有U-NII(Unlicensed 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则必须避用第2个波段群,甚至在不同国度与地区必须避开更多波段群,在美国5个波段群都可使用,但在欧洲就必须避开第2、5、及若干第4波段群的波段。此外,在日本、韩国也多半不允许使用第2及若干第3、5波段群的波段。

图中可见,美国、欧洲、日本、南韩等地对超宽频的频段开放程度,美国因FCC的规令而全面开放,
但美国之外的各国仍有若干程度的保留。

USB On-The-Go

USB OTG 1.0版是在2001年12月18日颁佈,之后在2003年6月24日推出修订的USB OTG 1.0a,更之后在2006年2006年4月4日提出1.2版。USB OTG之所以能让2个USB装置直接互接对传,其实是以权宜方式来实现,将两个装置中的其一暂时乔装、转变成主控端(Host),让另一个USB装置误以为自己是连到Host,以此来进行传输。暂时乔装成Host的USB装置,之后仍可与PC连接,与PC连接时会恢复成原有的装置型(Device)受控角色,这种既可为Host也可为Device的装置被称为DRD(Dual-Role Device),反之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只是Device的则称为POD(Peripheral-Only Device)。

图中的手机即是典型USB OTG中的DRD,手机与PC相连时,手机为Device的从端角色,
PC为主端角色,而图下手机与数字相机相连时,手机为主端,数字相机为从端。

USB OTG如何确认何者为对接时的Host?又何者为Device?答案是透过为USB OTG所新增的接脚,在USB原有4个接脚(Vbus、D+、D-、GND)外,再增加一个ID接脚,ID接脚的阻值为零(短路、接地)者为主端,反之阻值为无穷大(开路,或称:空接、浮接)者为从端,此在装置相接之后透过阻值侦测即可确认。更具体来说,阻值低于10欧姆者即是趋近零,属于主端;而阻值大于100k欧姆者,被视为近乎无穷大的阻值,属于从端。

当某一装置被视为主端后,也必须负责传统USB主端的「对外供电」角色,在传统USB规范中,USB埠必须对外供应最少100mA,最高不超过500mA的5V电力,然由于USB OTG的装置多为使用电池运作的手持式装置,自身电能有限,若再向外供电就更会快见拙,因此USB OTG标准将主端向外供电的要求加以放宽,最高仍不可超过500mA,但最低只要不低于8mA,依然是合乎规范。

虽然USB OTG可以让两装置对接,但要注意的是:至目前为止USB OTG尚无法向传统USB般使用上Hub。此外,UTB OTG一般而言是使用USB 1.x中的低速(Low-Speed)1.5Mbps或全速(Full-Speed)12Mbps,高速(Hi-Speed)的480Mbps属于选用。

再者,USB OTG的接头、接座也与传统USB不同,传统USB有A型(主-电脑)接头接座与B型(从-装置)接头接座,而USB OTG为了因应更小巧装置的设计需要,使用增订的迷你型设计,即Mini-A接头接座、Mini-B接头接座。Mini-A、Mini-B与传统A、B相同,都具有防呆(避免错接)的机构设计,但除此之外的还有一种Mini-AB的接座,此种接座(或称:接孔)只有接座设计而无接头设计,此种设计是为了前述的DRD而设,让DRD可以用同一个接座来进行USB OTG的对接(A主角色),或在另一时间与PC连接(B从角色)。


USB OTG规范中的3种接座(Mini-A、Mini-B、Mini-AB)、2种接头(Mini-A、Mini-B),
其中Mini-AB接座可以连接Mini-A或Mini-B的接头,主要是为USB OTG中的DRD而设计。 

此外,USB OTG为了对接也增订两种新协定:HNP(Host Negotiation Protocol)与SRP(Session Request Protocol),前者可以让USB OTG对接时,且主端电力不足时,可与从端协调,使主从角色互换,以利持续传输。至于SRP,是为了对接的电能精省而设立,USB OTG为了对传时能够节省电能,所以在未有传输时会进入省电状态,使USB埠停止运作,而SRP则是由从端向主端发出,要求主端重新甦醒,好为从端进行传输服务。

另外,由于手持式装置的软硬件资源相当有限,且实现的软硬件方式也比PC多样,所以无法像PC一样支援各形各色的USB装置,所以在驱动程式的支援上较为拘限,关于此USB OTG主端装置内会建立一份TPL(Targeted Peripheral List),一旦接入USB OTG的从端装置后,会查核该装置属于清单中的何种类型,合乎类型则加以服务,未有合乎类型则当发出相关信息,告知使用者因装置不合而无法进行对传。
USB|Wireless|SRP
Inter-Chip USB

Inter-Chip USB 1.0是在2006年3月13日颁佈,专用于电路板上的晶片间连接,也由于用在电路板上,因此许多连接规则都与传统USB不同。首先,IC_USB与WUSB、USB OTG一样,也不能使用Hub,所以IC_USB与WUSB一样,采行星状的连接拓朴,每个从端都用一组USB接线与主端相连。其次,IC_USB在线路长度上也加以限缩,一般USB允许最长5m的接线,低成本(未具包覆屏蔽)的接线也可有1.8m,但IC_USB仅能有10cm的铜箔线路。再者,IC_USB由于只用于机内,一般而言机内的装置、晶片不会有进行热插拔、热置换的需求,如此IC_USB也就不用支援传统USB的随插即用(PnP)机制。
 


Inter-Chip USB并不支援透过Hub的连接(红线),只有传统USB可透过Hub进行连接(黑线)。
 

也因为IC_USB从铜缆线改成铜线箔以及半导体工艺技术的进步,使得IC_USB的供电线路的电压也有所不同,传统USB的供电线路为5V电压,这是在1996年就定下的,而今半导体技术已又长进了十年,晶片需求的工作电压已不断降低,从5V降至3.3V、从3.3V降至2.5V,如今更有1.8V、1.3V,很明显的,IC_USB若持续使用5V电压,并不合乎实际之需。此外,由于IC_USB只在短距离内传输,所以不一定要使用差动(Differential)传输,也可使用较传统的单端(Single End)传输,IC_USB提供两种传输方式的选择。

所以,IC_USB降低了电压准位,不再使用5V,而是另行提供5种电压值:3V(或3.3V)、1.8V、1.5V、1.2V、1V等,这些电压准位值是取自JEDEC机构所订立的标准,至于实际运作时要使用哪个5种电压值,则由相连的晶片间自行沟通、协调来决定。


Inter-Chip USB在电压类别(Voltage Class)上的协调顺序图。
 
IC_USB也将接脚名称进行调整,过去称为Vbus、D+、D-、GND的接脚,被依序改名为IC_VDD、IC_DP(IC Data Plus)、IC_DM(IC Data Minus)、GND(未改)。许多人重视的传输速率方面,IC_USB目前以FS为主支援,LS则必须由Host与Device间相互协议才能支援,至于HS尚未支援,HS的支援目前仍在研拟尝试中。

毫无疑问的,USB依然是充满演化活力的技术规格,依然有许多可能性发展,不过无论如何发展,都会尽可能保障过往的研发投资,特别是在韧体、软件上的相容上,毕竟韧软件占应用设计中的成本、心力等比重正节节上升,因此USB的实体硬件可以变化,但这些必要的变化,却能使韧、软件的投资价值更为扩展、延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