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陶艳波——母爱创造奇迹【图文】

 昵称fIA9z 2012-05-22
 
记陶艳波——母爱创造奇迹
 
 


  天津北方网讯:43岁的陶艳波大学毕业多年,仍是民族中学的“学生”。每天,她陪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上课,从孩子上学前班一直到高三,陶艳波已经在教室坐了14年,她是老师眼里问题最多的学生,是儿子特殊的“同桌”。

  第一声“妈妈”,她盼了6年

  18年前,杨乃斌在6个月时突发高烧,双耳失聪。10个月时,做了一次手术,使左耳可以听到60%-70%。然而,一样大的孩子开始咿呀学语时,小乃斌却一个字也不会说。十聋九哑,陶艳波心里很清楚,错过了最佳的语言学习期,儿子可能就永远不会说话!

  陶艳波开始每天跟儿子不停地说,让儿子通过口型和微弱的声音来明白意思。为了教一个字,她会说上几千甚至几万遍。有时旁人被他们母子说烦了,但陶艳波仍然坚持,她知道自己没有其他选择。终于,杨乃斌在6岁时,叫出了第一声“妈妈”,这一声并不很清晰的“妈妈”让陶艳波喜极而泣……这声“妈妈”她盼了6年啊。

  14年陪读,每天像打仗

  昨天,在民族中学高三理科班的教室里,记者看到,一张课桌前母子俩并肩而坐。儿子努力地听,母亲则把老师讲课的内容快速记录下来。晚上,母亲将课堂上不好“消化”的问题,一遍遍教给儿子。随着课程越来越高深,陶艳波感觉越来越吃力。尤其是英语,她自己上学时学得很少,现在等于从零学起。她就加倍努力去记忆、朗读和学习。杨乃斌学理科,有时老师不做板书,陶艳波就在自己脑海里勾出框架,将老师口头的提问快速记录,拿给儿子看……“45分钟一堂课,我一秒钟都不敢走神,生怕有的地方没记全,每上一节课就像是打了一场仗,手上身上紧张忙活得全是汗。”陶艳波说,“遇到难题,有时候会想一晚上。”多年熬夜让她掉了不少头发,手上也因做笔记而磨出老茧。

  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民族中学的老师说:“杨乃斌的妈妈是课堂上最努力的学生,也是提问题最多的学生。”陶艳波多年的辛苦付出没有白费,现在杨乃斌在课堂上可以听懂老师讲课内容的50%,而且可以和老师同学对话交流了。让陶艳波欣慰的是,儿子不仅学习优秀,而且非常懂事。每次上学路上,母子俩都是一人一个书包,还要带饭盒,这时候儿子总是争着提东西;晚上在家做作业,儿子非常认真主动,从没让她催促过;自己每年过生日,儿子都会用省下的零花钱给她买礼物。去年,陶艳波带着儿子回了趟老家,亲戚朋友看到他们印象中的聋哑男孩居然学会了说话,都感叹不已。

  面对大家的称赞,陶艳波说得最多的一句是:“当妈的能付出就得付出,既然孩子投奔我来了,就要善待他,对他的人生负责,让他做一个对社会有意义的人,我相信努力可以创造奇迹。”
 
    相关报道:她把聋儿送进大学
 
“母爱可以创造奇迹!”这句话在市民陶艳波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验证。儿子出生8个月就因病失聪,直到10岁时才通过手术恢复了左耳70%的听力。一切从零开始,陶艳波陪着儿子咿咿学语,付出了无数的艰辛。为了让儿子接受到与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她把心一横辞掉了工作,走进教室给儿子当起了陪读,这一陪就是10年。如今,儿子顺利通过高考上了大学,陶艳波也终于兑现了自己当初对儿子的承诺。

  母子俩一起备考  高数英语最吃力

  昨日一早,45岁的陶艳波和19岁的儿子杨乃彬一起来到河北工业大学南校区,为期末考试做最后的准备。这天是教授答疑的日子,儿子准备了一大堆要问的问题。教室里靠近讲台第一排最中间的两个座位,是陶艳波和杨乃彬母子俩的固定座位,每次上课,陶艳波都负责记笔记,认真听讲并积极发问,晚上回家再一点点教给儿子。杨乃彬学的是机电专业,大学半学期,他和母亲共同的感受是高等数学和英语学起来比较吃力。陶艳波说,幸亏自己也是大学毕业,不然这么多年的陪读历程,她就是有这个心也没有这个力。

  儿子顺利考上了大学,陶艳波却并不轻松,她说,如果这学期儿子的成绩能跟上,考试不挂科,过完春节她就打算不再陪读了。她辞职陪读这10年,三口人的生活一直靠丈夫一个人工作维持,她想出去找份工作,帮丈夫减轻一点经济负担,也好尽快攒够钱给儿子的另外一只耳朵植入人工耳蜗。两只耳朵都能听到声音,儿子的生活将大大不同。

  为让聋儿念好书  母亲辞职当陪读

  陶艳波一家是黑龙江人,原本生活得很幸福。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时,一次高烧后药物过敏,从此双耳失聪,陶艳波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改变。“十聋九哑”,因为听不到声音,杨乃彬一直不会说话。为了能和儿子交流,陶艳波特意去北京学习了唇语,回来教儿子说话,但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她自己都记不清用了多久,杨乃彬才终于叫出了一句含糊不清的“妈”,可就是这一个字却令陶艳波和丈夫喜极而泣,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儿子一定可以像正常孩子那样说话。

  转眼,杨乃彬到了入学的年龄,很多人劝陶艳波夫妻,给孩子找个聋哑学校就读,但他们坚持要孩子受正常教育,要去正常的学校上学。为此,陶艳波不知道跑了多少所学校,恳求校长、老师给孩子一个机会。后来,终于有一所小学愿意接收杨乃彬,可儿子听不见,只会读唇语,并不能将老师所讲的内容全部“消化”,陶艳波和丈夫一商量,既然孩子来到了这个世上,作为父母就要对他负责到底,为了让儿子不落下功课,陶艳波辞掉工作,到学校陪儿子读书。

  就这样,已经大学毕业多年的陶艳波重新走进了课堂。

  卖掉房子来天津 只为圆儿子心愿

  杨乃彬10岁时,转机出现了。陶艳波听说,通过移植人工耳蜗,聋人可以恢复70%的听力。当时,单耳移植人工耳蜗的手术费就要24万元,陶艳波和丈夫倾尽所有为儿子左耳实施了手术,杨乃彬终于可以听到声音了。

  陶艳波知道,听到声音,儿子可以正常说话的可能性就大了不少,她更加努力地教孩子说话。在母亲的教导下,杨乃彬会说的话越来越多。一次,电视上有一期介绍天津的节目,杨乃彬无意中说了一句:“妈妈,大城市多好啊,我也想去大城市上学!”陶艳波听在耳里也记在了心里。

  为了实现儿子的心愿,2006年,陶艳波和丈夫卖掉了在老家的房子,来到天津定居。“我从来没后悔过,天津算是来对了,大城市就是不一样,有人情味,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以人为本。”陶艳波说,到了天津后,儿子在51中学和民族中学分别就读初中和高中,学校环境特别好,校长、老师对儿子照顾有加,同学们也尽力帮助,没有一点歧视,“以前,我觉得儿子毕竟有缺陷,我还要跟着陪读,怕学校不收,可和校长一说,人家特别支持,还叮嘱老师照顾,这让我们母子的心暖暖的!”为了回报学校方面的关爱,不拖班级成绩的后腿,杨乃彬学得特别用功,成绩一直不错。

  笔记记了四大箱 儿子如愿上大学

  陪读不容易,杨乃彬在课堂上只能消化50%的知识,剩下的全靠母亲陶艳波课后开“小灶”。随着杨乃彬就读的年级越来越高,所学的知识越来越深奥,已经多年未接触课本的陶艳波渐渐感到了吃力,尤其是英语。“每次上课都像打仗一样,我一刻也不敢松懈、走神,要是连我都不懂,怎么讲给儿子听呢?”在课堂上,陶艳波是最努力、最爱提问的“学生”,老师讲的难点和重点,她都是自己完全吃透后再教授给儿子。

  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陶艳波记的笔记摞起来有四大箱,她都珍藏着,她说这是对儿子付出母爱的见证,将来儿子成家立业了,她要把这些笔记给儿子看,让他知道母亲对得起他,为他付出了一切。

  陶艳波的辛苦没有白费,去年杨乃彬参加了高考,并被河北工业大学机电专业录取。“别人的孩子19岁考上大学,我儿子也一点儿没耽误,也是19岁上大学,我为我儿子感到骄傲!”说起这些,陶艳波的脸上满是自豪和幸福。

  记者问起陶艳波,陪读10年,放弃了自己10年的生活,累不累?陶艳波淡淡地回答:“累啥,他是我儿,我是他妈,我做了每个母亲都会为子女做的事。”说完,她还怕记者不能理解,又补充了一句,“等你也做了母亲就会明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