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生诗意千寻瀑——林徽因

 xyh清韵 2012-05-22
一生诗意千寻瀑——林徽因   

     自1955年林徽因走完他51年的人生历程算起,到现在正好又是一个51年。定论已经不是我们的今天任务,因为盖棺者已经做出,她的功绩已经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然而,我们今天仍要重读这位旷世才女和杰出的建筑家。当今这个盛产才子才女的充满泡沫的时代,真的太需要真诚和悲悯了。我知道,一生充满诗情却又秉持着理性去观照世界的徽因,一定会不吝再一次带着美丽向我们姗姗走来的……
  
  你是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年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16岁时即随父亲林长民游历欧洲各国,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自小就既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又沐浴过欧风美雨的她,兼具东方女性含蓄的古典美和西方女性奔放的现代美。而能够在那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中融会美丽与才情于一身的女子,在整个中国又能有多少呢?难怪后来才子徐志摩在表明他对林的心迹时,如此决然的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要知道,当时的徐志摩已经是声名在外,是多少情窦初开的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了!
  后人纪念林徽因,当然一定程度是由于她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但作为新月派的杰出诗人,真正成就了她“才女”美誉的,却是她传世的为数不多的诗作。尽管林的诗歌深受好友徐志摩的影响,很多诗歌更是直接与徐唱和的结果。但是这丝毫不能抹煞她的诗歌在文学史尤其是女性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因为词风温婉清丽和坎坷的人生经历,有人把它比作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甚或比作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但是在我看来,古代的女词人固然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跳出幽阁深闺、春伤秋怨的小圈子,进入真实的社会政治的风云变幻中从而写出流传千古的诗句。但是她们不可能拥有二十世纪初那样,为女性最终挣脱数千年的封建伦理束缚而展现她们的尊严和力量提供尽管狭窄、但的确存在的渠道。女诗人的生命力,正是由于自由而得到了绽放。林徽因把握住了这个超越前人的绝佳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她是幸运的,也是勇敢的。她同徐志摩等一起建构了中国现代新诗的美诗传统。新月派的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注重建筑美、音乐美,有着鲜明的个人性、浓厚的情绪性和奇美的意象性。但林徽因的诗除了具有这些特征外,也不乏自己的独特个性和多元的尝试。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林徽因最为人知的作品。这是1934年写给儿子梁从诫的,诗人用充满爱的心弹奏了一曲鸣响不绝的乐章。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诗歌轻柔的意象、真挚的情感和和谐的韵律堪称新诗的典范。风、云、月、花、燕等在她的笔下都具有了灵气和生机。写诗时的林徽因,正面临各种家务、文艺活动和演讲等任务,还要外出考察古建筑(这才是她最专注的职业)。若是没有乐观和博爱的精神支撑,很难想象她能做出这样轻盈华美的诗歌来。
  
  林徽因的写诗,从不刻意为之,虽然其诗歌的语言晶莹剔透、精巧飘逸却无不是真情流露的神来之笔。1931年诗人在香山养病,这客观上给了她静下来写诗的时间,也给她和徐志摩的诗歌应和创造了条件。此中写的《那一晚》、《笑》、《深夜里听到乐声》等充分地展现了她的才情。无论从艺术建构还是情感表达上都属于上乘之作。诗人都是多情的,然而林徽因并不像徐志摩一样任由感情奔泻不止,她保持了女性的矜持和建筑学家的理性。在《深夜里听到乐声》里,她轻轻吟唱出了想爱而不能的“稠密的悲思”,但她同时理智的指出“我懂得,但我怎能应和”。纵然徐志摩落花有意,林徽因也并非完全流水无情,但我们可以想见,即使徐不在当年11月不幸坠机身亡,他们之间也会因为林的理性而保持纯粹的挚友关系。
  整个三十年代,林都用诗歌这一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它眼中的世界。在这十年中,她的生活经历了诸多变故。随着她由东北到北京再由云南而四川的足迹,中华民族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日本全面入侵。包括林徽因在内的中国人,切肤的感到亡国灭种的危险。加上林徽因因为颠沛流离的生活而身心俱疲,肺病又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她这一时期的诗歌开始间或关注现实世界的老百姓们的命运,如在昆明避难的时候写的《茶铺》、《小楼》等。诗的风格也由轻灵变得沉郁了许多。早年在建筑界大展宏图的理想虽然仍在被她以及梁思成努力实践着,但是现实的压迫毕竟挥之不去!《吊玮德》就是诗人在她非常欣赏的青年诗人玮德不幸逝世时作的。“黯淡是这人间,美丽不常走来”,她感叹道,这固然是为亡友而伤情,也未尝不是对时局、人生的坎坷的回应。
  林徽因也做过一些小说,比如《窘》、《九十九度中》等,这些小说主要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的苦难。虽然她并不如鲁迅等一样直接的、主要的关注挣扎在苦痛之中的老百姓,她更没有提出任何切实改变的方案。但是无论就其悲悯情怀还是艺术技巧来说,都相当有可取之处。尤其在关注现实这一层面,她的小说与诗歌是相得益彰的!
  当然,林徽因并未堕入伤感中不能自拔,相反,她倔强的向生活挑战,她在告诫自己“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别丢掉》)。事实上,她也是这么做的。面对重重险难和痛苦,她始终笑着迎接,正如他在后来的《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一诗中,她以坚强的口吻安慰亡灵“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中国还要上前,黑夜在等天亮。”谁说这不也是她对患难中的自己乃至全体同胞的鼓励?!
  “中国的历史,还需要在世上永久”
  这句话也出自《哭三弟恒——三十年空战阵亡》,无论和平还是战争、无论安逸还是奔波,林徽因的心始终坚持与祖国在一起。她看到“这整个民族和他的文化,均挣扎着他们重危的命运”,痛感“如果我们到了连祖宗传留下来的家产都没有能力清理,或保护”的确是子孙堕落到无可救药的地步的表现了。所以她和梁思成夫妇毕生致力于中国古建筑研究和保护工作,并为这一领域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早年随父亲游历英国时,林徽因就在做建筑师房东的影响下对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和梁思成留学美国,更是如鱼得水。虽然因为学校规定而未能进入建筑系,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她在建筑学方面的学习和出众才华的发挥。1928年,从美国学成归国时的林梁夫妇,已经在建筑学领域有相当的功底了。但是此时的中国建筑学却几乎是空白,他们选择到东北大学建筑系(中国第一个建筑系)任职。
  1932年,林徽因公开发表了她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该文梳理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缺点,并且将其与外国建筑作了比较。她总结说“中国架构制既与现代方法恰巧同一原则,将来只需变更建筑材料,主要结构部分则均可不有过激变动,而同时因材料之可能,更作新的发展,比有极满意的新建筑产生。”这可以说是她对待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态度——既不照搬到现代,又注意保护和吸收其中有益的成分,为现代所用。现在看来,这无疑是极为科学的。
  三十年代是林徽因各个方面都迅速发展的时期,她不仅研究建筑学、发表文学作品,而且在有名的“太太的客厅中”广泛接触北京各路名流——哲学家、经济学家、建筑学家、诗人济济一堂,而林毫无争议的成为聚会的主角。美国友人费慰梅后来回忆说“当她侃侃而谈的时候,爱慕者总是为他那天马行空般的灵感所迸发出的精辟警言而倾倒”。这爱慕者中,就有著名哲学家金岳霖。这次林徽因也是真的动心了。但是她的坦诚、梁思成的无私以及金岳霖的理智不仅使梁、林的关系更加稳固,而且他们三个更成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这种高尚的、用理智节制情感的人生态度是令人钦佩的!
  林徽因先后与梁思成等亲赴卧佛寺、洛阳龙门石窟、五台山、西安小雁塔等地考察。当时的中国时局动荡,军阀横行,外出考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危险和障碍,但是他们义无反顾的去了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五台山佛光寺的发现,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因为当时通说认为,中国已经没有仍存的唐代建筑,但是林徽因等的发现就驳斥了这一说法。她不无欣喜地说:“这是我们这些年的搜寻中所遇到的唯一的唐代木建筑”。在考察过程中,他们爬上满是蝙蝠和臭虫的“阁楼”上观察、测量和记录一连好几个小时。当他们带着疲惫和收获返回北平时,得知七七事变已经发生了。
  此后的八年,林梁夫妇矢志建筑学,即使在四川李庄那个潮湿、偏僻的小村庄,他们仍然坚持不懈地著书立说。费正清夫妇曾邀他们去美国工作和养病,但是他们拒绝了,梁思成如是说:“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这肯定也是林徽因的心声,因为她已经用行动回答了!他们知道,自己没有办法亲自上前线去抗击侵略者,但是他们的爱国热情是丝毫不会因此而减损半点的。因为那些正在与敌人浴血奋战的中华民族的脊梁,就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她一面用诗抚慰着阵亡者,一面燃烧自己的生命,去为中国建筑学乃至中国文化的发扬光大点亮前程。
  到抗战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林徽因的肺病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这从她后期的诗作的沉郁气氛中能够体会出来。但是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参加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她一贯主张的“体现民族特色”指导思想在设计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更多的赞美之词是不必的了,因为至今仍庄严的悬挂在华夏大地的国徽和那卓然屹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对林徽因辛勤工作和辉煌功绩的最好的肯定!而抢救国粹景泰蓝的成功,则成为她毕生辛劳的完美句点。
  1955年,林徽因病逝。她生命之火星将熄灭之时,仍然念念不忘那被摧毁的北京古城墙……
  “你已做到你们所能做的, 别说是谁误了你,是时代无法衡量。”这句本是徽因写给阵亡的三弟林恒的,但现在我借来送给她应该是再合适不过的。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生在动荡不堪的时代的知识分子 ,林徽因不可能左右时局的进展,也不可能改变它所怜悯的众生的悲惨境遇。但是,她的确做了她所能做的,甚至在常人看来不可能做到,她也做到了。我们最应该记取的,不是她那精妙绝伦的诗歌、风花雪月的爱情和流芳百世的事业,而是她在祖国处于危难之时与祖国共命运的伟大胸怀。
  她的睿智、怜悯、博爱和坚强,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中。无论时间之河流到多远,我们都不该忘却那源头的一缕馨香——芳艳如兰,大哉徽因!
  
  2006-3-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