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技术,新思考,新应用?—电子白板运用的理性思考

 给力共享 2012-05-22
新技术,新思考,新应用

—电子白板运用的理性思考

唐晓勇

深圳南山山实验学校,广东深圳518052

E-mail:txy922@hotmail.com

 

刊载于《中国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2期(新技术运用增刊)

 

    摘要:电子白板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探讨的新主流。新技术的运用对教育理念、课程设计、教与学方式变革等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以一线实践者和管理者的视角对电子白板在教学运用中的积极作用及应用现状进行了理性分析,并就如何把握课程内涵,结合新技术特点开展课程设计与教学做了初步的阐释。

    关键词:新技术;电子白板;课程内涵;教师素养;理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探索,从“轰轰烈烈”到日趋平静,信息技术在课程中应用的绩效并没有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当初众多专家所展望的“信息技术运用会给课程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并没有完全实现。

随着课程整合研究陷入“低谷”,电子白板的运用为扭转当前课程整合的“难堪境地”带来了一线曙光。电子白板的技术内涵与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学理念有着天然的契合,这为电子白板与课程深度融合奠定了基础。面对全新的信息技术我们更应有辩证的思考,理性的视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促进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新技术:为教学革新注入动力

    新技术的运用往往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对教育的影响尤其深远。新技术作用于教育,往往会引发教育理念、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与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

    电子白板作为全新的信息技术,它所承载的理念对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从技术角度看,电子白板集传统的黑板、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功能于一身,这些表象的技术有着丰富的内涵,而这些“内隐”的技术内涵在教学实践中所显现出来的则是开放、互动、对话、合作、共享、以人为本等理念,而这些理念正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核心理念。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基于电子白板的教学活动就更具生命力。

    “备课”(即教学设计)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是研究教学“如何行动”。备课也是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行动”成功与否,备课是关键,而运用电子白板开展教学对教师的备课会有“本质上”的改变。电子白板自身的技术特点会让教师改变教学设计思路,它让教师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会更多地考虑教学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的双向传输,学习的多项互动等因素,从而改变传统课堂以及CAI教学中过多关注教学的预设、学习资源的单向传输、学生自主地位的缺失等弊病。基于电子白板运用的教学设计会让教师不知不觉中把学习者放在了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教学设计的主导下,开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成为可能,而这一改变无疑是“备课的革命”。

    新技术的运用让教师“意识到”“学生的存在”,在这样的思路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有很大的转变。电子白板开放、互动的特点,让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会更为开放,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把学生始终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在新技术环境下“教师如何教?怎样教?教什么?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学什么?”将成为教师考虑的首要问题。

    当然,新技术对教学影响是多方面的。如,由于电子白板可以随意在动画、图片、视频、网页等多媒体素材上进行标注,甚至是根据学习需求进行重组、编辑,这让师生直接与学习资源对话,进行基于资源的深度学习成为现实。多媒体课件、资源网站等教学资源交互的局限性正是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裹脚不前”的因素之一,而电子白板的新技术对前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功能性缺失”的弥补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电子白板创新的技术为教学活动注入了新的动力,它对课堂教学的革新将随着应用的逐步深入而凸显。

        新思考:发挥技术效能,提升学习绩效

    新技术的运用对教育的影响是深刻而多维度的。面对新技术我们应该有理性精神和批判精神,这样新技术运用才不会“迷失在一片喝彩声”中。

    “追求前沿技术,忽视继承总结……教育技术的研究也总是急于追踪最新技术……” 从CAI到ICT,从课件到积件、资源库,从WEB1.0到WEB2.0,从WebQuest到Big6 ……新技术、新运用、新模式一路领跑教育信息化。面对层出不穷的运用变化,我们是否驻足停留而认真关注新技术运用所产生的绩效?

客观讲,新技术的运用确实带来了教学的变化,但回顾我们多年来的实践探索,新技术的运用并没有让我们的教学产生质的变化,教学形态、课堂结构也没有因为新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根本上的变革。新技术的运用并没有达到我们预想的效果,而当前对技术运用还有“回到从前”的迹象。

    电子白板创新的技术为我们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新思路、新途径、新手段。从当前教育信息化运用看,电子白板运用已经成为探讨的新主流,在突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瓶颈”方面它被众多专家寄予厚望。但就当前电子白板运用状况看,却不容乐观,运用主流还仍然停留在“技术层面”,从技术层面思考新技术的运用容易“本木倒置”而忽略课程内涵,没有关注学科课程内涵的技术运用很容易“误入歧途”。虽然当前也有很多研究者特别关注“技术运用中把握课程内涵”,但学科专家介入电子白板运用的研究却很少,没有学科专家的介入,那些“外围研究者”也就只能“望洋兴叹”了。如果电子白板的运用不以学科课程的内涵为基点,不真正服务于学科课程的学习,那技术再“绚丽多姿”其运用也是没有多大价值的。

    电子白板作为当前教育信息化的新“宠儿”,但在应用中却出现了一些“跟风”“赶潮流”的不够理性的迹象。比如,有些地方不顾本地区的客观条件(主要是软环境),强行推动电子白板的运用;有的学校不顾学校实情,给每个教室配备安装电子白板,让每一位老师都使用电子白板,结果几年下来“白板”变“黑板”,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就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台湾的做法:“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都愿意使用”电子白板,“给有需求,有能力的教师配备”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而为教学服务。

    新技术进入课堂对那些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都很好的教师来说确实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这样的教师才有能力、有意愿充分挖掘新技术的潜能,有效发挥新技术的效能从而提升课程学习的绩效,让学习因新技术的运用而发生质的变化。但就目前而言,我国教师信息素养与学科素养发展不均衡,教师的学科素养发展也普遍滞后。让不具备运用电子白板能力的教师开展新技术的运用,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来说是缺乏“安全感”的。即使“硬着头皮”运用电子白板,那也会出现对新技术重“形”而轻“神”,“为白板而白板”的现象,这样就能很难发挥技术的优势,新技术运用的有效性也就大大打了折扣。

    对新技术进行理性思考,才能让我们更清醒地认识到技术本身的价值,为充分发挥技术效能,提升学习绩效奠定基础。

        新应用:追本溯源,回归课程

    笔者参加了今年5月在浙江义务开展的“首届中小学新媒体新技术教学应用研讨会”感触颇多,很多优秀的课例让我们对电子白板运用前景充满信心。但一些“优秀”课例所折射出的问题还是值得我们深思。

如,一节优秀课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执教者充分运用了电子白板的技术优势进行了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执教者通过视频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感性认知,通过勾画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理解、品味,通过展示学生课前制作的电子作品来了解黄河变化原因及黄河今昔对比,通过标柱功能进行阅读旁批从而理解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等。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不难看出孩子们在多向互动中参与积极而主动,可以说电子白板的运用让这节课变得轻松、活泼而有趣。执教者在课后反思中指出“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在于电子白板的有效使用,从而使教学内容活化。”电子白板的运用如果仅仅停留在让“教学内容活化”层面,那还远远没有触及新技术运用的“内核”。

    从教学设计看,这节课是值得商榷的。《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课文,单元主题是“人与自然”。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把这篇课文放置于本单元主题背景中,并充分考虑本篇课文的“子主题”。结合单元主题及课文内容我们不难看出“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是本篇课文要表达的“子主题”。同时,《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是一篇加“星号”的阅读课文,我们在教学中也要充分考虑这类课文的教学策略(这类课文的教学更多的是让学生自读、自悟)。

    课程研究者(王荣生)通过对中外语文教材进行的比较和研究,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鉴别为四种类型:“定篇”“样本”“例文”“用件”。不同类型的选文有其特有的功能,不同类型的选文需要有相应的教学程序。通过对《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课文文本的细读及分析,这篇课文可以定位为“用件”。“用件”类型的选文,学生并不是去学文,而是用选文中所讲的或选文所触发的东西,去从事一些与该选文或多或少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所“触发的东西”应该就是课文的“子主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单元主题及选文类型,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

    按照“用件”类型选文的特点,教学本课时,我们要为学生提供大量文本,比如楼兰古国的消亡、蒙古奈曼西湖的消失、滇池淮河的污染对生态的破坏等与课文主题相关及语言特点吻合的相似文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互文性”阅读,让学生在大量的语言积累中深化单元学习主题,提升语言品质。为了避免课文主题的“人文话题结构把语文学习的目标和内容集中指向人文话题,把语文遮蔽、淹没在思想主题的汪洋恣肆之中。” 因此,在学习中我们要始终关注文本语言,关注语文应有的特点及目标。就本课而言,电子白板除了常规性的技术运用外,应重点要突出“批注”功能。在“互文性”阅读中,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教师及时的点拨中对相似文本进行批注、重组,从而突出学习主题及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回过头来看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教师把设计意图定位在“探寻变化原因,体现综合学习”,并以“精读”方式处理课文,而忽略“独立阅读”课文应有的教学规律。同时,执教者对单元主题和选文类型考虑欠缺,从而造成教学设计的偏离。没有触及课程内核的教学,技术运用得再“精到”,课堂表现再热闹其价值也是不大的。

    由于笔者是一位语文教师,只能更多地从语文教学的角度看新技术运用。从目前国内信息技术环境下语文教学取得突破的实验看(比如淄博“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语文提前读写”实验、深圳南山实验学校“8岁儿童能读会写”实验)。也许我们看到这些实验更多是着眼于课程内涵的研究,似乎感觉不到技术的存在,但如果没有技术的支撑,对课程的研究以及学生的发展是不可能达到当前的水平。技术的运用是随着课程研究深度而不断深化,技术运用方式在师生教学需求中不断变化。技术已经是师生教学不可或缺的底层支撑,它从“前台”隐居“后台”发挥着技术应有的作用。“当你已经不感到技术的存在,就像空气一样,你不会想到它的存在,然而,你却分秒离不开空气”。(黎加厚,2004)

        电子白板创新的技术为深化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契机。比如,电子白板的记录功能可以记录整个教学过程,对于我们进行过程性分析和过程性反思很有价值,过程性的诊断性评价对师生学习状况的真实性分析更强。同时,电子白板还可以与思维导图、Google Earth 、Web2.0等“简单工具”结合运用提升学生的理解力。比如在学习《长城》一课要让学生对“远看长城,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有一个感性认识,进一步理解“蜿蜒盘旋”,可以通过Google Earth俯瞰长城,并进行标注让学生直观理解“蜿蜒盘旋”的含义。

    新技术的运用始终要把学科课程放在第一位,以课程内涵为基础,以技术与课程的契合点为基石,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促进课程学习。这样才不会“种自己的田,肥了别人的地”。

        结束语:

    笔者经过了近十年的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也在新技术、新模式的不断切换中实践体验,并深切地感受到新技术的运用确实推动了我们的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学效率,但要真正发挥技术的优势,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学习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关键还是绕不开教师的专业素养,绕不开对课程内涵的准确把握。

 

参考文献

[1][3]陈丽等.技术进化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第138页

 [4] 陈惠邦.台湾互动白板教学团队发展的经验与反省,台湾:新竹教育大学教育系,2008.5,浙江义乌

[5][8]王琳玲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说课设计

,2008.5,浙江义乌

[6]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李海林.李海林讲语文.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第113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