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线路测量施工工艺

 潇湘观冷月 2012-05-23

1 线路测量施工工艺 

1.1 适用范围 

适用于架空输电线路工程的测量。 

1.2 施工工艺流程 

线路测量施工工艺流程见图1-1。 

1.3 主要施工工艺质量控制要点 

1.3.1 施工准备 

1.3.1.1 技术准备 

施工前,熟悉设计文件和图纸,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了解地形与地上物,制定测量方案,准备复测的记录表格。 

1.3.1.2 施工人员准备 

施工前,对参与测量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和交底,测工必须持证上岗,主要人员配置见表1-1。 

图1-1 线路测量施工工艺流程图

表1-1 主要人员配置表

序 号

作业岗位

人 数

备 注

1

测 工

2

持证上岗

2

普 工

5

 

1.3.1.3 施工机具准备 

(1)对仪器、量具的基本要求。测量所使用的仪器、仪表、量具必须完好无损并在校检有效期内,同时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经纬仪: 最小角度读数不应大于2″。 

2) GPS: 可采用1+1或1+2配置,RTK测量精度: 10mm+1ppm (平面),20mm+1ppm (高程)。全站仪实物图如图1-2所示,GPS实物图如图1-3所示。 

3) 全站仪: 最小角度读数不应大于2″,测量精度: 2mm+2ppm,最小读数为1mm。 

4)塔尺: 最小刻度不应大于10mm,偏差不应大于1‰。 

5) 钢尺: 最小刻度1mm,偏差不应大于1‰。 

6)花杆: 端尖居中无磨损,间隔标识鲜明、无弯曲。 

(2) 主要施工机具的配置见表1-2。 

图1-2 全站仪实物图

图1-3 GPS实物图

表1-2 主要施工机具配置表

序号

名 称

备 注

序号

名 称

备 注

1

测量仪器 

(GPS或全站仪)

 

3

花杆

GPS不需要此项

4

辅助工具

根据现场情况而定

2

棱镜

GPS不需要此项

5

 

1.3.2 线路复测 

1.3.2.1 复测的内容 

(1)线路路径复测的主要项目包括档距、转角、相对高程、重要跨越等。 

(2) 复测时应重点核对上述数据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之内,如超差应立即向设计人员报告,并由设计方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3) 复测完毕后应及时编制复测成果。 

(4)线路路径复测的同时,应进行跨越物、拆迁物、树木的登记和统计工作。 

1.3.2.2 复测工具的选择 

综合考虑环保要求、测量精度和施工效率,选择复测工具时应参考以下原则: 

(1)设计方在定位时,采用GPS或全站仪进行作业; 施工方在复测时,宜采用相同种类仪器进行作业。 

(2) 当GPS和全站仪都可满足复测需要时,推荐施工方采用GPS进行作业。 

(3)施工方在复测时,一般不宜采用经纬仪作业。 

1.3.2.3 复测工具的使用 

(1) 经纬仪复测。 

1) 水平距离及高差测量。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另一塔位桩,采用视距法测量,记录仪器高,测点上下丝切尺差及竖直角,计算水平距离及高差。 

2)横线路偏移测量。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后视塔位桩,采用正倒镜分中法,将其仪器一侧线路延长确定测量方向,量塔位桩与方向线的最近距离。 

3)线路转角测量。仪器置在转角塔塔位桩,对准相邻两侧塔位桩,正倒镜测水平角取平均值,计算线路转角,并确定转角方向; 也可采用方向法复测,即仪器对准一侧塔位桩,望远镜反转180°,对准另一侧塔位桩测其转角,正倒镜取平均值。 

(2) 全站仪复测。 

1)水平距离及高差测量: 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另一塔位桩,进行激光测距,同时计算水平距离及高差。 

2)横线路偏移测量: 测量方法与经纬仪相同。 

3) 线路转角测量: 测量方法与经纬仪相同。 

4) 悬高测量: 仪器置在塔位桩,进入相应的菜单和程序,先测量仪器至被测物水平投影之间的距离,再对准被测物,根据仪器仰角计算被测物的悬高。 

5)斜距测量: 仪器置于任一点,进入相应的菜单和程序,分别对准两点,进行激光测距,仪器根据两点间的方位角及相对位置自动计算出两点间的斜距。 

(3) GPS复测。当设计采用GPS定位时,施工复测宜采用GPS。使用或参考设计方提供的测量成果,成果包含坐标系统、大地坐标基准点、各桩位的坐标值。 

测量时,首先需找到已知点架设基站,选择坐标系统并设置参数,然后连接流动站,进行测量初始化,开始进行测量、放样等作业。 

1)水平距离及横线路偏移测量: 测量点,计算相应的距离。 

2) 高差测量: 记录每个桩位的高程,并根据两桩位高程的差值,计算出相应的高差。 

3) 线路转角测量: 记录每个桩位的方位角,并根据两桩位方位角的差值,计算出转角度数,计算时应注意判断转角方向。 

(4) 补桩。在线路复测的同时,对个别丢失的杆塔中心桩及方向桩应按设计数据予以补钉,恢复后的塔位桩应符合设计,测量精度应在允许范围之内。 

(5)补直线桩。补直线桩示意图如图1-4所示。操作时,仪器置在相邻塔位桩,对准另一基塔位桩,采用正倒镜分中法,根据设计提供的档距补桩。仪器移至补桩,测量该桩两侧档距,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否则调整补桩位置,使两侧档距偏差均在允许范围之内。 

图1-4 补直线桩示意图

(6) 补转角桩。补转角桩示意图如图1-5所示。操作时,仪器置在相邻塔位桩,对准另一基塔位桩,采用正倒镜分中法,确定两侧线路方向。采用2台仪器补桩时直接在交会点补桩; 采用1台仪器补桩时,以档距初步确定塔位,在视线方向塔位前后钉辅助桩,并拉老弦,然后将仪器移至另一侧塔位桩,在老弦上画交点,然后钉桩。补桩后校核转角度数及档距。 

1.3.3 基础分坑 

图1-5 补转角桩示意图

1.3.3.1 基础分坑要求 

(1)线路方向及基础编号。设计方有具体规定时,按照设计规定执行;没有具体规定时,面向线路大号方向,基坑编号按顺时针排列,具体情况如图1-6所示。 

图1-6 线路方向及基础编号示意图 

(a)直线基础基坑编号示意图; (b)转角基础基坑编号示意图

(2)分坑应在复测结束后进行,特殊情况下必须在一个耐张段复测无误后进行。分坑前,应复核该塔邻档的档距或角度,有问题应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3) 分坑时,应复核基础边坡距离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4)分坑过程中除应做分坑记录外,遇有下列情况应绘制塔基平面草图,并向项目技术部门汇报,会同设计人员处理。 

1)基础保护范围不够; 

2)位于上下坡度较陡或坎边的拉线坑; 

3)基础处于上、下梯田或高低坎时。 

(5) 钉辅助桩。 

1) 分坑时,应根据杆塔位中心桩的位置定出必要的、作为施工及质量控制的辅助桩,其测量精度应能满足施工精度的要求。对施工中无法保留的杆塔位中心桩,必须钉立可靠的辅助桩,并对其位置做记录,以便恢复该中心桩。 

2)位移转角塔辅助桩。仪器置在杆塔位中心桩,先钉内角平分线的辅助桩。当位移值较大时,可同时钉位移桩; 当位移值较小时,仪器需移至内角平分线辅助桩,对准塔位桩,钉位移桩。仪器再移至位移桩,对准内角平分线辅助桩,转角90°,钉线路转角平分线的辅助桩。 

3) 位移直线塔辅助桩。仪器置在杆塔位中心桩,先钉内角平分线的辅助桩。仪器移至内角平分线辅助桩,对准塔位桩,钉位移桩。仪器再移至位移桩,对准内角平分线辅助桩,转角90°,钉顺线路方向的辅助桩。 

图1-7 正方形基础分坑示意图

4)终端塔辅助桩。应分清铁塔横担所处方向,是与变电架构平行,还是与线路转角平分线平行,然后钉辅助桩。 

1.3.3.2 直线开挖基础分坑方法 

(1) 正方形基础分坑。如图1-7所示,以B腿为例。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横线路辅助桩,顺时针转45°角,以坑口两角与仪器的水平距离钉出两点 (点1和点2),再以量尺零点对准点1,以2a (2倍坑口尺寸) 对准点2,勾画出正方形,确定点3与点4。点1、2、3、4共同构成了基础坑口。 

与此类似,分别转135°、225°、315°确定C、D、A腿的基础坑口。 

地脚螺栓式基础以基础根开分坑,插入式基础以底盘根开分坑。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01、l02——坑角与塔位桩距离,m; 

lj、a——基础 (底盘)根开及坑口宽度,m。 

(2)矩形基础分坑。如图1-8所示,以B腿为例。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横线路辅助桩,以正侧面半根开之和在顺线路方向及横线路方向钉测量桩M、 N、P、Q,以坑角与测量桩M(或N) 的水平距离钉出点 3和点4,再以量尺零点对准点3,以2a (2倍坑口尺寸) 对准点4,勾画出正方形,确定点1与点2。点1、2、3、 4共同构成了基础坑口。 

地脚螺栓式基础以基础根开分坑,插入式基础以底盘根开分坑。 

图1-8 矩形基础分坑示意图

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Q3、lQ4、lP3、lP4——坑角与测量桩距离,m; 

lja、ljb、a——基础 (底盘) 正面、侧面根开及坑口宽度,m。 

1.3.3.3 直线掏挖基础分坑方法 

如图1-9、图1-10所示,以B腿为例,基本原理与直线开挖基础分坑方法相同,确定坑口时,略有所不同。 

图1-9 正方形掏挖基础分坑示意图

图1-10 矩形陶挖基础分坑示意图

图1-11 正方形基础分坑示意图

首先确定基坑中心O′点,再以O′为圆心,坑口尺寸R为半径,画圆周确定坑口。 

1.3.3.4 转角基础分坑方法 

(1) 正方形开挖基础分坑。如图1-11所示,以B腿为例。仪器置在塔位桩,对准辅助桩(横线路角分桩),顺时针转45° 角,以坑口两角与仪器的水平距离钉出两点 (点1和点2),再以量尺零点对准点1,以2a (2倍坑口尺寸) 对准点2,勾画出正方形,确定点3与点4。点1、2、3、4共同构成了基础坑口。 

地脚螺栓式基础以基础根开分坑,插入式基础以底盘根开分坑。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l01、l02——坑角与塔位桩距离,m; 

lj、a——基础 (底盘) 根开及坑口宽度,m。 

与此类似,分别转135°、225°、315°确定C、D、A腿的基础坑口。 

(2)正方形掏挖基础分坑。如图1-12所示,以B腿为例,基本原理与转角开挖基础分坑方法相同,确定坑口时,略有所不同。 

首先确定基坑中心O′点,再以O′为圆心,坑口尺寸R 为半径,画圆周确定坑口。 

与此类似,分别转135°、225°、315°确定C、D、A腿的基础坑口。 

1.3.3.5 其他分坑方法 

(1) 矩形基础45°辅助桩分坑法。如图1-13、图1-14所示,以B腿为例。首先在线路横线路方向钉45°角辅助桩O′ 和O″,辅助桩距中心桩的距离为基础半根开之差。 

将仪器置于辅助桩O′,对准横线路方向桩,顺时针转 45°角,以坑口两角与仪器的水平距离钉出两点 (点1和点 2),再以量尺零点对准点1,以2a (2倍坑口尺寸) 对准点 2,勾画出正方形,确定点3与点4。点1、2、3、4共同构成了基础坑口。 

图1-12 正方形掏挖基础分坑示意图

与此类似,逆时针转45°确定A腿坑口。仪器置于辅助桩O″,逆(顺)时针转45°角,确定C、 D腿的基础坑口。 

图1-13 矩形开挖基础分坑

图1-14 矩形掏挖基础分坑

式中 lOO′、lOO″——45°角辅助桩与塔位桩距离,m; 

lja、ljb、a——基础(底盘)正面、侧面根开及坑口宽度,m。 

掏挖基础也适用此方法,只是在确定坑口时略有不同。首先确定基坑中心B点,再以B为圆心,坑口半径R画圆周确定坑口。 

此方法适用于基础四周地形较差,面积较为狭小时的情况。 

图1-15 开挖基础中心桩角度分坑法示意图

图1-16 掏挖基础中心桩角度分坑法示意图

(2)矩形基础中心桩角度分坑法。如图1-15、图1-16所示,以B腿为例。根据基础正、侧面根开计算出ε角,再依次计算出ε1、ε2、ε3、ε4 

式中 ε、ε1、ε2、ε3、ε4——基坑中心、四角至塔位桩与横线路桩的夹角; 

lja、ljb、a——基础 (底盘) 正面、侧面根开及坑口宽度,m。 

将仪器置于中心桩,对准线路横线路桩,顺时针转ε,可确定坑口中心B。顺时针转ε1、ε2、ε3、 ε4,依次确定坑口四顶点。 

掏挖基础也适用此方法,只是在确定坑口时略有不同。首先确定基坑中心O′点,再以O′为圆心,坑口半径R画圆周确定坑口。其中 

此方法适用于山区矩形基础分坑。 

1.3.4 质量检验 

(1)线路路径复测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应按DL/T 5168—2002 《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中表5.1.2的质量要求及检查方法逐基进行检查。 

(2) 测量时重点注意核对以下项目。 

1)线路测量前必须依据设计提供的数据复核设计给定的杆塔位中心桩,并以此作为测量基准。复测时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a) 以两相邻直线桩为基准,其横线路方向偏差大于50mm; 

b) 复测时,顺线路方向两相邻杆塔位中心桩间的距离与设计值的偏差大于设计档距的1%; 

c)转角桩的角度值,复测时对设计值的偏差大于1′30″; 

d) 转角塔中心桩移桩应满足设计要求。 

2) 对以下地形危险点处应重点复核: 

a) 导线对地距离有可能不够的地形凸起点的标高; 

b) 杆塔位间被跨越物的标高; 

c) 相邻杆塔位的相对标高。 

复测时,实测值与设计值的偏差不应大于0.5m,超过时应由设计方查明原因并予以纠正。 

3) 塔位中心桩移桩的测量精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a) 当采用钢卷尺直线量距时,两次测量之差不得超过量距的1‰; 

b) 当采用视距法测距时,两次测量之差不得超过测距的5‰; 

c) 当采用方向法测量角度时,每个回测角不应超过1′30″。 

4) 因地形或障碍物等原因需改变杆塔位或拉线坑位置时,应向项目技术部门汇报,会同设计处理。 

5) 对设计平断面图中未标识的新增障碍物应重点予以复核。 

1.4 引用标准 

(1) GB 50233—2005 《110~500kV架空送电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 

(2) DL 5009.2—2004《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 第2部分: 架空电力线路》 

(3) DL/T 5168—2002 《110kV~500kV架空电力线路工程施工质量及评定规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