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工矿职工安居梦———解读我省棚户区改造“萍乡样本” (上篇) 萍乡,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也是全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包袱最重的地方,存在一大批住房和生活“双困难家庭”。 不少工矿企业职工为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奉献了自己激情燃烧的岁月,却一家几代蜗居在低矮阴暗、危旧简陋的棚户区内。 城市在长高、在变美,那一个个散落在城中的棚户区就像块块“疤痕”,烙着工矿企业老职工的伤痛,更烙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痛。 按照省委书记苏荣强调的“旧房要改造,环境要改善,生产要发展,收入要增加”的要求,萍乡市把棚户区改造与国企改革结合、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结合、与城镇化结合、与提高工矿区群众的幸福指数相结合;政府舍得下本钱,舍得给政策,舍得投感情,多方筹资,以就地拆建为主,异地新建为辅,提高工矿职工的财产性收入。 当一片片棚户区被漂亮、精致的住宅小区取代,一批批工矿老职工拿着房产证住进新房,那一张张绽放的笑靥传递着百姓对政府主动承担的充分肯定,那一串串喜庆的鞭炮表达矿工对幸福生活的满心憧憬。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萍乡市累计投入资金28.17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34113套,其中完成棚户区拆迁改造15641户。 创造性工作,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棚户区改造路径,棚户区改造的萍乡样本得到省委书记苏荣的高度赞扬,称其为顺民意、惠民生、扩内需、促发展,一举多得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有尊严的新生活:外与高档楼盘比邻,内有好户型、好品质、好环境 在萍乡,走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小区,扑面而来的是一个个温馨的词汇:花园、小区。走进小区,眼前展现的是绿树环抱、青草茵茵、鸟语花香的图画。 安源新村项目容积率1.68,绿化率30%;丹江小区项目绿化率25%,容积率1.5……如此品质就是畅销的商业楼盘也未必具备。通透实用的户型,户户保证有阳光的楼宇间距,平坦的水泥路和绿意盎然的绿化带像双色笔,在小区钢筋水泥的丛林中描摹出条条祥和与秀美的曲线。 60多岁的刘建桃夫妇是去年8月搬入安源新村的,谈到90平方米的新居,老两口至今乐得合不拢嘴。之前一家三代8口人挤住在巨源煤矿不足50平方米的低矮瓦房中,没有厕所、没有厨房,出门没平路,房子产权还是煤矿的。因为资源枯竭,效益不好,加之巨源煤矿属采煤沉陷区,不宜就地拆建,异地安置又非煤矿一家企业力所能及,住新房成为一家几代人的梦想。 刘建桃夫妇是棚户区改造的首批受益者,这套三室两厅的新房每平方米385元就可买下,而且有房产证,真正是自己的财产了!他打听了一下,旁边的东方巴黎、香溪美林两个高档楼盘当时的均价是每平方米3600元,这意味着政府的帮扶让他有28万元以上实实在在的收益! “我18岁参加工作就在煤矿,父母、儿子也在煤矿,眼见煤矿出煤越来越少,本以为这辈子住新房无望,没想到国家政策这么好,政府和我们这么贴心,我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政府却做到了,退休后还能美梦成真!”刘建桃说着说着,眼里已泪光闪闪。 和刘建桃一起迁入安源新村的巨源煤矿职工共600多户,家家欢天喜地。 如果说原来的棚户区条件恶劣,那新居则完全融入普通市民的生活圈。棚户区改造项目小区选址多在城市或乡镇的中心区,安源新村离市中心的安源广场走路不过10分钟。 建筑质量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萍乡市把工程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专门成立了质量监督组,截至目前,萍乡市含棚户区改造在内的所有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项目工程质量优良率达80%。城南花园小区工程已被推荐参评2011年度省优质工程杜鹃花奖。 (下转第二版) 带着真情把好事办好办实 萍乡是一座百年老工矿城市,棚户区遍布工矿区,众多工矿企业老职工居住条件十分恶劣。萍乡市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对棚户区实行连片改造,取得显著成效,创造了棚户区改造的“萍乡样本”。 萍乡城市棚户区改造有三个特点:一是原址改造,没有改变原有住户的“邻居情结”。二是政府补贴大部分、百姓出一部分的改造模式,使职工得到更多实惠。三是一次性出售方法特别好,使老百姓增加了财产性收入,这样既减轻了政府的负担,又解决了职工永久住房问题,还避免了留下“后遗症”。这是顺民意、惠民生、扩内需、促发展,一举多得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对棚户区进行改造,是广大工矿企业老职工的热切期盼。萍乡市想老职工所想,急老职工所急,取得多方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棚户区改造,为广大老职工做了一件大好事。 萍乡样本取得成效的根本在于党政干部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工作。用情才能把好事办好。国有工矿企业老职工曾为国家作出过巨大贡献,如今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不少国企工矿老职工却成为住房、经济双困户。他们的困境让各级领导干部深感不安。带着感情办事,事情就会办得细致、周到,就会办得完美、舒心,就会舍得付出。 用心才能把好事办实。用心办事,就会去动脑筋想办法,就会千方百计去创新,去突破。如此大规模的改造,工程浩大,投资巨额,政策复杂,任务繁重而琐碎。然而,只要有心,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萍乡充分利用中央、省有关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政策,不遗余力地跑项目,成功争取到中央、省里的补助资金。因为有心,他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把棚户区改造与国企改制结合进来、与保障房建设结合起来、与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较好解决了资金、产权、管理等一系列难题。 事实也证明,萍乡市把这件好事做得到位、办得漂亮,赢得了各方赞誉,极大提升了政府公信力,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我们各级党委政府都应该用情、用心切实为民谋福祉,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以人为本,取信于民。 有感情的新探索:老职工把青春热血献给国家,政府用真情圆其安居梦
萍乡因煤设市,因煤兴市,百年萍矿历经沧桑走向枯竭。49户国有工业企业在改制前基本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去年底全部完成职工身份置换,但改制遗留的问题也不少,困难职工的棚户区改造就是其中的一大棘手难题。 国有工矿区及城市周边存在大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简易住宅,近2万户、10万人栖息在这里。这些简易住宅没有配套的厨卫设施,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房屋阴暗潮湿,周边环境恶劣,大多数已成危房,墙体开裂、地面沉陷。 在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棚户区,就像城市的“疤痕”,格外刺眼。萍乡市市委书记刘和平、市长陈卫民每每谈及这个话题,语气都特别沉重。工矿企业老职工曾经为国家作出过重要贡献,他们有的一家数口、祖孙三代都在企业工作,如今虽然企业改制了,他们的身份置换了,但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彻底消灭棚户区,改善工矿企业老职工的居住条件,提高他们的幸福指数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基于这种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萍乡国有工矿区棚户区改造动手早起点高。 周家坊小区不远处,矗立着一排外表有些泛旧的楼房,它们是萍乡改造工矿区棚户区的最早见证。2004年底萍乡抓住国家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机遇,争取中央资金2亿余元,在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的319国道边开发建设“安源新村”小区,一次性解决了国有工矿棚户区2634户居民住房困难。 2010年初全市又启动了萍乡市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该项目总计投入15.68亿,规划新建14个住宅小区,计划安置居民总户数19876户,预计2013年底完工,目前已有城南花园、民主、青山阳光、硖石等9个小区8223套住宅开工建设,截至今年4月底,完成3816套,安置入住1300套。 这个项目的建成意味着萍乡国有工矿区及城市周边地区不再有棚户区,近2万户、10余万居民可迁新居,圆安居梦。 如此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在全省尚无先例可循,钱从哪里来,如何让群众满意?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工作,一个个工矿棚户区的改造难题便迎刃而解。 萍乡财政并不宽裕,但为改善工矿老职工的居住条件,萍乡舍得花钱。他们多方筹资,充分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成功争取到中央、省级补助资金8.5亿元。地方财政配套5.5亿元,通过土地等方式投入12.25亿元。不仅如此,他们把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房建设资金打捆使用,精心运作,提高资金周转率,有效破解了资金难题。 舍得让利。为支持项目的实施,政策性收费全免,服务性收费减半,全市共减免规费1.92亿元。改制企业的土地优先用于棚户区改造。萍乡市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14个小区9个用的就是改制企业土地。 舍得投入,部门多头让利,公共财政承担了大部分开支。群众只需出小部分钱就可以拥有一套产权房。 舍得给予政策。萍乡用活用足中央政策,最大范围最大限度将国有工矿区及城市周边地区纳入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所有住宅一律实行一次性出售,一次性发放土地证和产权证。 一次性出售的方式有效破解了四大难题,一是解决了群众最关注的房屋产权归属问题,增加了工矿企业职工的财产性收入;二是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实现了资金快速回笼、滚动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局面;三是破解了管理难题,变出租房为产权房,权属明晰,物业管理规范,管理成本不到其他类型保障房的一半,干部也可从繁重的管理事务中解放出来;四是破解了稳定的难题,全市信访工作连续三年保持六项指标为零。 每一笔资金的筹集、每一个小区选址和设计,每一套方案的出炉等等,无不凝结着党政干部的真情实感。中央下放煤矿项目论证之初,拟定90平方米和70平方米两种房型各一半。但通过调查,居民普遍需求90平方米的三室两厅户型,尊重群众意见,90平方米户型成为主力。考虑到还有一些确无购买能力的困难职工,小区还配建一些50平方米的廉租房供租住。 公共财政的阳光洒入棚户区居民的心田。据统计,萍乡棚户区改造和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房对象满意率达到98%以上,入住率达到99%。 有欢笑的新城区:将安置区纳入城市总体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 全市范围整体推进棚户区改造,虽存在资金、建设、管理等一系列难题,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那就是在萍乡市快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双轮驱动战略中,棚户区的改造可以纳入全市城镇布局一盘棋统筹。 当年按照“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萍矿和其他工矿区职工依矿而居,产生了一些远离城镇或城乡插花的棚户区,是进城居住还是就地安置,政府把选择权交给群众。 政府运用价格杠杆予以引导,建在城区的小区,每平方米售价800元左右,建在离城区较远的小区每平方米500至600元,差额部分由政府整合各类资金托底。 为了保持原有住户的“邻居情结”,萍乡棚户区改造大多就近选址建设,整体成片开发。14个新建住宅小区有10个为就地拆建或就近安置,4个因地质沉陷等原因异地新建。无论是哪种,萍乡市有一条根本的原则,就是让大部分小区选择在城市中心区或其周边小城镇上,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坐落于青山镇的青山阳光小区、湘东镇幸福小区、安源镇河仔边小区、高坑镇周家坊小区,都成为城镇的新区。 记者走进几个小区,发现无论是中心城区的安源新村,还是位于乡镇的周家坊小区,都在积极打造成精品小区。小区设计尊重环境,一些地势高差较大的,土地平整难度大,就因地制宜依山而建,既减少了对山地环境的破坏,又合理利用了土地资源和空间。 小区功能是否完善、设施是否齐全、生活是否便利,是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大事。每个小区依据规模配建了幼儿园、卫生所、居委会、派出所、农贸市场、超市,给水、排水、燃气、供电、道路等均与市政公共设施对接,中小学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依托小区周边现有资源,采用扩大规模方式配套,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这些小区从选址规划到设计严格按照新型城镇的要求,将建设理念、建设基础、建设环境以及建设项目融入到城镇化中,在风格格调上与城镇和谐一体,又引领新时尚,对小城镇的建设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棚户区改造与国有企业改革相结合,解决了一批国企遗留问题,是对国企改制的延伸、完善。该市利用国有改制企业江西矿山机械厂土地资源就地改造建设丹江小区,规划新建住宅1011户,安置对象中江矿棚户区拆迁户、萍矿棚户区和其他工矿棚户区居民各占三分之一,既整合了国有企业自有土地资源,又可以融合国企改制的部分项目资金,来弥补棚户区改造资金的不足。 唐军,原江西矿山机械厂职工,2010年江矿完成改制,唐军夫妻俩按政策拿到了3.8万元安置费,成为下岗人员。为了生活,夫妻俩到外地打工。前不久,他们被通知去认购一套90平方米的保障房。夫妻俩喜极而泣。“简直不敢相信,企业都破产了,我们也离开了,还能分到房。”唐军激动地说。他们拿出这两年打工的积蓄5万元,再加上部分安置费,一次性交齐了房款。 安居才能乐业,职工后顾之忧解决了,国企改革才能算得上圆满。萍乡棚户区改造为我省圆困难群体的安居梦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成功样本。 (本文原刊于5月21日《江西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