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舅舅,我们在老家等您!” -佛山日报电子版

 德馨堂206 2012-05-24
老兵报道再牵出一段亲情,邱联远胞姐3个儿女联系到佛山日报记者诉亲——
“舅舅,我们在老家等您!”
今晨本报记者陪同老兵族人赴云南迎接,佛山雕塑家赶制塑像要给老兵惊喜
  ▲作者在邱老回到顺德前赶制雕塑作品。昨日,佛山雕塑家李春华根据邱联远的面貌特征,为老人塑造一尊雕塑作品。佛山日报记者 龙翔摄
  ▲昨日,老人在阳光下修剪脚趾甲,他说:“我要从头到尾,洗白净,返屋企。”
  ▲昨日,由于中午气温较高,老人想好好洗个澡,干干净净回顺德。
  昨日中饭后,邱老和村里其他老人一边聊天一边分享佛山记者带来的家乡特产。
  文/佛山日报记者 刘海波

  图/佛山日报记者 龙 翔 佛山日报特派云南记者 丁 铨

  

  “我妈妈叫邱甜远。邱联远就是我小舅。”昨日下午,身在广州的60岁老人李银开,让儿子通过电话与佛山日报记者取得联系,她看到报道后确认,这个老兵就是自己的亲舅舅。本周六,李银开将带着家人一起赶到顺德龙江,与族人一起迎接邱老回家。同时,佛山雕塑家李春华按照佛山日报记者提供的老人照片赶制真人雕塑,也将给回家老兵一个惊喜。

  外甥现身认亲

  “我看了报纸后,一开始就觉得这个老人很面熟,再一看文字内容,真的就是我的亲舅舅。”昨日下午3时多,60岁的李银开说起这件“不可思议的事”仍激动不已。

  其儿子冯应宽代为讲述,李银开的母亲,叫邱甜远,是几十年前从顺德嫁过去清远,后生了大女儿李银开、儿子李耀华、小女儿李银英。

  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在清远食品加工厂上班的李银开被工友告知,有一位自称她舅舅的男人找她。当李银开将信将疑地跟着同事见到这位陌生人时,才得知对方是自己的亲舅舅,她立即带着舅舅去与母亲相认。随后,母亲还陪同舅舅返回顺德老家省亲。

  谁知,当年一别竟成永别,邱甜远也于1990年过身。

  “可惜当年没条件拍照,所以没留下什么照片。”冯应宽感觉有点遗憾,“现在我们都搬到广州居住,清远老家曾有一些舅公寄回来的照片,但估计都不太好找了。”

  当年邱联远回来广东时,李银开才不到20岁,但她对这位打鬼子的舅舅印象很深刻。现在得知舅舅还活着的时候,立即想与他通电话,可惜昨日下午老人身在黄伞坡,志愿者均不在身边暂时无法通上话。

  “没关系,反正我们周六会去龙江老家,与其他亲人一起到村口迎接他回家。”冯应宽代表妈妈和舅舅、阿姨如此表态。

  赶制雕像表敬意

  “这些抗战老兵是民族的英雄,为抵御外侵作出了巨大贡献,我对他们充满敬意。”昨日上午10时多,曾创作出《中国标准》等著名作品的佛山雕塑家李春华,正带着数名弟子在自己的工作室内,对着佛山日报记者丁铨拍摄的邱老照片,马不停蹄地赶制邱联远老人的真人雕塑,“我一定要在周六老人到家前做好,到时见面时给他一个惊喜。”

  走近李春华位于陈村的工作室门口便会看到一列远征军雕塑,走进室内放眼望去还是各种远征军雕塑。

  李春华一边忙着给邱老雕塑捏鼻子,一边介绍自己的雕塑,“我采用的是古代秦兵马俑的做法,身体部分全部统一现场浇注,而头部则单独雕塑。包括邱老在内,总共将有200~300 个人物雕塑,每一个都是2.1米高,将在年内完工,届时全部免费赠送给云南龙陵政府,安放在松山子高地上。”

  说及自己的创作,李春华介绍,1942年,为在滇缅抗击日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远征军入缅作战,“为了对他们表示我们作为一个普通国人的敬意,我从去年开始着手创作这个群体雕塑,希望唤起当代人对这些老兵的敬重。”

  在本周六邱老回到龙江之前,李春华将日夜无休地赶工,“一定要在老人回到家之前将雕塑完成,并送到南坑村安放,算是表达我对老兵的崇敬之意,也希望能给他一个惊喜。”

  族人带特产飞云南

  今日7时半,邱伯的族人代表邱锡章、邱礼章,还有龙江政府相关负责人将与佛山日报记者一起,乘飞机去腾冲,中午下飞机后坐汽车直奔邱老住所。

  “我们给老人买了一些本地土特产,衣服那些要等他本人回到家之后再去买才会合身。”昨日下午,邱锡章说为了保证准时赶上飞机,他已安排年轻族人凌晨开车送自己去机场。

  周六早上,在族人与志愿者,以及政府工作人员、记者的陪同下,邱联远将正式踏上回家之路。届时,四五十名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将身穿统一服装,在接机口排成两列,热烈欢迎老兵回家。在从机场到龙江的路上,邱老将与广州的抗战老兵梁伯一起乘坐专用轿车,好好叙叙战友情。到了南坑村口,将有上百族人摆好30围酒席热情欢迎他。

  延伸阅读

  志愿者发现老兵

  本报牵线寻亲人

  仅仅一周时间,老兵邱联远的生活就被彻底改变了。一周前,他还是中国西南边远山区一个默默无闻的干涩老头;一周后,他就成了媒体追逐的焦点人物,成了众人关注的远征军老兵。在一个通讯不便的山区,邱联远是如何被发现的?身份又是如何被确定的?这一切,都要从一个名叫侬正义的人说起。

  侬正义网名“滇西月”,系云南盈江县知名网友。在现实生活中,他是盈江县农业局的一名干部,平时有忙不完的公务,但闲暇时候,他始终在做着另外一件重要的事情——寻找盈江县仍健在的远征军老兵。

  他是从2010年开始关注远征军老兵的,关注的原因则源于他父亲的去世,“我父亲就是一名远征军老兵,他在的时候我没有意识到这段历史的重要性,因为经常听他讲,但他去世后我才感觉到,他们付出了太多,受了太多苦。”出于给予老兵临终关怀的想法,两年前,他开始涉足远征军老兵调查。

  今年5月13日,正在乡下做农业调查的侬正义突然接到一个小学老师的电话,对方说他回村照顾自己父亲的时候,听说邻村有一个老人,曾参加过远征军,周边人都知道他的事迹,如果老人仍健在的话,应该有90多岁了。

  听到这个消息,侬正义兴奋异常,当即联系老人所在村的一名熟人确认情况,经简单交谈,侬正义基本确定,老人就是远征军老兵,“他们说老人讲粤语,在村里住了30多年了,能清楚地说出当年隶属部队的番号和首长的名字。这和以前发现的一些外籍老兵情况类似。”

  于是,当天晚上侬正义回家后,立即联系了盈江网友“高山流水”,约好一起前往探望老人。15日,处理完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后,侬正义一行乘车赶到昔马镇黄伞坡村老人的家中,并全程录了采访视频。

  深夜回到家后,兴奋异常的侬正义迫不及待地将视频上传网络。一天后,这段视频被佛山本地知名网友“胡祖信”在一个作家交流QQ群内无意之中看到,“老人一开口说话,我就听出这是正宗‘德语’。”

  16日下午2时38分,“胡祖信”通过微博发布了这段可能为“顺德籍”的抗战老兵视频,立即引起佛山日报等多家媒体及众多网友高度关注,先后被直接转发1430多次,评论500多条,如今累计转发已超过万次。

  佛山日报记者当天下午在关爱抗战老兵网等论坛上找寻相关线索,拨打了无数个电话,最终幸运地在顺德龙江南坑村找到了邱联远的族人邱礼章,并率先做出独家报道,从而揭开了“接老兵回家”的大幕……

  (佛山日报记者 刘海波 云南都市时报记者 宋凯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