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特征
成份 磷酸盐和有机质
形态特征 象牙一般呈弧形弯曲的角状,横截面多呈圆形、浑圆形,横截面具特征的勒兹纹理线,具体表现为由两组呈十字交叉状纹理线以大于1150或小于650角相交组成的菱形图案。越往外,勒兹线间距越宽,纵切面具有近于平行的波纹线
颜色 白色、奶白色、瓷白色、淡玫瑰白色。偶见淡黄色、浅褐黄色等。
光泽和透明度 油脂光泽或蜡状光泽,呈不透明至透明,多为微透明至半透明。
光性 正交偏光镜下无消光位。
折射率 1.535-1.540
多色性 无多色性
发光性 在长短波紫外线下发弱至强的白蓝色至蓝紫色荧光,X射线下不发光
硬度 2.5
密度 1.70-2.0 g/cm3
韧性 韧性极好
其它 酸中浸泡变软,遇热收缩。
2. 象牙与仿制品的区别
(1)植物象牙
植物象牙是一种植物的果实,白色、透明,琢磨以后很像象牙制品。其与象牙的区别是:植物象牙制品表面线纹不清楚,在横截面上只能见到模糊的同心圆线,纵截面上可见模糊的直线,折射率1.54,密度比象牙低,为1.40-1.45 g/cm3。
(2)骨头
骨头是常见的仿象牙材料,它的折光率1.54,密度2g/cm3与象牙相似,但是表面条纹不同,骨头横断面没有线纹,仅有密集排列的小点,纵截面则可以见到平行排列的线条。
(3)塑料
塑料表面是平行排列的纵纹,而不是相互交叉的弧形网格,塑料摩擦后产生静电,能吸附小的纸屑。
3. 象牙的质量评价
象牙的质量评价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颜色、质量、质地和透明度。以颜色罕见或是纯白色、半透明、质地致密、坚韧、纹理线细而质量大者为优等品。而颜色发黄、块体小、结构蔬松的象牙不值钱。
 |
图13-4-1 象牙笔筒 | 象牙专指大象的前门牙。 象牙作为装饰品源远流长,公元前8世纪古埃及就已经使用象牙制作首饰、器皿等。我国河姆渡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均出土有精美的象牙制品。我国古代各朝代的象牙制品,风格之鲜明,工艺之精湛,在世界牙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象牙温润柔和、洁白细腻的质地和美感,使它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用来显示其地位和身份的高贵饰物。 象牙主要产于非洲,以坦桑尼亚潘加里附近产的象牙质量最佳,其次是亚洲的泰国、缅甸和斯里兰卡。 目前我国法律已明确规定,严禁买卖象牙和象牙的制品。 |
 |
 |
图13-4-2 旋转引擎纹理线 |
图13-4-3 棕榈坚果和制品 | 1.化学组成:包括磷酸盐和有机质两部分。有机质主要是胶蛋白质和弹性蛋白。 2.结构构造:象牙一般呈弧形弯曲的角状,几乎一半是中空的。象牙的横截面多呈圆形、近圆形、浑圆形。象牙的断面具有特征的旋转引擎纹(Retzius,图13-4-2)。象牙由里向外分层性明显,中心为致密状或空腔,向外是细引擎纹层,再到粗引擎纹层,最外层是很薄的同心圆层。 |
3.颜色:新鲜时呈白色、奶白色、瓷白色、淡玫瑰白色。史前象牙呈蓝色,偶尔呈绿色。 4.光泽:油脂光泽或腊状光泽。 5.透明度:微透明至半透明。正交偏光镜下无消光位。 6.折射率:1.535~1.540。 7.硬度和韧性: 2.5;可被铜针刻画,象牙的韧性极好,可雕刻成各种精细工艺品。 8.密度:1.70~2.00g/cm3, 通常为1.85g/cm3。 9.断口:呈裂片状、参差状。 10.发光性:长短波紫外线下发弱至强的白蓝色至蓝紫色荧光,X射线下不发光。
|
象牙的相似宝石种类较多,鉴别的特征总结与下表:
品种 |
相对密度 |
主要鉴定特征 |
象牙 |
1.70~2.00 |
特征的“Retzius”纹理和分层结构。 |
河马牙 |
1.80~1.95 |
具圆形、方形或三角形截面,中心实心,具密集略呈波纹状的细同心圆结构,外层为厚的珐琅质,纵切面有短波纹。 |
独角鲸牙 |
1.90~2.00 |
横截面中空或略带棱角的同心圆,纵切面可见平行且逐渐收敛的波状条纹。 |
海象牙 |
1.90~2.00 |
横截面呈明显的两层结构,并有空洞,内部由于管较粗呈瘤状,纵切面为平缓的波纹状。 |
公野猪牙 |
1.95 |
截面为三角形,部分中空,纵切面为平缓而短的波纹。LW下为强的均一紫色——蓝色荧光。 |
骨制品 |
2.00 |
截面可见圆形的动物骨骼空心管状构造,其间充填有骨质细胞,牙质粗糙。纵切面为线条状。 |
棕榈坚果 (图13-4-3) |
1.40 |
成分为植物纤维,横截面呈蜂巢状结构,细小同心圆状构造,纵切面有平直粗线条。 |
赛璐珞 |
1.35 |
整体外观均匀,仿制条纹一致,无特征的“Retzius”纹。 | |
象牙以颜色白,体积大,质地细腻、坚韧,表面光滑、油润,微透明,雕琢工艺精湛为上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