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

 皖林 2012-05-24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图文)

(2008-12-08 07:50:01)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图文)


志愿军的BM-13“喀秋莎”火箭炮

   “景观妙趣”按语:

 

    在上甘岭战役43天激烈的阵地争夺战中,联合国军除了动用美军第7师、南朝鲜军第2、第9师等6万兵力外,火炮数量在原有4个野战炮兵营70余门的基础上,增调到18个野战炮兵营,共计324门重火炮直接参加了作战。

    敌人在五圣山志愿军第45师第135团前沿两个连3公里的阵地上,平均每公里部署榴弹炮即达108门。联合国军还有直接协同作战的战车120辆,战车上的火炮可进行近距直瞄射击。再加上进攻参战兵力的轻火炮1241门,联合国军大小口径火炮和战车炮共1685门,平均每公里攻击正面为561门。


    如此巨大数量炮兵参战,在技术运用上大大超过了美军战术原则规定的4倍,是美军、南朝鲜军在朝鲜战争中炮兵密度最大的一次。

    我志愿军炮兵根据前指作战部署,结合实际作战情况,适时调整部署和战斗队形,及时密切步、炮兵协同,炮战发挥了射击猛烈、命中准确的优势,大量杀伤了敌人,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让联合国军充分领教了中国炮兵的威力。

 
    英雄的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的胜利,是在敌人优势的炮火面前取得的。
    联合国军每天集中猛烈的火力进行轮番攻击,在整个上甘岭战役中共发射炮弹190余万发,而志愿军只发炮40余万发。但是由于志愿军炮兵善于机动和集中火力,已经能够跟优势的联合国军炮兵抗衡,并展开激烈的炮战,且能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形成压倒敌人的火力优势,给了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和震撼。
   

    《夜话上甘岭》第十三夜中,聂济峰将军也谈到了上甘岭炮战。该文有关炮战的内容摘要如下:

     “志愿军专门发报表扬了我们高炮营 

     85高炮打破规律炮兵里头比较热闹的是762野炮 

     上甘岭很大量的一个工作是炮的工作 

    联合国军-博主自己的炮弹把自己的飞机给打了 

     打了他联合国军-博主六个炮群的阵地 

     尘土一炸可以起几十丈高 

     炮兵感觉到对不起步兵的一点 

 

    上甘岭炮战最为精彩,最提劲的炮战,就属步炮协同作战了。

    坚守坑道的志愿军部队只须呼叫“张庄!张庄!我是李庄!我是李庄!苍蝇蚊子爬到门口了,快来扫扫!”不到两分钟,一群接一群的炮弹,就会从五圣山前后呼啸而至,炸得敌人前倒后翻。一向迷信大炮的美国大兵,后来一听见志愿军的炮弹飞来,就吓得抱头鼠窜,高兴得志愿军战士用机枪、冲锋枪打着叫着,“打得好!”“打得好!”坑道内一片欢呼声。


 

    志愿军老兵自豪地描述那场史无前例的炮战:
    “我们给每门炮都找好了方向,给每颗炮弹都安上了眼睛!” 
    “十五军炮群集中的133门大口径火炮、30门迫击炮,怒极了似的一起狂啸猛盖。” 

 

    志愿军炮兵象这样有组织地进行射击,这还是战争以来的第一次。除了阻止接近的集中射击和粉碎冲击的拦阻射击之外,志愿军炮兵还实施了从来没有过的炮兵对炮兵的大规模炮战,使得美国炮兵大为惊慌。
    这是中国炮兵从未有过的战法。

    为了让博友一睹昔日炮火硝烟的上甘岭,博主将分三次上传上甘岭炮战的相关博文,以便共同体会那场震撼人心,打出国威和军威的上甘岭炮战。

  

    为了博友阅读,博主保留原文图片,并在文中增加了部分上传的上甘岭炮战图片!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图文)

 

 文章作者:李鹏  文章出处:兵器知识  2005-6-27 

 

 

  炮兵,是陆军的主要火力突击力量。但对于从“小米加步枪”起家的我军而言,炮兵取代步兵成为杀伤敌人的主要手段,还要从50年前的抗美援朝战争说起。在1952年10月的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炮兵以准确、及时的火力支援,配合步兵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夺取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的企图,并取得了炮兵歼敌占总歼敌人数一半以上的纪录,充分展现了炮兵作为“战争之神”的巨大威力。2002年是上甘岭战役50周年,就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烟,去聆听上甘岭战役那隆隆的炮声,去追忆志愿军炮兵在上甘岭战役中所创造的辉煌胜利。

  志愿军炮兵,是我军最早入朝参战的兵种之一。1950年10月19日,炮兵第1、2、8师和高炮第1团开赴朝鲜战场,成为首批参战的炮兵部队。当时,炮兵第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写了一首慷慨激昂的出征诗:“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首后来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的出征诗,表达了全体志愿军官兵“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声,也道出了志愿军炮兵部队再建新功的渴望。

  但部队一入朝,就感受到了现代化战争的残酷。天上到处都是美国鬼子的飞机,一发现可疑目标,就是一阵狂轰滥炸。在崎岖的山道上,由骡马驮载的火炮机动非常困难,很难跟上快速运动的步兵,结果炮兵打不上仗的现象时有发生。即使是能上去的少数火炮,也因为数量少、型号杂、性能落后、炮弹供应困难等原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些情况,着实让立功心切的志愿军炮兵上了一把火。

  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状况,从1950年11月起,中央军委开始从苏联成批进口火炮,并在国内扩建炮兵部队。在朝的部分炮兵也相继回国改换装备。经过短期组建和突击训练,特别是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和国家支援战争能力的提高,志愿军炮兵数量大增,火力明显加强。到1952年9月,志愿军共有山、野、榴弹炮1493门,其中野炮507门、榴弹炮578门,此外还有高射炮988门、火箭炮162门。尽管与敌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经过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的锻炼,志愿军炮兵的技、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广大官兵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与敌人一较高低。就在这时,上甘岭战役爆发了。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图文)


志愿军装备的苏联BM-13火箭炮发射中

 

  战役前夕

  上甘岭,是志愿军中部战线上的一个小村庄,它南面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构成了北面五圣山的天然屏障。作为金化地区最高峰,五圣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它西临平康平原,东扼金化经金城到东海岸的公路,向南则可以俯瞰金化、铁原地区的敌人纵深,非常有利于志愿军炮兵对敌人的侦察搜索。对敌人而言,夺取了五圣山,则可以充分发挥机械化部队的优势,从平康平原突入志愿军的防御纵深,威胁平壤。所以,自从志愿军占领了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之后,敌人就将这两个阵地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意欲除之而后快。

  1952年10月,第七届联大和美国总统大选在即。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并迫使中朝方接受其在战俘问题上提出的无理要求,美国政府指示“联合国军”在战场上向中朝方施加军事压力。据此,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制定了行动计划,代号“摊牌”。其要点是:集中优势力量,对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作一次重点攻击,夺取上甘岭;如果发展顺利,就一鼓作气,拿下五圣山。

  范佛里特对“摊牌”行动颇为乐观。他认为,有200多架次飞机和16个炮兵营280余门大炮的支援,担任进攻任务的美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只须动用2个营,付出200人的伤亡代价,就可以拿下这两个高地,而整个行动将持续5天。

  当敌人的进攻准备就绪之后,10月8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批准了“摊牌”行动计划。同一天,美国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在板门店宣布:停战谈判无限期休会!在退出会场时,他狂妄的叫嚣:“让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

  范佛里特的乐观不无道理。当时的美军条令规定:一个步兵师的进攻正面为4~6千米,加强炮兵6~9个营。但为保险起见,范佛里特在上甘岭3千米的正面上投入了两个师的兵力,加强的炮兵更是多达16个营。此外,还有高炮和火箭炮各一个营、2个坦克连、1个重迫击炮连,以及足够的空军支援和照明支援。

  美军的火炮,向来以数量多、型号统一、性能先进和保障快捷著称。遂行火力支援的16个炮兵营,火炮口径均在105毫米以上,基本统一为105毫米和155毫米两种,还有203毫米口径的榴弹炮。南朝鲜炮兵是经美军一手建立和训练起来的,清一色美式装备。尽管在大口径火炮数量上较美军为少,但在105毫米口径以下火炮的使用上颇具特色。在战役发起前,南朝鲜炮兵以团为单位,将60炮、81炮编组成营,统一指挥、集中使用,并且具有机动及时、射击猛烈和火力密集的特点。

  按照战役计划,敌野战炮兵进行了充分的战前准备。从8月份起,就开始加固工事、修建仓库、运送弹药、贮蓄物资,在攻击道路上修筑桥梁。运输量也骤然增大,超过了平时的1~2倍。

  为了查明志愿军炮兵阵地和火力点,敌人还加强了情报侦察。敌炮兵部队的校正机在我前沿阵地和二线阵地频繁活动,以熟悉阵地情况。同时少量坦克在我方阵地前活动,进行不规则的射击,引诱志愿军火力还击,企图达到暴露我火力的目的。此外,敌人进行了一系列试探性进攻和欺骗性演习活动,搜索部队也不时捕捉志愿军哨兵,一些火炮还进行了试射。

  到10月初,敌人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炮兵部队也进入了阵地。按美军惯例,进入阵地的各种火炮采取了多线、重点、纵深的配备原则。一线为60炮、81炮、无后坐力炮和抵近的坦克炮,距离我前沿1000米以内,甚至300~400米。二线为机关炮和部分105毫米轻榴弹炮,并以单炮抵近射击,距我前沿2000~3000米。战役后期敌人则大量使用T-38型多管火箭炮。三线为105毫米和155毫米榴弹炮,距我前沿3000~5000米。四线为155毫米和203毫米榴弹炮以及155毫米加农炮,距我前沿6000~8000米。炮兵阵地以营为群配置,营采取后三角分散配置;连阵地集中,多采取一线式或梯次配置。

  无独有偶的是,敌人的进攻即将发起,志愿军反击注字洞南山的战斗也将打响。由于注字洞南山位于上甘岭东北,从侧翼威胁到了我军安全,志愿军第15军决定,以担负上甘岭地区防御任务的第45师,于10月18日发起反击,拔掉这个“钉子”。

  10月8日,志愿军第15军炮兵召开作战会议,组成了第45师炮兵前方指挥所,共辖7个炮兵群:第1群配属炮2师30团2个连,有美式155毫米榴弹炮8门;第2群配属炮28团2个连,有日式150毫米榴弹炮8门;第3群配属炮7师3营苏式122毫米榴弹炮9门;第4群配属军属炮9团3营日式38野炮11门;第5群配属师山炮营,有山炮8门;第6群配属高炮35营及601团37高炮4门和85高炮3门;炮209团火箭炮24门为机动炮群。以上火炮,除火箭炮、高炮由师炮指直接掌握指挥外,其余全部配属给担任反击任务的三个步兵团直接指挥。当天,参加反击的火炮进入阵地,各种火炮的射向、观察通信设备均指向了注字洞南山。一时间,狭小的上甘岭地区火炮云集,一场炮火密度堪称世界之最的著名战役,即将在萧瑟的秋风中拉开帷幕。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炮兵作战纪实-上(图文)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军使用的最大口径203mm的榴弹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