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江城职业挖藕人

 tanyou 2012-05-24


易言林(右)向记者介绍发明“双季藕”情形。摄影 高池

荆楚网(楚天金报)(记者叶子 通讯员高池)早就听说在蔡甸有这样一种职业人,他们以挖藕为生,而且挖的藕洗净后,就是比一般人挖的藕要好卖得多;他们甚至在岸上一站,看一下荷杆就知藕的产量。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又是怎样练就这一身好功夫的呢?近日,记者几次到蔡甸,去寻访他们的足迹。

6000多人挖藕为生

“三面荷花一面柳,半城春色半城湖。”这是文人骚客对蔡甸风貌真实的写照。3月中旬,记者到蔡甸农村采访时,听当地干部介绍说,近年来,随着莲藕种植面积不断增大,涌现出一批职业挖藕人,包括本地人和外地人,这支队伍有6000多人,每人季节性收入在万元左右。

特别是蔡甸十里荷廊辖区内,有一批技术高超的职业挖藕人。他们三五成群站在满是淤泥的荷塘里,像是一群淘金者,每年从夏末至次年的3月以挖藕为生计。由此不禁让人联想到香甜可口的脆藕正是他们从泥缝里一点一点抠弄出来的,然后洗净运到市场,这些人一定有许多故事可写。

记者在采访之前,又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职业挖藕人为何以蔡甸居多?后查典籍,才恍然大悟。原来蔡甸地处江汉平原东端,长江、汉江绕境而过,水源充足。历史上,蔡甸莲藕曾一度列为朝廷贡品。几百年来蔡甸人一直沿袭湖塘种植的习惯。

寻访挖藕“状元”

3月中旬,记者驱车到十里荷廊辖区采访时,据当地陪同的干部介绍,这些职业挖藕人都下湖挖藕去了,只有蔡甸区张湾街年近六旬的涂道环现在可能在家中休息。据介绍,涂道环职业挖藕已经十几年了,他靠挖藕养家糊口,并且培养出三个大学生。

记者前去采访时,涂道环的邻居介绍说,涂被孝感人请去挖藕还没回来。

陪同干部解释说,现在是职业挖藕人最忙的时候,他们都被东家请去挖种藕(做种子的藕,记者注)。要采访他们最好一周后再来。

3月23日早晨,记者驱车再次寻访,汽车刚驶入蔡甸辖区,记者就向路边的“麻木”师傅打听,附近哪里有职业挖藕人,没想到一个姓张的师傅一口气报出了20多个名字。

记者问:“谁在当地挖藕最有名?

“麻木”师傅异口同声地说:“文子”是我们这里的挖藕“状元”。

“文子”叫什么名字呢?可“麻木”师傅们并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

后经一过路藕贩的指点,才知道“文子”家住蔡甸华利村。

当天上午10时许,记者找到华利村时,听当地老乡说,“文子”已下湖挖藕去了。

为挖掘职业挖藕人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记者决定到湖中去采访他们。

记者在一名知情者张荒年的带领下,穿过了一片又一片泥泞小道,趟过一个又一个荷塘,终于在蔡甸汤家湖荷塘找到“文子”——吕道文。

张荒年在岸边叫道:“‘文子’,有记者要采访你。”

记者循声望去,只见头戴草帽的“文子”正在湖中找荷杆,然后用手挖荷杆两边的泥土,前后不到几分钟,他就顺着荷杆从湖里拎起一支藕。

3个小时就赚100多元

今年36岁的吕道文,职业挖藕虽然只有五六年的光景,但在圈子里是“赫赫有名”,尤其是挖种藕更是一绝。一些有种藕的东家都愿意请他去挖,他挖的种藕,不断节,不脱沾。

吕道文说,挖藕虽然是个力气活,但更多讲的是技术,藕在泥里,要想挖得又多又好靠的是技术和经验。

谈到技术和经验,吕道文抬头看了看在湖里挖藕的一些前辈,只是微笑,并不愿多谈。

据其东家张荒年介绍,“文子”确实比一般人会挖藕,当其他人在湖中挖泥巴时,他的藕已经拿到手中了。

今年58岁的职业挖藕人徐建明总结说,“文子”比其他人挖藕挖得多,一是他不瞎挖泥巴,见到有藕的地方才动手;二是他会看荷杆,知道藕具体长在什么地方。

记者现场看到,在不到1小时的时间,“文子”已经从湖中拎起20多支藕,约50多公斤。

张荒年在旁解释说:“‘文子’现在挖的是种藕,比平时要少得多;他平时一般几个小时就能挖500多公斤。”

据了解,职业挖藕人由于干的是体力活,他们每天只工作3个多小时,就能挖三四百公斤藕。荷塘主人以50公斤藕按15元~25元回收,由此推算,一个职业挖藕人每天能赚100多元。

看荷杆就知藕产量

蔡甸永利村农民易言林介绍说,3个小时能赚100多元是三四年前的事了,现在通行的是承包荷塘挖藕,承包一亩荷塘大约能赚3000元,虽然收入比论公斤挖藕要高一点,但风险也大。因为先要与荷塘主人谈好价钱,并且要估出一亩荷塘能挖多少公斤藕,如果挖藕人的预测低于实际产量,挖藕人就会亏本(原因是按照事先口头协议,多挖出的那些藕,荷塘主人是不会付钱的。记者注)。“一些职业挖藕人能把一亩荷塘的产量估得八九不离十。”

今年55岁的易言林,从15岁开始挖藕,如今整整挖了40年。当然,他出名并不是因为挖藕,而是他发明的双季藕,让蔡甸区每年多了1000多万元的产值。

据蔡甸街办事处负责人介绍说,易言林有些“尖板眼”,一亩荷塘,他不用挖,就能知道能产多少公斤藕。

记者向他求证时,易言林憨厚地搓着手说:“那算什么本事?每个职业挖藕人都有这种本事,只要站在荷塘旁,仔细地把荷杆数一数,看一看粗荷杆有多少,细荷杆有多少,一亩荷塘的产量就能大致估出来。”

永利村的村长在旁补充说,1996年,易言林包荷塘挖藕,他绕荷塘走了一圈,对主人说,最多只能挖900公斤藕。主人不信,把塘里的藕挖完之后用秤一称,果真只有895公斤。

从此,周围请易言林看自己荷塘究竟能产多少藕的人络绎不绝。

挖藕也有“学问”

蔡甸曾经有个顺口溜:“辣椒咽谷酒,苦命人挖藕。别人去烤火,我往湖里走。”可见当时挖藕人是多么的辛苦。

今年52岁的董定强,从15岁就开始随大人们到蔡甸莲花湖里挖藕。由于莲藕的采挖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经常会把藕挖断,挖破皮或者灌泥,很难卖个好价钱。董就开始琢磨,怎样把藕挖得又好看又好卖呢?

经过反复实践,他发现每支藕生长都有一定的规律,当荷杆的终止叶背呈微红色,表明该藕就已经成熟,即可挖藕上市。董称,这时只要顺着两根粗荷杆的中间挖,就能将藕轻松地拎起来,当然,挖藕手挖为好,这样可以防止藕节被拉断变色。

五花八门的挖藕人

今年50岁的张荒年,曾经是一名职业挖藕人。两年前他在华利村承包了100亩湖,专门以种植藕为业,并且经常与职业挖藕人打交道。他说,除了挖藕挣钱这一共同点之外,每个人职业挖藕人的背后都有一些个性的原因,大致分以下几类:

有些是为小孩交学费而以职业挖藕为生。今年47岁的罗胜富,刚开始挖藕纯粹是为了给小孩交报名费,没想到从此就靠挖藕为生了。罗胜富说:“挖藕虽然讲些技巧,但毕竟是个体力活,虽然现在还能做,偶尔还是感到有点力不从心。”

有的人挖藕上瘾。今年60岁的张永炎说:“前几年蔡甸有个82岁的爹爹年年下湖挖藕,经打听,原来爹爹挖藕上了瘾,只要一年不到湖里挖藕,就浑身不自在。当年自己不相信,人哪会对挖藕上瘾?没想到自己到了60岁,只要不下湖挖藕,整天浑身无力,这才相信挖藕也会上瘾。”

更多的人则是从兼职挖藕开始。今年50岁的张永雄,女儿已经大学毕业,儿子正在武汉大学念书。张还在儿子读小学时,就在收藕的季节挖藕,藕的淡季做木工活,现在则喜欢上了挖藕这一行。

挖藕人发明了“双季藕”

蔡甸区之所以成为全国最大的藕基地,一方面是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另一方面则是职业挖藕人功不可没。

据蔡甸永利村支部书记介绍,职业挖藕人易言林早在1986年就发明了双季藕。当时全国藕的生产都是一年一季性,易就发明了藕一年生产两季,分夏季和冬季。

故事要从易在帮人挖藕时说起。当年,易帮人挖藕时,他发现很多荷杆一片枯黄、似火烧状。而且藕的表面不光滑,呈水渍状斑、似开水烫过,严重时藕变褐至紫褐色,腐烂发臭。荷塘的主人不知请了多少专家来会诊,就是没有治愈莲藕的“腐败病”,这家主人就索性把荷塘交给易言林照管。易接手后,也是一筹莫展,只好把一些烂藕挖起,留下一些偏支放在荷塘中,为了防“腐败病”,他整个冬季都用水浸泡着荷塘,没想到第二年4月奇迹出现了,藕都存活下来,而且荷塘里的藕在夏季就能拿到市面上去卖。更让人称奇的是,直到冬天荷塘里的藕也没有再患“腐败病”。

面对这个奇迹,有人说他的运气好,但易本人不这么看,他认为其中一定暗藏着某种规律。于是,在1984年底,他就开始小面积做实验,把藕的主干全部拿起来,留下藕的分支埋在塘里,并浸泡上水。第二年,荷塘里的藕也照样没得“腐败病”,而且也不需要买种藕。

1986年,易在做职业挖藕人的同时,就自己找了块荷塘开始大面积试种,结果赢来了丰收年,当年5月,他的夏季藕,成了蔡甸街上的一道奇观,每500克12元,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发明双季藕栽培技术后,易言林坦承当初自己很保守,村里人来问其技术时,自己就是笑不作答。

谁不愿意垄断市场呢?据易的妻子谭素慧说,“当时老伴既种藕又挖藕,我只管到街上去卖。一天至少可以卖个二三千元。那数钱的感觉真是好,整天高兴得只想卖藕。”

1995年,易的亲戚建议他申请双季藕专利,易起初有些举棋不定,谭素慧也反对,她说:“这几年钱已赚了不少,也该让村里乡亲来学种双季藕了。”

在妻子的建议下,易开始把双季藕的栽培技术免费传授给村民,当年,蔡甸永利村的村民荷塘藕的产量一季藕每亩约产1500公斤,种上双季藕后,每亩的产量增长了一倍。2002年,蔡甸区政府大面积推广双季藕的栽培技术。曾经有人给易算了笔账,他发明的双季藕至少让蔡甸区莲藕每年多了1000多万元的产值,而且易言林并没有收取一分钱的技术转让费。

挖藕面临“后继无人”

蔡甸区为何有这么多职业挖藕人呢?张荒年笑着说:“我的名字‘荒年’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几十年前,蔡甸有很多人都吃不饱肚子,幸亏湖里有藕,才救了不少人的性命。现在蔡甸农村大多数老人仍称‘莲花湖’、‘南湖’(现已改为知音湖)为‘救命湖’。可想而知,蔡甸只要上了年纪的人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会挖藕,特别是成了产藕基地后,很多人开始把挖藕作为一种职业。”

张荒年认为,作为产藕基地,蔡甸职业挖藕人已经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现在下荷塘或湖里挖藕的都是45岁以上的人,50岁以下的职业挖藕人在蔡甸不到200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活跃在蔡甸职业挖藕的是一群外来工,他们分别来自安徽、河南等地,挖藕只是打短工,一般是在蔡甸本地包湖者手下做二次承包。

职业挖藕也会出现“后继无人”吗?记者采访了武汉市蔬菜研究所莲藕专家傳新发,他说,现在虽然有挖藕机,但挖藕机挖藕是要求荷塘比较深,而且还要求荷塘两旁有很宽的道路,农村要达到这个标准恐怕还有一个过程,尤其是稻田里种植藕,其士壤无法达到挖藕机操作的标准。可以说,今后一段时间还将依赖职业挖藕人挖藕。

蔡甸农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面对职业挖藕人青黄不接的现象,一些种藕大户正在筹办蔡甸职业挖藕人协会,届时,蔡甸区有关职能部门将定期举办职业挖藕比赛,培养更多年轻农民挖藕的兴趣,让他们早日充实到职业挖藕的队伍中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