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名楼大观

 望花开花落 看云卷云舒 2012-05-24

                  中国名楼大观

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名楼文化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是厚重的历史文化的象征,它承载了古代文人与士大夫的极高文学造诣,和主流社会文化的价值取向。悠久的名楼文化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历史沧桑,那醇厚、精深的文化底蕴陶冶着历代仁人志士的情怀,奇巧精美的建筑艺术,渗透着民族建筑的精髓。

名楼文化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它集历史、文物、艺术、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身集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髄。2004年,中国文物学会历史文化名楼保护专业委员成立,由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大观楼、蓬莱阁、鹳雀楼、天心阁、阅江楼、钟鼓楼、天一阁等十个会员单位组成,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楼的代表。

              一、湖北武汉黄鹤楼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之巅,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原为辛氏开设的酒店,一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之它能下来起舞助兴。从此宾客盈门,生意兴隆。过了十年,道士复来,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黄鹤直上云天。辛氏为纪念这位帮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楼,取名“黄鹤楼”。自古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同时也是国人公认的“中国三大名楼”。历代名士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而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直被认为是千古佳作很多人都能背诵。传说李白也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李白搁笔,从此名气大盛。因崔颢的这首诗,成就了黄鹤楼“文化名楼”的地位。

                 二、湖南岳阳岳阳楼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岳阳楼耸立在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是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素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而享誉天下。始建于唐开元四年(716年)。宋庆历五年(1045年)滕子京重修岳阳楼,范仲淹作《岳阳楼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格言,更使岳阳楼名闻天下。该楼高19米,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的纯木结构。楼顶承托在玲珑剔透的如意斗拱上,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所罕见。现在的岳阳为1984年重修,保持了原有的历史风貌。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三、江西南昌滕王阁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滕王阁坐落在南昌赣江东岸,江西南昌西北,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建筑规模很大,阁高九丈,共三层。滕王阁饱经沧桑,历史上屡毁屡建达28次之多,世所罕见。现在的阁楼建于1985年,高达57.5米,占地达47000平方米。仿宋风格,临江而立。“飞阁流丹,下临无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盛赞滕王阁的名句。正是王勃的《滕王阁序》使作为文化名楼而名扬天下。

                四、山东烟台蓬莱阁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蓬莱阁
     
176_1342348_81ec568f3a577d5.jpg

  蓬莱,因有海市之胜,历史上曾是秦、汉之君巡视的地方;之后,八仙过海的传说又长久地依附在这里,遂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北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登州郡守朱处约将唐代渔民所建的龙王庙移至丹崖山西侧,在原址始建蓬莱阁,“为州人游览之所”,并著《蓬莱阁记》。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一代文豪苏东坡知登州军州事,虽在任五日,却挥毫走笔,瀚墨流芳,遂使蓬莱阁得登龙门,成为天下绝胜。

                    五、山西运城鹳雀楼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鹳雀楼
  鹳雀楼在其故址所在地山西省永济市,建于北周时期,因鹳雀经常栖息其上而得名,元朝初年毁于战火,重建于1997年。鹳雀楼前瞻中条山,下瞰黄河,景色壮美,历代文人墨客留诗者众多,其中以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登鹳雀楼》尤为著名。“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

  整个鹳雀楼景区以鹳雀楼独特的人文底蕴和厚重的黄河文化为根基,以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以弘扬爱国主义为主题,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磅礴气势为主旋律,形成了晋南地区旅游的一个新亮点。

               六、云南昆明大观楼

中华13大名楼(组图)
                                大观楼
  大观楼位于昆明城区西南部,地处滇池北滨,与太华山隔水相望,在过去被称为“近华浦”。早年因滇池水位很高,宋元时,大观楼一带还波涛滚滚。元明以来,不断开挖海口河,滇池水位下降,水域缩小,现在的大观楼一带才渐露水面,成为小岛,但周围仍是一片水乡泽国。大观楼始建于清朝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康熙二十九年,巡抚王继文路过此地,见此处湖光山色优美,视野开阔,于是大兴土木,挖池筑堤,种花植柳,兴建了大观楼及周围建筑。大观楼原为二层,因面临滇池,登楼四顾,景致极为辽阔壮观,故命名为“大观楼”,并与岳阳楼、黄鹤楼齐名。

               七、湖南长沙天心阁
天心阁正面照

                                  天心阁正面照

  雄踞长沙城南古城墙垣之上的天心阁,历经数百年风雨沧桑,成为见证长沙历史的活化石。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天心阁由主阁及南北两副阁组成,主阁三层高14.6米,副阁两层各高10米,中间以游廊连接,形似山峦起伏,气势宏伟。据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长沙府志》记载,天心阁原名天星阁,始建于四百多年前的明崇祯年以前。旧时天心阁曾为观测星像、祭祀神灵之所,并供奉有文昌帝君和奎星两尊神像,以保长沙文运昌盛、振人文而答天心。

  天心阁及古城墙自古就是长沙重要的城防工事,关羽战长沙、太平军西王萧朝贵率部攻打长沙战死于天心阁城墙下、抗日战争长沙三次会战和文夕大火,都曾在此演绎着十分悲壮的故事。天心阁饱受战火,屡遭创伤,历代多次翻修,成为古城长沙的标志性建筑。

  “集城南之胜概萃于斯阁”,登阁远眺,长沙山、水、洲、城美景尽收眼底。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同学蔡和森畅游天心阁所吟的“水陆洲洲系舟,舟动洲不动;天心阁阁栖鸽,鸽飞阁不飞”的佳联仍被广泛传颂。

                 八、江苏南京阅江楼

                                阅江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江苏南京阅江楼

南京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岳,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共七层,总高度为52米,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这副绝妙的对联,是南京阅江楼六百年风雨沧桑的真实写照。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滚滚东去,仿佛郑和下西洋以来六百年烟雨尽收眼底,在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全景式地描述了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的历史。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等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南京阅江楼自开放以来,无数海内外游人到此赏览,除了领略独特的江淮风情外,还对郑和下西洋史诗般的画卷流连忘返。有人赋诗赞美道:“郑和当年启国门,艨艟鼓角气祥和。六百年后重开放,登楼再听盛世歌。”

            九、陕西西安钟鼓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

                              西安鼓楼

                           西安钟楼

        西安钟鼓楼位于陕西西安市中心,钟楼与鼓楼东西对峙。西安钟楼是古城西安的标志建筑,是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尖木结构建筑,面积1377平方米。建筑基座为正方形,高8.6米,宽35.5米,用青砖、白灰砌筑而成,四面正中各有高、宽6米的券形门洞,与四条大街相互惯穿。钟楼从地面至金顶通高36米,基座上面有四面空透的圆柱回廊,楼分两层,重檐三层,屋顶覆以绿琉璃瓦,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建造于明成化年间,钟楼的门扇槁窗雕楼精美繁复,表现出明清盛行的装饰艺术。楼顶端琉璃莲花宝座上置有6米高的圆形鎏金宝顶,更显庄严和富丽堂皇。

  西安鼓楼东与钟楼相望,是全国最大的鼓楼,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清康熙38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一面巨鼓,每日击鼓报时,所以称作“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1996年西安市重制鼓楼大鼓,它高1.8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这面鼓声音宏亮、浑厚,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为美丽的钟鼓楼广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绝好去处。

             十、浙江宁波天一阁

天一阁外景

                               天一阁外景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中,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由范钦主持建造,他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可为惊叹!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天一阁面积约2.6万平方米,分为几个等同区域,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清代思想家,历史学家黄宗羲曾获准在天一阁翻阅了全部藏书,把其中流通未广者编为书目,另撰《天一阁藏书记》留世。
              十一、广西玉林真武阁

 
                                 真武阁
        真武阁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容县城东绣江北岸一座石台上,建于明万历元年(1573)。登阁远望,隔着南岸广阔的平原,东南山岭巍然矗立,气势雄壮。阁本身高13米,加上台高近20米,也是周围区域观赏的对象。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略台始建于唐乾元二年(759年)。著名诗人元结到容县都督府任容管经略使,在容州城东筑经略台,用以操练兵士,游观风光。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庙,明万历元年(1573年)将真武阁庙增建成三层楼阁,这就是现在的真武阁。
  真武阁,阁三层,三檐,屋檐挑出很大而柱高甚低,感觉比一般楼阁的出檐节奏加快,使得真武阁不象是一座三层建筑,倒很像是一座单层建筑而有三重屋檐,有强烈的韵律感和动势,但又较一般重檐建筑从容和层次鲜明。再加屋坡舒缓流畅,角翘简洁平缓,给全体增加了舒展大度的气魄,非常清新飘逸,是充分表现中国建筑屋顶美的杰作。底层平面比上二层大出很多,也使轮廓更显生动。
                     十二、贵州贵阳甲秀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贵州贵阳甲秀楼
     
      176_1342348_44a3665b94d2cf3.jpg

甲秀楼位于城南南明河中的一块巨石之上, 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按照原貌修复的甲秀楼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楼高约20米,三层三檐攒尖顶,雕梁画栋,华丽宏伟,底部用贵阳郊区的赭红石作基脚。门窗为细木条镶冰纹花纹,刻有雄狮、龙凤、麒麟、花卉等图案,生动传神。原有四棵杉木大柱,外加漆膜保护。阁壁嵌有明清文人墨士题咏甲秀楼的题记碑刻和楹联匾额多方。登楼眺望,山川田野尽收眼底。远处峰峦叠翠,近处江波滚滚。甲秀楼借助浮玉桥与两岸接连。浮玉桥现在也整修一新,桥上还新装了12盏玉兰花形华灯。

新建的涵碧亭,座落在桥中部,高7.7米,宽3.6米,小巧玲珑,十分精致。亭的石柱上镌有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对联:“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十三、山东聊城光岳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山东聊城光岳楼
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 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圆拱门和直通主楼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尤以清康熙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十四、江西九江浔阳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江西九江浔阳楼

九江背靠庐山, 濒临长江,是江西省最北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市内风景点很多,其中就有江南四大名楼之一的浔阳楼。

浔阳楼因九江古称浔阳而得名,初为民间酒楼,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由于九江自古以来就是长江南岸一座交通要道和经济发达的城市,所以,雄距江畔的浔阳楼也历来是名人云集之地。如:白居易、韦应物、苏东坡等等,都曾登楼题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更因施耐庵写下一部《水浒传》,其中一位主要人物--宋江曾经在浔阳楼醉酒题反诗,随着名人名著流芳百世,浔阳楼也蜚声海内外,吸引着社会各届人士到此参观。

在一九九五年三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九江时,也登上了浔阳楼,并欣然挥毫签名留念。

浔阳楼是一座具有典型宋代建筑风格的楼宇,又是一个集游览参观、喝茶听书和餐饮为一体的旅游景点。由全国佛教协会会长、书法家赵朴初题写的"浔阳楼"匾额赫然高悬,"世间无比酒,天下有名楼"这幅古老的楹联则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在一楼大厅内陈列着全国旅游景点上唯一的一套《水浒》一百单八将的人物瓷像,这一作品把一个英雄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游客面前。两幅大型瓷板壁画--"浔阳楼宋江吟反诗"和"梁山伯好汉劫法场"则将宋江被逼上梁山的故事娓娓道来。爱好书画的朋友还可在楼内欣赏到多幅出自名家之手的书画作品和诗词楹联。

二楼忠义堂为当年宋江醉酒题诗处,现仍备有宋江当年喝过的那种酒(称作"蓝桥风月"美酒),以及独具特色的"水浒宴"。在此可体会一番把酒临风的雅兴。

四楼为茶室,也是赏景的最佳处。在此可远眺庐山、近观长江,再听导游将各个景点细细道来,真是饶有趣味。身居室内,喝茶乘凉,再听上一段精彩的北京评书,你可体会到一种特殊的韵味。

浔阳楼以其独特的风格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随着九江的飞速发展,随着世界文化遗产--庐山声誉的提高,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浔阳楼,必将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长江边上一颗璀灿的明珠。
                   十五、江苏南京鼓楼
        中国十大文化名楼
                                      南京鼓楼
        鼓楼位于南京城中心鼓楼岗上, 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其建筑规模之大国内少见,分上下两层,下层为拱形无梁城阙状,上层为重檐四坡顶,龙飞凤舞,雕梁画栋,十分壮观。楼上原为明代迎王迎妃、接诏报时之所,原有报时和仪仗用的大鼓两面,小鼓二十四面,云板一面,点钟一面,牙杖四根,壶房铜缸一座,以及其他乐器。明亡后这些陈设均已散失。现楼基是明代原建,楼上建筑为晚清重修。康熙在1684年南巡时曾来鼓楼,次年在楼上建一巨碑,改鼓楼为碑楼,但当地人仍习称其为鼓楼。
                  十六(1)、四川成都望江楼
                                    四川成都望江楼
                            
        望江楼 座落在成都东门外锦江河畔的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是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的古迹和游览胜地,现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薛涛一生爱竹,常以竹子“苍苍劲节奇,虚心能自持”,的美德来激励自己,后人在园内遍植竹子以示敬意。园内名竹荟萃,有竹150余种,又称“竹子公园”、“锦城竹园”。崇丽阁和濯锦楼枕江而立,是园里的主要建筑。崇丽阁矗立在锦江岸边,是一座高27.9米的木结构高大建筑,壮丽雄伟,是成都市的标志物。该楼建于清光绪十五年,共4层,朱柱碧瓦,宝顶鎏金,其名取义于晋代文学家左思《蜀都赋》中的“既丽且崇,实号成都”一句。古时成都人由水路远行,亲朋好友多在此送行,因此这里的建筑被称为望江楼,民间沿用至今。
            十六(2)、陕西汉中望江楼
        望江楼位于汉中市中心的古汉台北端,始建于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望江楼的周围建有桂荫堂、镜吾池、洗心亭等古建筑,楼东侧的石马,风格古朴,是人们评论三国蜀将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阁内造型精美的铜钟,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
              十七、四川绵阳越王楼
                        四川绵阳越王楼
        作为唐代文化名楼之一的越王楼,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唐代四大名楼绵阳越王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之首。恢复重建后的越王楼,气势与当年相比毫不逊色。99米的高度目前仍为全国仿古建筑之最(现今滕王阁高57.2米,黄鹤楼高52.6米,鹳鹊楼高72米,岳阳楼高32米);天下诗文收录最丰富,共收录包括李白杜甫、王勃、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题咏越王楼诗篇多达154篇(黄鹤楼112篇,滕王阁86篇,岳阳楼、鹳鹊楼虽有名诗文,但并不多),可谓“一座越王楼,半部中国文学史”;诗文作者档次最高,除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外,几乎涵盖唐代以后的著名诗坛泰斗,算得上“天下诗文第一楼”。
  同时,建成后的越王楼除了将集中展示科技城厚重的历史文化外,还集观光、旅游、商业文化为一体,是一处综合性商业旅游中心,对发展绵阳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昨(3)日,备受广大市民关注的越王楼续建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预计2009年年底竣工。
  越王楼系唐太宗李世民第八子越王李贞任绵州刺史时(公元656年-661年)所建,耗银50万两,历经三载建成,楼高10丈。后毁于明末清初战火。2001年10月24日,越王楼开始重建,后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越王楼重建工程于2005年3月28日停工。越王楼重建工程停工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越王楼的续建工作,市民也非常关注。
  今年4月12日,市委第48次常委会决定,由市投资控股集团(简称绵投控股)负责续建和经营。绵投控股接手后,迅速组建项目部,处理前期遗留问题,并同时启动项目方案修订、施工招标等工作。在参照西安大雁塔武汉黄鹤楼宁波天一广场等名塔名楼名广场经营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和优化。
  重新规划设计的越王楼仿古建筑群与周边众多名胜美景融为一体,主楼为全框架钢筋混凝土现浇,可防7级地震。工程占地面积82.2亩(含城市道路),总用地面积335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0175平方米,绿化用地面积14408平方米,停车场面积3000平方米。续建工程计划投资9000万元。
                        十八、江西上饶聚远楼
       
                              江西德兴聚远楼
                     江西上饶市德兴聚远楼
        聚远楼始建于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登临游览聚远楼吟唱着: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而扬名天下,与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5年)、滕王阁(始建于公元653年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后毁于战乱。2003年12月,德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聚远楼。重建后的聚远楼分主楼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主楼为三重檐仿古建筑,占地637.87平方米,高39米,外观三重檐,内设6层。
  赋诗一首: 江南聚远楼名留,重新扬名天下楼。铜都襟连闽浙地,惟德乃兴带五洲。河川锦绣繁华市,青山碧水荡沙鸥。览尽风光胜万慨,不知此身高楼游。(玉峡乌溪山人诗)
  聚远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德兴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它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由德兴人余仕隆集资兴建,坐落在城北学官后的枕山之巅,当时德兴县令单锡与苏东坡是同科进士,才华横溢。余仕隆尊单锡才华,请为楼定名,单锡登楼远眺,全城尽收眼底,故取楼名为聚远楼。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送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诗句。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特赐聚远楼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些名士:黄庭坚马廷鸾赵孟頫等都来德兴登楼赋诗,由此,聚远楼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江南名楼。200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弘扬德兴历史文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了聚远楼。现在的聚远楼位于凤凰湖西面海拔高160多米的古龙山顶,一条宽6米的水泥盘山公路直抵中心,它根据宋朝建筑风格设计,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气势恢宏,高39米,外观三叠层,内设三层,总占地面积639.87平方米,四周悬挂着八块镀金匾额,门前朱红的柱子上挂着赵孟頫题的“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的楹联,最顶层是宋高宗题“聚远楼”三个苍劲镀金大字,聚远楼内装饰四幅大型德兴风情木雕。站在楼顶可览全城,是德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十九、安徽宣城谢眺楼
                       安徽宣城市谢眺楼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系南齐著名诗人谢脁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月兆于南齐明帝建武年间(公元494年-496年)出任宣城太守,于城关陵阳山顶建造一室取名曰“高斋”,在任期间理事、生活于此。曾作《高斋视事》诗,又作《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篇。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此后在楼的周围建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等亭阁。历代文人名士慕名而来,登楼观赏者络绎不绝,赋诗题咏者难以计数。

  唐代白居易曾随长兄白幼文寓居宣城并作有《窗中列远岫》一诗,抒发登此楼的观感。该诗被当时的宣歙观察使所知,大为赞赏,并举荐其赴京应试,得中为第四名进士,从而步入仕途。直至他晚年还作有《寄题郡斋》诗曰:“……无复新诗题壁上,虚教远岫列窗间。再喜宣城章句动,飞觞遥贺敬亭山。”

  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并复名“高斋楼”,也作题记。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知府鲁一员,重修一新。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脁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现已复建如初,重现昔日风采。

  谢脁楼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
               二十、江苏镇江芙蓉楼

                         江苏镇江市芙蓉楼
        芙蓉楼坐落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
        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近年来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中三座石塔组成,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二十一(1)、山东济宁太白楼
                        山东济宁太白楼
        太白楼坐落在济宁市城区古运河北岸。太白楼原是唐代贺兰氏经营的酒楼。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大诗人李白与夫人许氏及女儿平阳由湖北安陆迁居任城(济宁),“其居在酒楼前”,每天至此饮酒,挥洒文字,写下了许多诗篇。贺兰氏酒楼也因李白经常光顾而名声大振,生意兴隆。自唐咸通二年(861年),吴兴人沈光敬慕李白,登贺兰氏酒楼观光,为该楼篆书“太白酒楼”匾额,并作《李翰林酒楼记》,从此贺兰氏酒楼便改为“太白酒楼”而闻名于世。
           二十一(2)、安徽马鞍山太白楼
中华名楼大观 

       马鞍山太白楼位于安徽马鞍山市采石矶西南一公里处,面临长江,背依翠螺山,是一座金碧辉煌,宏伟壮丽的古建筑。与湖南的岳阳楼,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长江三楼一阁”,素有“风月江天贮一楼”之称。太白楼原名谪仙楼。
        旧志载,始建于唐元和年间,因记载过简,不得其详。目前能够确认兴建较早的时间为明正统五年。是年,工部右侍郎周枕命广济寺僧修惠于寺前建清风亭的同时,在寺前建谪仙楼,将太白像祭祀于楼上。清康熙元年,太平知府胡季瀛重建,易名为“太白楼”,又将神霄宫旁的李白祠移建于此,形成楼阁和璧的格局。咸丰年间,毁于战火。现存太白楼系光绪三年兵部右侍郎彭玉麟捐资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周折修葺,面貌一新。1956年, 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太白楼高十八米,长三十四米,宽十七米,主楼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前后分两院,前为太白楼,后为太白祠。主楼底层为青石垒砌,二、三层系木质结构,飞檐镶以金色剪边,歇山屋面铺设黄色琉璃瓦,简瓦滴水饰物有鳌鱼走兽,造型古朴典雅,挺拔壮观,给人以肃穆庄重之感。太白楼大门门额上蓝底金书“唐李公青莲祠”,门两侧蹲一对石狮,雕刻精细,形态活泼。进门两壁回廊嵌有清代重建纪事及李白生平碑刻。三楼檐下高悬“太白楼”匾额,字体遒劲,为郭沫若手笔。缘楼内木梯而上三楼推窗远眺,但见长江如练,白帆点点。太白楼后为太白祠。祠顺应地势,随坡而建,借回廊与前楼二层相连。
             二十二、浙江嘉兴烟雨楼
中华名楼大观

                      浙江嘉兴烟雨楼
       
烟雨楼:烟雨楼在浙江嘉兴南湖的湖心岛上,岛登岸处的入口是“清晖堂”,建于公元1826—1874年,为皇帝南巡而建。右侧壁间有“烟雨楼”三字石碑,配南北两厢,各为“菱香水榭”和“孤云移”,出南门西折就是“烟雨楼”。“烟雨楼”三字横额为董必武同志手书,笔力苍劲,登楼可以看到东南岸停着一只中型游船,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一大”的纪念船。“烟雨楼”始建于公元940年前后,位置在湖滨,取杜牧诗“烟雨”二字命名,以后屡毁屡建,至宋时已成一方之胜。明末又毁于火,到公元1584年,嘉兴知府赵瀛,征夫修城河,运土填南湖成湖心岛,第二年在岛上仿旧重建烟雨楼,从此“烟雨楼”就在湖中了。

                 二十三(1)、广东广州镇海楼

中华名楼大观

                      广州镇海楼

        镇海楼:镇海楼是广州标志性建筑之一,位于广州越秀山上,属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楼高25米,呈长方形,阔31米,深16米。下面两层围墙用红砂岩条石砌造,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 有复檐5层, 绿琉璃瓦覆盖,饰有石湾彩釉鳌鱼花脊,朱墙绿瓦,巍峨壮观,被誉为“岭南第一胜览”。镇海楼气宇非凡,古今曾以“镇海层楼”、“越秀远眺”和“越秀层楼”先后列为“羊城八景”之一。

              二十三(2)、福建福州镇海楼

        福州屏山公园位于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北麓,由福飞路往东拐至思儿亭之间,其形如屏,故称屏山,又因越王故都建在山麓,故又名越王山。明朝曾于山上盖有楼,是当时福州最高的建筑物,又称镇海楼。登楼眺望,可极目闽江口。不幸此楼毁于“文化大革命”中。历史上,屏山镇海楼被称为东南第一名楼,曾与黄鹤楼岳阳楼、烟雨楼等并称为中国九大名楼,并与广州越秀山镇海楼、杭州吴山镇海楼同称为中国东南沿海三大镇海楼。屏山镇海楼于2006年12月在原址重建,重建的镇海楼占地4200平方米,楼高23.9米,宽43.5米,基本保持了原楼样式。游客进入屏山公园沿登山道经“和中道”牌坊约15分钟,就可到达镇海楼。东南第一名楼镇海楼。

                二十三(3)、浙江杭州镇海楼

    杭州鼓楼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是清河坊历史街区东南面的起始点。鼓楼古代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约1400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

  隋开皇九年,隋文帝杨坚平陈,罢郡置州,始有杭州之名,而此地也被命名为新城成,五代吴越时唐末藩镇割据,战乱频繁出于军事和政治经济上的需要,钱缪多次拓展和营建杭州城,并在隋城基础上筑杭州罗城,周七十里共建十座城门,就将新城戌改建为朝天门,元大德三年间 (1299年),经重新修建,改朝天门为拱北楼,大书法家赵孟颔还为此提《上拱北楼诗人明代后期由参政徐本改名为镇海楼。

  正德年间,因日本没落武士和浪人侵略浙江沿海,威胁杭城,故于镇海楼置大钟一座,大小鼓九只,作为报警报时之用,嘉靖三十五年(1563年), 浙闽总督胡宗宪为防御倭寇侵拢重建镇海楼,并请当时的大文学家徐文长撰写《镇海楼记》,勒古立碑于鼓楼。鼓楼直至于“文革”时期被拆除。2001年,杭州市为创建“文化名城”,决定重建鼓楼,并列为杭州市2001年重点工程之一。 重建后的鼓楼单体占地 86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6平方米,高19.47米,其中,城基内展览厅260平方米,仿照明代鼓楼建筑形式,采用五开间,二重檐歇山顶风格,木斗拱装饰。屋面仿古结构,黑色亚光琉璃瓦,古门窗。城墙为复制原城墙,墙体为清水墙。

  为保护原有城墙遗址,鼓楼城基部分采用“抬”的办法,并充分利用架空的鼓楼城墙墙基,展示鼓楼城墙遗址。重建的古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现在的鼓楼底层为展示厅,主要用于战士从鼓楼遗址中发现的文物 古砖 介绍其历史沿革的有关资料 ,巨幅东阳木雕作品《清明上河图》《鼓楼形胜图》安装在展示厅上方。二楼为朱挺,安置一钟九鼓,重现当年钟鼓齐鸣的情景。群鼓中的大鼓直径达两米,世纪平安钟被饭防御观景台上,可供游客击鼓鸣钟以助游兴,引发思古之幽情。

                   二十四、浙江杭州城隍阁

中华名楼大观中华名楼大观
                               浙江杭州城隍阁

       杭州城隍阁位于吴山天风景区,连地下共七层的仿古楼阁式建筑高41.6米,炫煌富丽,融合元、明殿宇建筑风格,大处着眼,细处勾勒,兼揽杭州江、山、湖、城之胜。
  城隍阁主顶顶端为葫芦状宝瓶造型;四个副顶顶端设凤凰造型,整座楼阁仿佛一群展翅翱翔的凤凰,又如仙山琼阁倚天耸立,令人神往。
  城隍阁二层东楹柱悬明代徐渭名联“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底层大厅南、西、北三面,倚壁设灯光橱窗展示大型硬木彩塑《南宋杭城风情图》,对面嵌壁青石线刻画描绘杭州历代名贤画像和10个民间神话故事;三到顶层都有休闲服务设施。上吴山,登城隍阁,举目四望,穹宇莽苍,大地坦荡,湖山秀靓,城市兴旺,好一处名不虚传的人间天堂!

              二十五、贵州贵阳文昌阁


        文昌阁,位于贵阳城区东隅,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占地1200平方米,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始建于明,但后来又经过了多次维修。阁高三层,九角形,底层平面呈方形,总高为20米,两边设配殿,前有斋房与配殿相连。在建筑上,顶层金柱用楼过梁承托,檐柱下穿二层,作二层金柱;二层檐柱穿至底层,又作底层金柱,如此逐层下放,构成上小下大稳定形式,各层均有较大空间。此种结构国内鲜见。外观壮丽,气势雄伟,为一郡登临之胜。

       二十六、北京紫禁城角楼

        紫禁城角楼位于永定门外西南3公里处。紫禁城角楼是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欧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庞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由于角楼的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
                二十七、甘肃张掖镇远楼
甘肃张掖镇远楼
        镇远楼俗称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甘肃省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楼于明正德二年(1507年)建在一座砖包的高台上,台基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结构精巧,造型雄伟壮观。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与四条大街衔接。楼上四面悬有匾额:东为“金城春雨”,西为“玉关晓月”,南为“祁连晴雪”,北为“居延古牧”。现鼓楼东南角悬唐钟一口,是以铜为主的合金铸成,工艺精湛,浑厚雄伟。钟高1.3米,口径1.15米,重600公斤。钟身饰有飞天及朱雀、玄武、白虎、青龙图案。此钟古代多用来报时或火灾报警。

                二十八、陕西榆林万佛楼

  万佛楼,因其楼上原有万尊铜佛像而得名。位于榆林城内南大街中心,北邻星明楼、南眺凌霄塔,三点一线,遥相对峙。始建于清康熙27年(公元1688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

  楼为重檐歇山式三层砖木结构建筑。楼基平面呈长方形,外包青砖,内夯黄土,南北29.6米,东西18.2米,总高18米,为砖拱十字券洞楼台,南北洞门宽14.2米,高4.25米,东西洞门宽2.4米,高3.1米,楼基上建二层阁楼。一层正阁为通殿,南北各有4根立柱直通二层额枋,14根廊柱环宇,为一层层檐及二层走廊承重柱。阁楼大殿分南北院,北院为观音殿,廊柱卷棚式厅,东西厢房各3间;南院为孔雀明王殿,东西也设厢房3间,楼东为砖拱过桥通禅院,二层大殿呈长方形,通殿东西12.6米,南北4.8米,周设环廊,歇山顶,楼角飞檐,脊兽奇特,气魄雄伟。

  历代曾对万佛楼进行过数次维修,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庙会期间,夜间失火,楼被焚毁,寺僧外出化缘集资,经年修复。1983年再次维修,1992年进行彩绘,1994年又对禅院进行全面维修,现楼基本完好,1996年此楼对外开放。

  1982年榆林县人民政府公布万佛楼为榆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划定了保护范围并树立了保护标志。

  万佛楼是榆林市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建筑之一,它对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宗教信仰等有着重要的价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