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末代皇帝的染缸(原来皇帝不识数)

 昵称974766 2012-05-24
末代皇帝的染缸
2012-05-23 09:25:40
侯德云
 

最近在读末代皇帝溥仪的大作《我的前半生》。我这里要说的,是溥仪所受的教育。那可是一个皇帝所受的教育啊。尽管溥仪已经退位,但教育不能退位。要知道,在满清遗老遗少的心目中,溥仪一直肩负着“还我河山”的历史重任。

溥仪六岁那年开始读书。他很辛苦,每天早晨都在四点起床,上午三个小时课,下午两个小时课,等于是“全日制”。老师有好几位,教中文的,教满文的,教英文的都有。师资力量很强,标准的“精英”教育。

课程也是精心安排的,从《孝经》到《尔雅》,之间夹杂着辅助教材《大学衍义》《朱子家训》《全唐诗》等多种。不说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一网打尽吧,也差不多,大鱼都在里边了,小鱼小虾的,无关紧要。我很羡慕,心里说,我要是有这样的文化底子,现在不知会出息成什么样子。

但是且慢。吊诡的是,溥仪长大成人以后几乎成了生活中的白痴,尤其没有数字和地理概念。用老百姓的话说,连数数都不会。在战犯管理所,有人问他,当初宫里有多少太监呀,他旁顾左右,东一句西一句,就是不说数字。他连二十跟四十哪个大哪个小都不知道,你让他怎么说呀?管理所的领导知道这个情况,赶紧找人教他算术。那一年,溥仪五十岁。

这件事看起来很好笑,但绝不是一个笑话。用溥仪自己的话说:“我从宣统三年(1911年)学到民国十一年(1922年),没学过加减乘除,更不知道声光化电。”我的心情很沉重。史学家黄仁宇先生说,传统中国的弊端,就是不能用数字来管理国家。你想想吧,一个皇帝,活到五十岁了,连数数都不会,他怎么可能用数字来管理国家?

更要命的是这样一句话,溥仪说:“一切有技术的人在那时是被贵族看作卑贱的等级的。”贵族这样看,皇帝自然也会这样看。我一下子明白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源可能就在这里。同时也明白,晚清的海关为什么要让外国人来管理。当然我也明白……可我明白了有什么用啊。

还有一些让人心凉的事,是溥仪的老师们不停地用各种方式向他灌输这样的观念:皇帝是不会犯错的,想怎么就怎么。一个小孩子,哪经得起这种挑逗啊。也多亏是个小孩子,想不出酒池肉林、羊车巡宠这类成年人的把戏,顶多跟太监宫女之类搞搞恶作剧和体罚什么的。但在这种思维怂恿之下,到了成年,他会怎样呢?历史真就会开玩笑,当真给了溥仪做皇帝的机会,伪满洲国的皇帝嘛,他在书中也谈到了,这皇帝让他当的,是昏君与暴君兼而有之。

很多年后沦为囚犯的溥仪终于知道,他小时候,身边惟一有点“人性”的人,是他的乳母。那是一位出生在贫苦农家的妇女。她告诉溥仪,别人跟他一样,都是人,都有牙,都不能嚼铁砂,都会饿肚子,被打的时候都会疼……可惜,溥仪九岁那年乳母就被辞退了。溥仪说,从那时开始,他的“人性”就逐渐丧失了。

我不得不承认,一个人所受的教育和他周边的环境确实是一口染缸。人的色彩,是由染缸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人,这话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对的。由此推想,当年孟母者择邻而居,你能说没有道理么?由此再推想,如果一国之中所有的教育、所有的环境都几乎相同,即便孟母在世,又能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读者》2012第11期)

 

阅读心语:

一个王朝的终结或堙灭,总能寻到些必然的因素。如果所谓的“精英教育”也只是被陈旧的教育理念所左右,那教育发展的滞后,必然带来社会群体的日渐衰败。(韩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