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国家庭教育ABC

 昵称936669 2012-05-24
德国家庭教育ABC
 
 
 
 
A
“妈妈,我想要一块巧克力!”
这一天,在德国的一家超市里我听到了这句在国内经常听到的撒娇声。
“这里是公共场合,不要大声说话,会影响到别人的。这星期我们计划要买的东西已经全在这里了,”说着,这位德国妈妈指了指她的购物框,“如果你有能力为自己买一块巧克力的话,你可以去买,如果没有那你就只能放弃了。”我静静地听着,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在跟一个小孩说话。只见那个孩子眨了眨双眼,无奈但却顺从地跟随着妈妈去了收银台。试想,这一幕若是发生在中国,大多情况下是会以家长在孩子的哭闹声中妥协为结局的。而这对母女之间却没有任何的责骂与哭闹,德国家长都习惯于将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德国的孩子们也不像我们的孩子那样将哭闹作为自己达到目的“武器”。在德国,无论是公共场合还是我去过的私人家庭,都很少听到家长的责骂或是孩子的哭喊,你能听到的,只是他们平等的、互相尊重的交谈。
B
在中国,小孩儿爬高落低是大人们最为担心的事,生怕万一不小心摔着了孩子。而在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里我却碰见了一位“胆大”的父亲。
慕尼黑的奥林匹克公园依山而建,有很多陡坡和山路。在公园的足球场外就有这样一段很陡的坡路,而只有爬上这段坡才能看到足球场内部。经过这里时,我看到了一个小男孩站在坡下,踮起脚尖、探着身子、想看看里面,而面对眼前的这个陡坡,孩子的眼里却又有一丝胆怯。这时,孩子的父亲走上来拉住他的手说:“来,抓住我的手往上爬,没事的,我的男子汉,大胆点!”孩子略带迟疑地慢慢向上爬,快到顶上的时候,因为看到了壮观的足球场地,孩子高兴地回头向妈妈挥手。而正在这时,这位父亲却放开了孩子的手先跑了下去,他喊道:“我勇敢的宝贝,自己跑下来,你一定行的。”孩子先是一惊,但听到了爸爸的鼓励后,他定了定神儿,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这时夫妻俩一起抱起儿子,像是孩子做出了什么壮举似的,亲吻着他,称赞着他。父亲放下儿子后,捧着他的脸说:“这一次不要依靠别人的帮助,自己爬上去,怎么样?”
那一天,碰巧看到了这一幕,然而,我却久久不能忘却。对于这个孩子而言,这可能是最初的,也是最原始的关于胆量和独立能力的训练。与中国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不同,这位德国父亲选择了引导着孩子离开家长的庇护,去勇敢地、独立地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
C
外国的小女孩也像中国小女孩一样喜欢玩布娃娃。布娃娃对于中国父母而言,无非是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用来安抚的工具,而在德国,我却看到了布娃娃竟然有另外一种“玩法”。
我的德国邻居有一对很可爱的双胞胎女儿,他们总是喜欢到我们家来串门子,每次来还都是一人推着一个小婴儿车,车里睡着一个芭比娃娃。我心想,两个才刚满三岁的小毛孩儿,自己不坐婴儿车就已经不错了,谁想竟然还一人“领”一个假娃娃,真不知我的这个邻居是怎么想的。有一次说起了这事儿,孩子的妈妈笑着对我说:“芭比可不是光用来给她们玩儿的,而是让她们从小就养成关心和照顾他人的习惯。在照顾芭比的同时,她们也会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按时起床睡觉,按时吃饭,照顾芭比的这件事会使她们更有责任心,也更加自律。”看着两个话都还说得不是很清楚的小不点儿一边给小娃娃盖被子,一边给她们唱着刚从幼儿园里学来的童谣,我和她们的妈妈相视而笑。
同样是一个玩具,德国的家长在玩中注入了他们独特的家庭教育因素。让孩子用成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被照顾的对象成为去照顾他人的人,这样的角色转变,不但使得他们对家长的要求有了更多的认同感,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
中国的孩子总是长不大,或者更客观地来说,是中国的家长不想让他们长大。生活在家长温暖的羽翼下,渐渐习惯了这种安全感和这份舒适的孩子,渐渐丧失了自由飞翔的能力。而在德国,大多家长都选择用理性的、成人式的谈话方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早早地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并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做事情,处理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