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网5月24日讯 据台湾媒体报道,常听到“新好男人”一词,台“教育部”也给“新好女人”下了定义。台湾性别平等教育协会日前发现,“教育部”汉语辞典收录了“新好女人”辞条,定义却是“以家庭为生活重心、爱慕先生、照顾子女,尽力维持婚姻生活的美满和谐”,质疑“新”在哪里?
性平协会秘书长赖友梅说,“教育部”的“新好女人”以婚姻、家庭为重,角色价值全仰赖丈夫、子女来定义,根本无异于旧时代女性,以父权观念定义女性,“教育部”再度做了最坏的性平教育!”
性平协会将“新好女人”辞条贴上脸书后,引起网友疯狂转贴,不少网友质疑“难道没有子女的就不算好女人?”还有人自嘲“剩女肯定不是新好女人了”。也有网友讽:“感谢‘教育部’,教我怎么当好女人。”
“教育部”昨天下午更紧急更正“新好女人”辞条,在原本定义前多加一句“上世纪90年代末期对女性的称呼”。
“教育部”汉语会执行秘书陈雪玉表示,女性杂志《柯梦波丹》中文版在1995年时做了有关新好男人、新好女人的专题,《光华杂志》也在1999年刊登过同样主题报道,因此,“教育部”在2000年进行汉语辞典的新词释义汇编时,就从报章杂志中收录了新好男人及新好女人的新词,并参考杂志内容释义。
陈雪玉解释,“新好女人”释义反映的是十几年前的时空环境,且作为“新好男人”辞条的对照,并不是性平教材;既然大众有意见,将开编辑委员会讨论修正。
“教育部”辞典对“新好男人”的释义为:“上世纪90年代末期对男人要求的新形象。综合概念为具幽默感,能让人舒适、可信赖,生活态度真诚、认真,坚持道德与理性,有为有守,尊重生命,体贴女性等。”
有网友质疑,新好男人定义为何就不提“爱慕妻子、照顾子女”呢?
女人价值 难道剩服务家庭
“这根本排除女性的多种可能,也看不见女性的主体性!”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系副教授萧昭君回忆,一位研究所男学生忿忿出示“教育部”汉语辞典对“新好女人”的定义时,全班师生都觉得“荒谬又白目”。
萧昭君说,她的学生多是准老师,一回一位男学生想了解“新好男人”定义,特别上“教育部”汉语辞典查阅,没想到顺带看到官方对“新好女人”定义竟如此刻板,立刻带班级讨论;结果不分男女学生,都惊呼“这是指‘阿嬷'那代吧?”,哪来的“新”?无法相信官方定义这么落伍。
萧昭君说,“教育部”汉语辞典使用者众,各级学生、老师都常使用,如果大家都如此定义“新好女人”,误导效果极大;若有人依样要求女人,更是大开女权倒车。
因为在这样的解释中,不婚、不生、同志女性,都一开始就被“好女人”的定义排除在外;女人价值也仅剩服务家庭面向,不知主体性何在。
至于女性若因不同原因,想追求家庭外的其他价值,更会被排除在“正统”外。
妇女新知基金会董事长陈昭如表示,这样定义的“新好女人”,完全复制传统刻板的两性印象,认定女性必须依附家庭才有价值,女性形象被动且单面向。
陈昭如质疑,“教育部”身为“性别平等教育法”主管机关,竟容许如此词条存在,“很难想象有这种观念的官方,要如何实践他们主推的‘性别平等教育法’?”就算宣称是上世纪90年代定义,也该与时俱进改进,不能任陈腐观念摆烂。
台媒观察:新好女人 不在辞典在心中
“教育部”的汉语辞典编纂委员可能从没弄清何谓“新好女人”。作为“新好男人”的对照,所谓的“新”,意在翻转传统男主外、女主内,男性阳刚,女性小鸟依人的形象。
因此,男性如果温柔顾家、带孩子、做家事,才是现今大众文化中所称的“新好男人”。相较之下,大众文化对“新好女人”的认知较复杂、纷歧,其中较具共识的形容词为独立自主、自信等,而非“教育部”辞典所认定的“以家庭生活为重心”来定义女性角色与价值。
如果“教育部”硬要强调“新好女人”的“新”,恐怕也只是与古代好女人定义的三从四德、在家从夫、夫死从子区隔吧?即使在十几年前,这样的释义也绝不称不上“新”。
其实,“教育部”犯不着对所有社会上还没共识的语辞用法下定义,“教育部”编的不过是套辞典,而不是个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万事通”网站。“教育部”能解释“爱”是“亲慕的情绪或亲密的感情”,却不能指明何处能找到“爱”。
为了解决许多学生看到媒体创造出许多新词、新用法的疑问,“教育部”该做的是,将已经俗用、有共识的部分纳入,对遣词用字树立通用标准;对许多辞汇的诠释,“教育部”也该与时俱进,并对各式定义中的可能出现的“性别盲”有所警觉。拿出旧时父权教条来定义“新好女人”,还是免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