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万村寻访古墓
房山区坨里镇上万村包括两个相邻的自然村,南上万和北上万。上万村有多处古代坟地遗址。安徽巡抚孙国玺坟院和乾隆五年六月立的驮龙碑仍在“坎上”柿子园中,《房山县志》有记载的“北上万村西的克王陵”已毁损严重。

克王陵院门

克亲王陵园变成了果园,宝顶近于消失。
五绝 克亲王陵
守墓传郑家,休将武艺夸。
贼偷石供器,唯剩满园花。
清朝封爵有两类:,一是“军功封”,因军功受封;一是“恩封”因皇帝的直系子孙受封。军功封者均世袭,永不降级;恩封者一般每一代降封一级承爵,如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镇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以后则世袭罔替不再递降。铁帽子王其中有八家以军功封爵:礼亲王、郑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另有恩封世袭罔替王爵四家怡亲王、恭亲王、醇亲王、庆亲王。
清代已有详细的园寝制度,所以相同爵位的王爷坟的建造规格大体相同,但也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差异反映出了王爷家族的兴衰。
亲王衔克勤郡王晋祺,生于道光年间,咸丰年间袭郡王,同治年间进入六部,光绪七年后晋祺历任镶白旗、正蓝旗、镶红旗、正白旗都统、御前大臣、镶黄旗领侍卫内大臣、崇文门正监督等要职,很受重用。晋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 二月初五日薨逝,终年55岁,谥曰诚。克勤郡王府在上万村买地六十亩建陵墓。克王陵坐西朝东,未建碑楼,原有南北朝房各三间,大宫门一座。墙圈由城砖砌就,院内大宝顶一座,建在月台之上。克王陵命运多舛,最初看墓人私砍园中树木烧炭,被辞退。继任护卫章京闫十为了保护克王陵,养了七、八条狼狗,置办了大刀和洋枪,但也抵挡不住盗坟掘墓活动。日伪时期闫十被日军枪杀。闫家后人搬到长辛店避祸,克王陵就无人保护了。

现在住在里面的人家郑姓,自称是四品官之后,祖辈有武艺。但供桌上的石供器前年被偷走了。

附近村民大都养狗护院。这是一只“高加索”犬,据说可以和藏獒打一平手。

安徽巡府孙国玺墓的波浪形围墙还存80多米,周围是柿子树和玉米地。
五律孙国玺墓
螭首残双耳,龟趺保整身。
围墙犹起浪,宝顶却无形。
干练识雍正,巡抚出汉人。
几番惊盗洞,不忍问村民。
安徽巡府孙国玺墓位于上万村一片玉米地里,目前只剩下一座墓碑和围墙。围墙用三合土夯的,呈波浪型。孙国玺祖籍奉天,字震九,汉军正白旗人,康熙六十年(1721年)进士,官历福建按察使、山东布政使、大理寺卿、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兵部左侍郎,安徽巡抚。曾主持放粮救洪灾,受到朝野好评。乾隆朝有官员写的一首诗,被乾隆认为是“反诗”,按律应定罪凌迟。孙国玺等六人联名上书为其说情,最后免于一死,可见孙国玺还是敢于直言的重臣。

孙国玺于乾隆四年(1739年)十一月卒,朝廷给的评价也很高。孙国玺谕祭碑文如下:
“维乾隆五年(1740年)岁次庚申六月庚午越十三日壬午皇帝遣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兼礼部书馆纂修加一级永常,谕祭病故安徽巡抚、记录二次降一级留任孙国玺之灵。
曰:鞠躬尽瘁,臣子之芳踪,赐恤报勤,国家之盛典;尔孙国玺性行纯良,才能称职,方冀遐龄,忽而长逝,朕用悼焉,特颁祭葬,以慰幽魂。呜呼!宠锡重垆,忝沐匪躬之报,名垂信史,聿昭不朽之荣。尔如有知,尚克歆享。”碑文虽是老套子,但皇帝对印象不好的臣子是不会给的。

这个大宝顶在一家农民的院子里,保存完好。他们都说不知道是谁的墓,这可能吗?大概是要保守秘密、怕有人来盗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