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千字文 (转自搜狐-少白山人日志)

 方塘活水 2012-05-25

千字文  安大汤华泉

      今天中午尧尧终于背完了《千字文》。他从上月初开始背,每天中午背1248个字,除了双休日外,基本没有中断,挺能坚持的。我给他的本子是带注音的,背的过程他认了不少生字,辨别了一些多音、异读字。他也常常提出一些关于历史人物、天文地理的疑问,背的时间不长,他发现了字重复,问我:外公,听说《千字文》一千个字都不重复,怎么有重复呢?我给他解释:有些字在古代是两个字,后人在使用时合并成了一个字,特别是现在汉字经过简化、规范化,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你讲的这个亲戚忧慼原来是不一样的,现在成了一个字了,写《千字文》时是不一样的。尧尧这样用心背诵,表现不错。

       背《千字文》对尧尧这样的小学生很有意义,一是能认不少的字,二是能学到许多知识。《千字文》在蒙学读物中知识性是最丰富的,《百家姓》基本是识字,《三字经》偏重于儒学教育,《千字文》则是一部小型的百科知识荟萃,天文、地理、历史、文化、平治天下、日常生活,许多知识都囊括了。相对于其它的蒙学教科书,它不是独尊儒术,视功名富贵、平治天下为人生最高追求,后面它还用不少篇幅写隐退、务农、营生、工技,如布射僚丸 ,嵇琴阮啸。 恬笔伦纸 ,钧巧任钓。释纷利俗, 竝皆佳妙。写了不少工艺,蒙恬造笔,蔡伦造纸,认为都是值得表彰的。这些思想观念不完全等同于儒家。

      《千字文》的编排次序不是按照思想体系而是按照知识分类,大体是以天、地、人、事、物为序,这是古代许多类书的编法,这样的编排思路清晰,便于读者诵读、记忆。

      《千字文》是否不重字,明清时就有异议,说字重复,说的是女慕贞洁纨扇圆絜。查看了一下《千字文》的古代碑帖,这两个字的写法是不一样的。还有似乎重复,其实都是现代的归并,还有那是把简化字和原繁体混淆了。因为《千字文》一字不重,所以古代在唐宋后就把它当成序数字看待,大藏经、道藏的卷帙和公私文书档案很多都使用千字文编号,所谓天字第一号的用语就是这样来的。在古代读书人和文书簿记差不多都能熟背《千字文》。 

再谈《千字文》

关于《千字文》的作者。

      《千字文》的作者一般人都认为是南朝梁代的周兴嗣,但古今都有异说,说同时的萧子范也编有一本。查唐代前最权威的图书目录《隋书·经籍志》,《千字文》著录了六种,撰本只著录了周兴嗣的一种,其他则是注本和各体写本,其中注者有梁王子萧子云,这就明确告诉人们,周兴嗣是《千字文》的唯一作者。说萧子范是作者是怎么来的呢,这个误说出自新旧《唐书》,二书的《经籍志》、《艺文志》,除著录周兴嗣撰本外,还著录了萧子范撰本,《隋书·经籍志》根本没有提到萧子范,两《唐书》可能是把萧子云误成萧子范,把注本误成撰本。萧子范和萧子云是弟兄,这样的错误很会发生。

       唐代后又有人认为《千字文》原作者是魏钟繇,王羲之临摹后再由周兴嗣重编。这个说法最早见于唐代李逻《千字文》注本序(李注本现存日本,唐末日本的《本朝见在书目录》著录),以后又出现了一种《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法帖,一般人都认为不可信,理由是唐代之前史志中都没有记载,而《千字文》中还有杜稿钟隶一句,钟隶即钟繇隶书,钟繇自己不可能这样表彰自己。

周兴嗣怎样编《千字文》。

      周兴嗣是怎么编《千字文》的呢?唐人李倬《尚书故实》说:梁武教诸王书。令殷铁石于大王(指王羲之)书中搨一千字不重者,每字片纸,杂碎无序。武帝召[]兴嗣谓曰: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兴嗣一夕编缀进上,鬓发皆白。原来他是依据王羲之书字编的。说是把王羲之碑帖搨出一千个不重样的字让他编,这个说法应是可信的,与《梁书·周兴嗣传》记载一致。该传中著录的《千字文》叫《次韵王羲之书千字》,次韵就是把杂碎无序的字编成意思明朗、连贯的韵文,现在我们看到的《千字文》就是这样。这样做难度是相当高的,周兴嗣不是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思进行创作,而是根据已有的字进行组词造句、押韵连贯,这样做,难度比自起炉灶当然要高,试想一千个字可能会组合多少次,他是在玩语言的魔方。但他这个魔方玩得很好,编出的《千字文》,正好一千字,全部字都用上了,没有重复,而且意思连贯,结构严谨。不仅如此,还很有文采,用典很多,绝大多数句子是对偶句,而且一联之中平仄多是相间、相对的,符合新体诗律的要求。这样高难度的《千字文》一夜编成,真是一个奇迹。我可以推测一下,他应是根据现成的字,造出一些关键句,设定一些韵部,先有了大框架,然后进行扩展、延伸、填充、细化,直到把所有字用完,把文章写成。

      说他是依据已有的字写《千字文》我还找到一个有力的证据,《千字文》不像一些识字蒙书把许多日常用字搜罗殆尽,而此书中不少日常使用频率很高的字,如数字,方位字,季节都没有使用,之所以没用,正确的解释是:是因为提供的千字中没有这些字。

不可忽视的《千字文》的一种功用

      《千字文》的功用上篇博客也谈到了一些,从文学、词章之学角度看,他对士子的作文训练、诗歌写作训练应当说发挥了很大影响,上面讲的用典、对偶、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素,《千字文》在诗歌格律化进程中肯定起了推动作用,它在后来受到热烈欢迎应与此有关。《千字文》中有些意象如梧桐早凋在唐诗中出现的频率就很高。

关于《千字文》编排的新发现。

      《千字文》的结构排序上篇博文也讲到了,大的框架是天地人事物,但以人事内容最多,我又发现从盖此身发下讲建功立业,是以《大学》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序安排层次,而从盖此身发到全文结尾又是以《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两大段的区分。这样全文的结构、顺序就看得更清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