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戈公振故居拜谒新闻前辈

 棋中王 2012-05-25

  戈公振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新闻学家、上世纪30年代著名的新闻记者、中国新闻史学拓荒者。为纪念他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卓越贡献,1986年3月经江苏东台县政府批准建立戈公振故居。现已列为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盐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戈公振故居原坐落在东台城兰香巷9号,这是一条幽静的小巷,从这条小巷里,走出了戈公振、戈宝树、戈宝权等一批国际知名学者。1999年,东台旧城四期改造,兰香巷不复存在,戈公振故居原址不动。为了让戈公振故居更好地展示在游客面前,东台市政府专门拨款对戈公振故居再次修缮,并在故居前建起文化广场,在故居右侧建造了东台名人大观的八角景亭,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明末著名诗人吴嘉纪、清代著名水利学家冯道立等18位贤者大家共同构成了名人大观雕塑碑林。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专程前往东台文化广场拜谒戈公振故居。

  未进戈公振故居,门前一文化长壁首先吸引了我。这座宽3.5米,长35米的墙壁南侧雕刻着发绣、少儿二胡、舞龙灯、扭秧歌等东台文化民俗,面对戈公振故居的北侧雕刻着“我是中国人”几个刚劲有力的行书大字,每个字足有1米见方。左下方则是著名爱国民主人士、中国法学家、政治活动家沈钧儒先生的《读韬奋(悼戈公振先生)》一诗的手迹:

  哀哉韬奋作,壮哉戈先生。

  死犹断续说,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我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

  这首豪情洋溢、气势磅礴的诗作,让人深深震撼。我是中国人,具有排山倒海、压倒一切的气概和力量,壮哉复壮哉!

  虽然兰香巷早已融入鼓楼路步行街,但戈公振故居的门牌号码依旧,那蓝底白字的“兰香巷9号”一下子将游人的思绪带回到主人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戈公振先生1890年出生于东台台城的一个书香门第,自幼聪慧敏思,读过家塾和私塾,后来进入东台唯一的高等学堂,毕业考试时名列第一。1912年,戈公振带着著名乡绅夏寅官的推荐信离开家乡,只身去沪,到有正书局图画部当学徒。他的勤奋好学和脱颖而出的编辑才能得到了狄楚青先生的赏识,调他到《时报》馆工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生涯。这是戈公振生命中重要的转折。

  眼前的戈公振故居,具有典型的清代民居建筑风格。青砖小瓦,木梁构建,图案花墙,室内壁板,格扇门窗,屋脊、挑檐均有精致动物花草浮雕,合院式前后3进共12间,占地面积240多平方米。走进故居大门,抬头便见周巍峙题词的“戈公振纪念馆”横匾,由吴志超雕塑的戈公振汉白玉半身像陈列在庭院中。展厅里,“戈公振生平业绩”共分6个部分,从一生勤奋好学、情笃新闻事业,到一代报学巨擘、百世英名流芳,详细介绍了戈氏光辉的一生。同时展出的还有戈公振学习、写作、出国考察以及参加各种国际会议的历史照片120余张,以及戈公振与孙中山、蔡元培、黄炎培、胡适、郑振铎等人的往来书信和他办报时留下的遗物,另外还有戈公振撰写《中国报学史》的手稿和他1933年出席国际新闻专家会议、由国民政府发布的《简派状》、《出国护照》、《记者证》等国家一级文物。这些珍贵的遗物,绝大多数都是戈公振的儿子、核物理学家、美籍华人戈宝树先生于1985年从美国带回国捐赠给纪念馆的。

  徜徉在戈公振故居的展厅里,感受这位早期新闻人的精神和内心世界,敬仰之情顿然而生,我的心灵深处不知不觉又受到一次洗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