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有时也要学会“糊涂”

 p196 2012-05-25

人,有时也要学会“糊涂”

 

细雨轻舞,习风轻扬。柔嫩飘逸的杨柳,扭着那细弱的腰肢,在枝头树梢舞动着青春的动感;轻盈跳动的溪水,吐着那顽皮的气泡,在田间地头唱着欢快的歌谣。如水的时光,悄然无声地从这绿了又黄、黄了又的绿的世界里匆匆溜走。当春风吻落那一地鲜花的时候,季节的热度再次告诉我们,新的轮回又在岁月的那头向这个世界招手了。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也会遭遇很多。这点滴的进程如果一旦被无限制地加以积聚、堆垒,那一路走过的苦辣甜酸、顺逆平坎将在你的生活里留下刻痕无限;那一路历经的风花雪月、情仇恩怨将在你的岁月中涌动着思绪万千。或许,精明的你,正深陷于斤斤计较的漩涡而不能自拔;或许聪明的你,正徘徊于情感的边缘正难于抉择;或许敏锐的你,正迷茫于人生旅途中的种种机缘。而此时的你,也会因此生出了一个个杂乱无章的心结,你的生活也将陷入困惑、痛苦的怪圈。

其实,生活中的你在许多时候还是可以糊涂点的。糊涂不是不明事理、不是不懂是非、更不是不通人情。糊涂是我们的内心不用对任何物事都过于敏感、对任何事件都长于计较、对任何问题都乐于钻牛角尖,糊涂是让自己更大度一点、更包容一点、更超脱一点。那样,你的内心将会卸去许多无谓的苦痛忧伤,你的生活也会远离斤斤计较的烦琐,你可以赢得更多的理解与尊重,你还能收获更多的宁静与轻松。

无论是谁,总是要与人相处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在人与人的世界里,有谁愿意与一个一眼就能洞察自己内心世界的人相处?又有谁愿意与一个喜欢斤斤计较、事事精明的人相交呢?我想,太精明,甚至长于算计之人总会让人望而生畏、望而却步的。记得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在京为官。其老家桐城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这块公共隙地建房。吴家此举势必影响了张家人的正常出行。于是,双方发生纠纷,告至县衙。因两家都是显贵望族,县官左右为难,迟迟不能判决。张家人见有理难争,便寄书京城,将此事告之张英。张英阅罢,在家书上批诗四句:“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得到张英寄回的信,毫不迟疑地让出三尺地基。吴家见状,觉得张家有权有势,却不仗势欺人,深受感动,于是也效仿张家向后退让三尺。便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名谓“六尺巷”。此事迹也在当地成为美谈。或许在“精明”人看来,张英此举又何偿不是“糊涂”之举呢?其实,正是这种糊涂,让邻里间有了更多的礼让、有了更多的包容、有了更多的善意、有了更多的温情。

如果真想活得闲适,活得轻松,还是糊涂点吧!糊涂,我们可以忘却,忘却那曾经有过的苦痛、那曾经有过的忧伤、那曾经有过的颓废、那曾经有过的苍凉;糊涂,我们可以超脱,在超脱中可以卸去一路的重负、可以释放心灵的感伤、可以收获内心的安详;糊涂,我们可以淡然,淡然地面对世间的喜怒哀乐、面对生命中的离合悲欢、面对人生的得失成败、面对生活中的贫富变迁。这样,你的生活就象岁月中的春夏秋冬、雨雪风霜,来的时候或许突然,去的时候却总是那么的自然。

糊涂,不是圆滑于世故的装憨,而是内心宁静真实、表里如一的体现,是对世事的一种大彻大悟。圆滑之人糊涂的根本只是利益,糊涂的外表只不过是其精心设计的伪装而已。当利益的天平偏向自己时,他糊涂;当利益的天平偏向他人时,却是精明透顶的。这种人总喜欢耍点小聪明的,也总喜欢把别人当傻子。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被世人看透、看穿。当然,这种糊涂是无法收获人生的闲适与轻松,更无法领略人生的快意与美好的。

糊涂是人生的一种佳境,懂得糊涂之人是最明智之人,他的心中只装原则、只装大局。而面对一些无碍个人原则的是非得失、无关大局的磕磕碰碰、无伤大雅的琐碎嫌隙,总是能糊涂一点、大度一点、洒脱一点。因此,当你再次打开记忆的阀门,用理性的梳子将往事加以整理的时,你会忽然发现:多少情仇恩怨、多少苦难辛酸、多少离合悲欢,已然在红尘中如烟云般永远消散!

所以,我想说的是:“糊涂”是个能让自己轻装上阵的座驾,学会糊涂,就可以轻松地拥有着每一个日落、月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