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帝王叫倏,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见面,浑沌款待他们特别好。倏和忽共同商量报答浑饨的美好规律,说:“人们都有七窍用以看、听、吃喝、呼吸,唯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给他凿成七窍。”一天凿成一窍,凿到七天浑沌就死了。 【说明】一个叫疾速,一个叫忽略,一个叫混浊,这三个顺应上天而兴旺的人突然改变了主意,要把浑浊变成能看能听能吃喝能呼吸的有辨别能力、有判断能力的人,这是正确的吗?我们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一个方法是疾速,一个方法是忽略,一个方法是浑浊,这三个方法其实就是顺应上天的方法,如果我们用人类特殊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来辨别和判断上天的道路和规律,那么我们就是死路一条。也就是说,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只能是疾速、忽略或浑沌地顺应,只能是知道、掌握和顺应,根据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而安排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而不是去辨别和判断上天的道路和规律的对与错。 本节是总结,庄子通过虚拟的三个人表达出他对待上天的道路和规律的态度,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只能是疾速、忽略或浑沌地顺应,而不应该用我们用于看、听、吃喝、呼吸的能力去辨别和判断。人类的能力有多大?能够去辨别和判断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吗?如果不能,那么我们只有顺应,顺应才能兴旺。 本篇《应帝王》,是讲顺应上天而兴旺,庄子首先举出泰氏的例子,说明他是一个能顺应上天而兴旺的人,然后用狂接舆的话批驳了日中始颁布自己制定的法度准则的错误观点,然后又举出天根和无名人的例子,说明顺应上天,一定要去掉私心杂念。庄子通过阳子居与老聃的对话,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要顺应民心、顺应时势。然后庄子又通过季咸看相的故事说明顺应上天的道路和规律,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着重于规律的实质。如果我们不把握住道路和规律的实质,那么就会做名声的载体,就会做谋策的府库,就会做事情的担保,就会做智巧的主宰。最后,庄子通过虚拟的三个人表达出他对待上天的道路和规律的态度。全篇一气呵成,告诉我们,对上天的道路和规律只能是顺应,而不能是怀着私心杂念去辨别和判断,也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是要抓住实质,才能真正做到兴旺。庄子所说的顺应,并不是听天由命,而是要根据上天的道路和规律而安排我们自己的道路和规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