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泉州传统民间手工艺术系列
詹氏佛雕:传承百年的神像雕塑
创作中的詹方环
□早报记者
朱淇齐 文/图
【历史渊源】
泉州古称“佛国”,既然是佛国,必然是庙多神众。自古以来,泉州可谓是多元文化的宝库。自元宋以来,世界各地的宗教人士纷纷来泉宣扬他们的教义,并在此落地生根,其中不乏佛教徒。而随着佛教文化传播的进一步扩大,民间佛像雕塑艺术也得以繁荣,使得泉州的神像雕塑业兴旺发达。因此,泉州也涌现出许多雕塑佛像铺和妆佛艺人,并形成了各种流派的神像雕塑手工业者,以及妆佛店铺。
●中山路上传承百年的老店
在泉州中山路上有一间不大的店面,门口百年老铺的招牌分外引人注目,店内摆放一尊尊色彩斑斓、神态各异的木雕神像——有威风凛凛的关公、法相庄严的菩萨、慈眉善目的土地爷……整个店铺散发着淡雅的木香。
据该店神像雕塑的第三代传人,现年77岁的詹方环介绍,这间百年老铺是他的祖父詹复生,于清光绪年间开设的。当年,詹氏先祖有一些是工匠,且大多都是从事神像雕塑业的。由于受到家中祖传佛像的启迪,祖父詹复生就立志拜师学习神像雕塑,出师后就开了一间妆佛店开始自产自销。
神像雕塑技艺传到詹方环父亲詹振辉这代,除有家族真传外,还得到了德化名师许光益、泉州雕刻艺人姚松林以及民间妆佛师傅黄友泽的指点,詹振辉终于成为名噪一时的雕塑名家。1953年,詹振辉被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授以“名艺人”称号。1959年调到浙江美术学院任教,其作品《李时珍》还被送到了社会主义国家参加造型艺术展览。同时,还为江、浙、闽各大寺庙雕塑大型佛像。
受到言传身教的詹方环从小便跟随父亲学习神像雕塑,学成后他的雕塑技艺更加成熟。父亲去世后,他就继承了父辈神像雕塑的衣钵,独当一面,把祖铺办得有声有色,其制作的神像雕塑也颇受海内外华侨的青睐,雕像更是畅销闽南及东南亚一带。
●“神雕”技艺精细且复杂
詹氏家族所制作的神像雕塑之所以长盛不衰,并被誉为泉州神像雕塑的正宗,除传世佳作不计其数外,主要是因为詹氏传人雕塑技艺在充分吸收前人的艺术精髓的同时,还不断发展、完善雕塑技艺,形成了一定的雕刻艺术风格。
在中山路店铺内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张没有任何修饰的木桌,桌面上摆放了各类雕刻工具,桌面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刻痕。“这张工作台是我爷爷留下来的,可以说它见证了我们家族技艺传承的历史,也记载了神像雕塑的每道工序。”
做木雕的工序很复杂,不仅要用刻刀一刀刀刻画出雕像的雏形,还要用不同的刻刀刻雕像的不同部位。刻出形状后,还要用磨砂纸刷木头,并用绵纸包住木头。然后再将木头刷平整,晒干木头后,再进行喷漆,上金箔油,上色,画脸等等。詹方环一边做着手中的活一边认真地介绍着,“既然做了这一行,就一定要认真。因为神像的雕刻制作工序精细且复杂,一尊佛像的雕刻完成须经反复地打坯修坯,反复磨光修整,以及安金上色等程序。而在这过程中,对每一道程序又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制作佛雕最为关键也最为困难的步骤是打坯,一尊佛的粗形和细削是最难的,要花费很多时间。因为是纯手工雕刻完成的,所以要雕塑好一个作品一定要全神贯注,要不然一个好的作品可能因为一个环节不细心就废了。”
●老工艺带来新希望
现如今,詹氏第四代传人正师从詹方环,他们除了系统学习传统的神像雕塑技艺,各自独立完成神像雕塑的业务,还在不断研究和探求技法上的创新。“对他们这些年轻人而言,这活儿很辛苦,由于是纯手工活,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学了,能支持他们做下去的动力,是生活所需,也是我对他们的惟一要求:传统的手艺不能丢,一定要把它继续传承下去。”
【制作步骤】

打坯:先按照比例画取中心点,用雕刀刻出佛像的雏形,然后选用不同规格的刻刀进行精刻,将身形、五官以及姿态刻出。

修平:刻好的雏形佛像需要反复修整,因为此步骤需按照雕刻成型的佛像的流线走势进行修调,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掌握好,否则就会功亏一篑。

贴金箔:将盘好漆线的佛像整体上一道底漆,晾干后再上一道专业胶水作为金箔的附着物,贴金箔关键在于对胶水干湿度的把握。

上色:根据不同的佛像造型需要进行上色。
装饰:做好上漆与安金工序后,等佛像干透后再进行装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