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的闽台儿童游戏
前言
《台湾民俗》一书,记载了众多台湾“古早”时候的儿童游戏,阅读之下,颇觉亲切,其中的一些游戏也是童年时代的我们所乐此不疲的。闽台两地的儿童游戏,道具简单,石头、瓦片、纸张,随手拾来,即可投入其中,同时也极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可惜的是,时移俗变,这些丰富的游戏正随着物质的发达渐渐消逝。
□庄小芳 文/洪志雄 图
跳年

●跳年:地上分两排画六个方格,每一方格约二尺见方。每一格即一年,注以一二三四五六的记号。玩时,先是用小瓦片掷向格内,然后改用脚踢入其次的格内,如是踢进一格用单脚跳进一格,跳完全部方格为赢“一棒”;其间所踢的瓦片不得踢出格外,不得触及每格的画线,违者要停止跳,等到下一次轮到自己时,再继续自前次停止的格开始跳。
打佛轿
●打佛轿:两名小童互以双手交叉成井字状,以便他童作乘轿状。
煎白鱼
●煎白鱼:两人背向背相负,双手互相夹住,一人俯下,一人仰面被背负,双足离地。如是反复甲乙轮流游戏。
拾郜
●拾郜(捡小石子):用龙眼果核一般大的小石子五个,用手反复抛掷上下拾取之。其法即把小石子握在掌中,掷上其中一个,同时其余四个掷下桌上或地上,每一番拾郜都要经过这种“放子仔”,而后开始“食郜”,食郜即由“食一”至“食五”为止。食的方法是掷上一子接而俯拾一子为“食一”,余下类推,到“食四”,掷上一子接而俯拾对方选中的两子,其余两子叠高,俯拾时不得触动之为“食五”。(食五或以五子全数掷上后用手承受,而以承受的子数为得点。)如是“食一”至“食五”一套顺利弄好者为赢“一棒”,直至玩到一方赢得预先言约的棒数。
出境
●出境:分两国,演甲方一人行进乙方的国境,乙方即派人来缉查他;此时甲方为了保护己方,兼而要追捕乙方,再派一人出去,在此情景之下,乙方又再派一人追在其后。如是一个追一个,到了最后被抓得多的那一方为输。
喷田蛤仔
●喷田蛤仔(吹田蛙):所谓田蛙系用纸折,折用的纸厚薄不一,折好的田蛙形状也随人而异,有大有小,有四眼的,有嘴大的,有脚大的等等。游戏的方法是,双方相对,用口吹动自己的田蛙,使其冲倒对方的田蛙,被冲倒者输,田蛙则归胜方赢取。在这种游戏中,胜败不在所折的田蛙之大小,而在口吹的技术及力气上,吹得好,虽是小蛙也会赢大蛙。
打干乐
●打干乐(陀螺):陀螺有木制铁脚的柴干乐,三角锥形铁制的铁干乐。其打法是同时各抛掷干乐于圈内,能旋转出圈外的为生,在圈内停转的为死。在将死未死时,禁用手把它弄出圈外,犯此规时对方会罚他“钉死干乐”,即另抛掷干乐于犯规的干乐上。除了在地面打玩之外,也有打掷在草席上的。草席叠折,中央洼成沟状,干乐即集中在这洼处激烈地动弹不已,结果被弹出席外者为输,输的干乐要送给赢方。原来,铁干乐的内腹是空的,为使其稳定旋转,不轻易被弹出席外,也有以蜡滓或碎铅填塞其中的,这种干乐较沉重,其实打得好的人,往往可用普通的干乐弹掉这些笨重的干乐。
玩纸牌
●伊尫仔标(玩纸牌):纸牌印有十二生肖或三国时代人物,预先一方把纸牌放在桌上或地上,由对方用其纸牌用力掷打之,能打翻对方为胜,此谓“拍尫仔标”。也有用纸折成六角梯形的“纸拍仔”代用。或把长方形的纸牌,各从桌端向另一面桌端用力打走,以比打远近,打落桌下者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