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陶瓷史》 豆瓣评分:9

《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硅酸盐学会邀请全国各方面的陶瓷专家,用了几年时间集体编写而成的。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这本书在一九七九年初稿完成之后,经过多次修正、补充,才在最近定稿。长期以来,我国陶瓷工作者和陶瓷爱好者都迫切希望有一本我们自己编写的《中国陶瓷史》,现在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这本书的出版,是我国陶瓷界的一件大事,它将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切和注视。
但是,在我们国内关于中国陶瓷历史的著作极少,相反,国外学者在这方面却有很多专著,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建国以来,在新中国文物考古工作日益发展的情况下,新发现的材料越来越多;在全国陶瓷工业蓬勃发展的今天,也有许多新的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总结。广大从事陶瓷科研、生产、设计、教育以及文物、考古、历史研究和工艺美术等工作者都迫切需要有一部我国学者编写的《中国陶瓷史》,以供研究参考。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陶瓷史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本书的定顾,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 《中国陶瓷》 豆瓣评分:8

《中国陶瓷》(修订本)是由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中国考古》、《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中国陶瓷》《中国青铜器》《中国书画》、《中国古代建筑》其中的一本。本套教材自199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陆续出版以来,在文物、博物馆界和社会各界乃至海外同行中反响强烈,受到文博专业人员和业余爱好者好评,多次应读者要求重印。
近十年来,全国文物、博物馆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各方面的新发现、新成就不断涌现,为了及时反映文博事业的新面貌,使这套教材更加完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国家文物局再次组织原编写人员对教材重新进行了修订。本次修订,除了补充最新研究成果和内容外,对原书中有误之处也作了更正,《中国考古》的内容因故未作修订)并在部分教材前增加了彩色图版。同时首次出版了《中国古钱币》。
承担本套教材的各书主编,均是资深的专家、学者(有的已相继过世),他们不顾年高体弱,亲自动毫,为该书的修订付出了辛勤劳动,谨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3. 《元代青花瓷》 豆瓣评分:0

《元代青花瓷》内容简介:青花瓷是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后罩透明釉烧成的,幽青翠丽的青花和莹润如玉的釉面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宁静舒美又深沉宽广的视觉享受。青花瓷的出现可追溯到大唐盛世,在扬州出土过充溢着异域情调的青花瓷枕残片和其他标本,这是当年专供出口的贸易瓷。在广东、浙江和江西,曾发现过一些两宋时代的青花瓷。这些唐宋青花瓷在工艺上非常稚拙,带有初创的不成熟性,属原始青花瓷。元代的建立打破了唐宋以来原有的社会秩序,疆域的扩大和制度的变异,使经济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运行并获得新的活力。因战乱造成农民、商人和手工业者的迁移,使唐宋时期各地积累下来的制瓷经验得以交流和升华。北方磁州窑成熟的彩绘方法和南方景德镇优异的胎釉工艺相结合,为青花瓷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前提。当元代因外贸的扩大而带来新的商业契机时,用钴料绘画的青花瓷便在景德镇奇迹般地出现了。
4. 《明代青花瓷》 豆瓣评分:0

《明代青花瓷》内容简介:14世纪中的元代至正年间,蓝白相映的青花瓷在外销的推动下一举成功,制瓷工艺达到了新的高度。元青花的巨大成功,并没有使元代社会对瓷器的欣赏口味和使用习惯产生影响。青花瓷对士大夫阶层来说,是“俗甚”的工艺品,和青玉般典雅而华贵的宋代名窑尚难相提并论。
明代青花瓷的迅速发展源于皇室喜好的改变,明代开国皇帝和权贵还带有平民的情趣,喜欢这些画有精致图案的青花瓷,这样就使青花瓷在官窑的引领下成为中国瓷的主流并长盛不衰。
5. 《清代青花瓷》 豆瓣评分:0

《清代青花瓷:北京文物鉴赏》讲述青花瓷器是最富有东方民族风情的瓷器品种,它起源于唐代,元代发展成熟后主要为外销瓷,从明代起成为中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到清代,青花瓷器仍占主导地位,上服务于皇室,下普及于民间,外远播于世界,无论是在工艺技术、绘画水平还是产量方面都达到了历史上的又一高峰。北京作为清王朝十世君王长达276年的都城,皇宫内、外流传至今的清代青花瓷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是非常惊人的,它们都是来自瓷都景德镇的产品,不仅时代特征鲜明,而且烧造脉络清晰,为世人再现了清代青花瓷器的发展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