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化名山之十一:道教祖庭龙虎山

 鸟语花香香 2012-05-26
       
龙虎山
       “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代诗人刘禹锡这句诗,是对“中国道教第一山”——龙虎山最好的诠释。的确,龙虎山虽无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但自古享有“仙灵都会”之誉,是中国道教发祥地,被世人誉为中国道教的天然博物馆,其赋存精神之崇高,历史文化之悠久,科学价值之丰富,使其无论在帝王将相面前,还是在芸芸布衣百姓心中,都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这是道教对宇宙生成论的经典概括。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思想教义、阴阳哲学,传承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厚重人文,是记录中国农耕文明时代自然文化遗产的一部史书,更是炎黄子孙的文化家园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所以,从道教文化的高度上来说,龙虎山不仅是中国道教的“喜玛拉雅山”,更是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

龙虎山

       中国道教,根在龙虎山

 

       山丹水碧天蓝风清,这是龙虎山作为有形的山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妙曼景致。道源教宗天师祖庭却是龙虎山作为无形的山,耸立在人们心中的人文丰碑。是的,道教文化的厚重传承让龙虎山光彩夺目。今天,历经千年岁月洗礼的龙虎山,已经积淀成一部博大深邃的东方奇书。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彰显着龙虎山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与精神。

       回溯到一千九百年前的一个春天。这一天,在龙虎山的碧水丹山之间,来了位风尘仆仆、气宇轩昂的行者。当他的脚步走遍了东汉的山山水水之后,一到龙虎山,就再也不想迈步了,龙虎山这方仙地圣土深深地让他陶醉了。于是,他和他弟子王长直上云锦山,潜心修炼“九天神丹”,丹成龙虎现,云锦山就成了今天的龙虎山,而这个炼丹之人,就是中国道教的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从此,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道教组织开始形成,从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至今,一千九百年来天师道一脉息息相承。

       道教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并完全植根于中国本土的宗教,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学道、修道、成道而乘龙升天,被誉为道教始祖。周代时老子阐释至道经义,奠立道教思想,而张道陵首倡把老子的《道德经》作为道家理论源头,因此,要追溯的话,老子可谓是道教道祖。这是因为,《道德经》总括天地人伦,揭示宇宙规律,短短5000字,越过千年时空,已经成为中华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可以说,作为中国唯一原创的宗教,道教和道教文化密藏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全部秘密。正如文豪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由于历代天师在龙虎山传教,龙虎山也便成了道源教宗,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道教根底在龙虎山。

       正是凭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龙虎山不仅成了中国道教的发祥地,更成了世界道教文化的屋脊。当《道德经》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走向世界的时候,很快便受到了世人的青睐。人们不会忘记,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一篇国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经》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遂使这一名句成为美国人津津乐道的哲学箴言,而以众多发明著称的贝尔试验室负责人陈煜耀博士,就在其办公室里挂着写有《道德经》警句“无为而治”的条幅,作为人生信条。

DSC_4888.jpg

上清宫一部分

 

       上清宫,感悟仙灵都会

 

       名著《水浒传》头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的就是水浒108将龙虎山转世投胎的故事。今天,当我们伫立在龙虎山的上清宫,当年被洪太尉揭开的“遇洪而开”的石碑与枯井犹在,传说也似乎还在上清宫的宫殿内缭绕,而细数光阴,已是千年。让人欣慰的是,历经风雨涤荡,那些悠久的历史传承和厚重的文化积淀,却是固执地延续了下来,并成为今天的龙虎山不同寻常的荣耀。

       溯源而上,我们发现上清宫曾经是我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古老道宫之一,也是历代天师祀奉太上老君和朝会之所。由于历代皇帝拨出大量金银修建,极盛时曾建有24殿、36院及其他建筑。

       上清宫的前身是东汉和帝时,道教祖师张道陵在龙虎山结炉炼丹时建的“天师草堂”。后来,经过汉时第四代天师张盛与唐代第二十代天师张谌,进一步扩建,规模日益盛大,至宋时正式定名曰“上清观”。

       上清宫自古有“仙灵都会”、“百神受职之所”之誉。走进上清宫,让人恍若抵达仙境。这里天宇是那般的辽远澄静,令人平生一种“我欲乘云飞去,此生愿从仙游”的飘逸和逍遥。难怪南宋文学家洪迈游完上清宫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振策冲暮云,携琴宿仙镜。明当谢浮荣,飘然从结轸。”

       几经风雨,上清宫的辉煌曾一度湮没在尘封的记忆里,躬逢盛世,如今上清宫得到重新修葺,再次焕发勃勃生气,每一处尽显自然建筑与历史文化的完美融合,古色古香的建筑将宗教哲学与人文精神浑然相合,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引得八方游人倾慕而来,啧啧称奇。

天师府

       天师府,光耀道教祖庭

 

       天师府龙虎山道观府院中极为重要的建筑,也被誉为道教的祖庭与圣地。天师府坐落于龙虎山风景区上清镇中部,南有琵琶峰,北有泸溪河,依山带水,气势非凡。

       细数千年历史,煌煌荣耀犹在。要追问天师府由来,恐怕与历代皇帝封赐有关。自唐玄宗册封张道陵为“太师”;到元世祖忽必烈封三十六代天师张宗演为“嗣汉天师”,其意表明自东汉始,张道陵所创的道教代代相袭,源远流长,故天师府得名“嗣汉天师府”。前后算起来,历史上有数十位张天师被皇帝赐封过号。所以,在古代素有“南张(张天师)北孔(孔夫子)”之称。可以说,天师府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地位规格,都是全国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与天下第一府之誉的孔府相媲美。

       走进天师府,股股肃然的皇家帝王府邸气息萦绕其间,整个府第由府门、大堂、后堂、私第等组成。府的头门上一对明代尚书、大书法家董其昌所撰书楹联:“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形象地表达了历代天师既是“神仙”,又是“宰相”的双重显赫地位。这里移步即景,一厅一殿一檐一角,一碑一柱一砖一瓦,都深深地刻进了道家千秋人文的屐痕。

       进入天师府二门,内为大院,使人顿生“侯门深似海”之感。合抱豫樟扶苏接叶,花木丛中鸟语啁啾。顺二门进入就是玉皇殿。此殿占地面积600余平方米,是府内最大最高的宫殿,殿内供奉身高9.9米的玉皇大帝,在其旁,列有金童玉女、二十天君配祀两边,八条金龙飞舞楹间,整个大殿显示出人间天庭的森严。

正一观

        正一观,寻觅道踪仙迹

 

      “昼夜长明羽人国,春秋不老药仙宫”说的就是龙虎山道教宫观——正一观,作为龙虎山道家标志性建筑,它是去龙虎山的游客必游之景点。在导游的介绍中,让我们穿越岁月时空,寻觅这处玄幻飘渺的道宗仙迹。

       据说正一观是第四代天师张盛,遵父命从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一座庙宇,同时,张盛还在这里修复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旧址,并在此居住下来,所以这里也就成了历代天师炼丹修性之所。

       正一观自汉末张盛建庙开始,至今经过了多次的修葺重建,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一观,是在原址按宋代建筑风格,并吸收了明、清建筑风格而建成的,主要由正门、仪门、祖师庭等建筑构成。整个建筑灰瓦白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仙骨傲然。观外绿树葱茏,龙虎侍卫,观内仙气氤氲,香烟缭绕。

     “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这是正门两侧的一幅对联,当地导游介绍,这副对联说明了正一观曾经的辉煌,因为正一观最早的名称为“祖天师庙”,就是现在上清宫天师府的前身,现在的天师府就是从正一观搬迁过去的,自天师府搬至上清宫后,正一观几经毁损。不过正一观是幸运的,时逢当今盛世,这一宫宇很快得到修葺,正一观又现昔日辉煌,正如道经云:“龙虎山中炼大丹,六天魔魅骨毛寒,自从跨鹤归玄省,道法兴隆济世间。”今天的正一观,成了既是中外道教信徒寻仙访祖、朝圣溯源的圣地,又是海内外游客休闲观光,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又一经典去处。

       可以说,行走在龙虎山的山水之间,除了满目美不胜收的风景,所到之处,无处不印满中国博大文化精髓的痕迹,无处不彰显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人文底蕴。丰富的人文景观,氤氲浓郁的文气,让龙虎山如此光彩夺目。对于这座承载了太多太多人文与宗教内涵的龙虎山,我们注定无法与古人对话,但只要我们的心灵清静下来,洗耳聆听从龙虎山山峦上掠过的阵阵罡风,从泸溪河淌过的淙淙清泉,我们就能听见龙虎山在低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没错,这就是龙虎山的灵魂。

龙虎山悬棺

         古越崖墓悬疑千古

  

       “今夕何夕兮,骞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一曲低缓而沉郁的《越人歌》,唱尽古越风情与神韵。2600多年前,春秋五霸争雄,正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二十年,一举击败了吴王夫差,演出了历史上撼然心魄的一幕。

  历史已经封尘,故事依然流传。走进洞天福地龙虎山——曾经的古越人聚居之地,但见碧水丹山秀其内,道教文化美其中,丰富的人文与奇绝的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使龙虎山煌煌荣耀,更加璀璨夺目。

  尤其是随着龙虎山202座悬棺群,抖落尘封千年的黄土,走入世人的视野,时与空变得茫然交离,宇与宙显得幽深玄迷。专家考证认为,龙虎山的崖墓悬棺群,距今有2600余年的历史,是古越人所葬。这些崖墓群镶嵌在陡峭的石壁上,犹如陈列在巨大的历史长廊中的文化珍品。岩洞棋布,高低错落,不可胜数,遥望绝壁之上历经千年的淡黄色的棺木崖穴,令人心生谓叹。

  龙虎山崖墓下临深渊,地处绝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将棺木放入洞内?崖墓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为何采用绝壁洞穴墓葬?重重悬疑背后,到底隐藏着一种什么样的文明形态?千百年来,这些疑问一直都是千古世界之谜,龙虎山崖墓因此蒙上了一层层神秘的色彩,由此产生了种种神话传说:有人说这洞里的东西,是神仙用金丝线吊上去的;也有的说这洞里装的是无字天书、金银财宝……

  种种传说似乎不能使人信服,一千多年前,就有人表示了心中的疑惑,宋理学家朱熹曾发出疑问:“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无独有偶,原中科院院长、现代考古学家郭沫若也发出了“船棺真个在,遗蜕见崖看”的感叹,表示无法用科学解释崖墓的遗憾。如今龙虎山悬棺的“千古之谜”,已令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为它皓首穷经,欲解其谜。但事实的真相也许会永远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