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哲文:万里长城的杰出守护者2012年05月19日 15:24 面对不同意见,他坚持“先保下来再说” 2004年,在央视的《大家》访谈节目里,主持人问他:“拆北京城墙的时候您是什么心情?” 他说:“遗憾,实在是伤心呀!城墙不是一下子拆掉的,从1954年开始准许拆城墙,最早拆的是永定门,以后就一个一个慢慢拆,一直到‘文革’才拆完。” 保住了团城,却保不住北京城墙。看着城墙被一点一点拆毁,恐怕是罗哲文以后所有的遗憾的开始。在罗哲文看来,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记忆。“当所有的诗歌、音乐都已经沉默的时候,建筑却在说话”。他认这个理,很多人不懂。 在八达岭的崎岖山路,天天骑着毛驴爬长城 1950年,27岁的罗哲文被调任到文化部文物局(后改为国家文物局),成为局里最年轻的古建筑专家,担任文物局局长郑振铎的秘书。从此,他开始了整整60年的长城保护生涯。 1952年,政务院副总理郭沫若提出修复长城。郑振铎找到罗哲文,让他负责制定长城的勘察规划。面对经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保存完整的段落已不多的长城,他建议先选择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三个重点段进行勘察、维修。 他开始了艰苦的实地勘察。在通向八达岭崎岖不堪的山路上,他天天骑着毛驴去长城,走上大半天到达山顶时,往往已天黑,便枕着荒野而眠,天亮再勘察。三个月后,八达岭长城维修计划出来了,他绘制了草图请老师梁思成审定。 病中的梁思成看完草图,在图纸上做了审定签名并附上维修意见。这张珍贵的图纸,他一直珍藏着,他说:“老师的意见,对我以后几十年的文物维修工作都有指导意义。老实说古建筑维修要有古意,要‘整旧如旧’,不要全都换成新砖、新石,不要用洋灰;残断的地方,没有危险,不危及游人安全的就不必全修,‘故垒斜阳’更有味儿。” 据此,罗哲文提出了修复长城的办法:广泛搜集坍塌下来的城砖,用原有材料修复,以保持长城的本来面貌。搜集散落在沙土、山沟、树丛、淤泥和老乡的家里的城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修缮后的八达岭长城在1953年国庆节向中外游客开放。此后,嘉峪关、金山岭等长城也得到维修。1984年9月,罗哲文的足迹又留在了慕田峪、司马台、九门口、玉门关等长城上。 “万里长城第一人”对他来说并不过分 和罗哲文有多年深交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曾这样描述罗哲文:“他是个小老头,个子矮矮的,今年已经86岁高龄,但依然有一半时间在飞机上,飞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忙碌得很,不停地出席各地的古建、文物专业聚会,提供咨询、论证和建议。” 张廷皓认为,“万里长城第一人”这种提法对罗哲文来说并不过分。 罗哲文第一次看到破败的八达岭长城,曾赋诗道:“断壁残垣古墟残,夕阳如火照燕山。今朝赐上金戎刀,要使长龙复旧观。”尽管斯人已逝,但其诗魂仍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