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彬福:着眼点与立足点 ——有感四节同课异构的语文课-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清风空间 2012-05-26

年前,有机会参加了初中语文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教学的课文是《海洋是未来的粮仓》,来自四个省的四位教师执教。面对几百位听课的教师,四位执教者展示了他们对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解和追求——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于是,或围桌讨论,或台前展示;更有角色扮演和撰写爱护海洋的倡议书。看上去,课堂氛围比较活跃。这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然而在这样的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也会发现所谓的“语文课”已经没有多少“语文”的意义或曰语文学习的价值了。何以这样说?因为这四节课大多太像“主题班会”了(如果从“大语文”的角度说,班会也具有语文学习因素。这里所谓语文是就狭义的“语文学科教学”而言),其中涉及的语文学科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说明方法”之类的所谓语文知识;余下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讨论应该如何爱护海洋的问题。我们很难考量学生们通过一节课的阅读学习发现了什么问题,解决了什么问题;获得了什么新鲜的知识和产生了什么新的认识。  

如果把下面这样的问题提给刚刚学习过这篇课文的学生们,不知有多少人能够回答出来:

1.“海洋是未来的粮仓”这一设想是否成立?

2.“海洋食品”是否可以全部替代“传统粮食”?

3.南极磷虾产量如此之高,现在为何不大量捕获以缓解陆地粮食供应短缺之急?

回答这三个问题,是需要认真研读课文的,不是仅凭借学生的已知就能够答出来的。如果连这三个问题都回答不出来,之于阅读教学来说,这几节课的教学效率是大打折扣了。而我们看到的四节课上,这样的“引导学生深入研读”的设计几乎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为什么要爱护海洋”的讨论,问题的设计过于泛化,难以考量学生获得的新知,更不用谈什么思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客观地说,不是教师态度问题,而是语文教学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出现了偏差。

所谓“着眼点”就是“育人”,所谓“立足点”即是借助语文学科特征。在语文教学上,这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就这篇课文的教学来说,从为人类提供食粮的角度深入理解海洋之于人类的重要,进而形成爱护海洋的自觉,是育人;继续培养学生仔仔细细阅读课文,读书动笔的习惯,是育人;为学生提供旨在为了愉悦、为了自我发现和自我充实的阅读机会,是育人,等等。然而,这些都不能离开语文学科所具有的特征和独特育人功能——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

而要能够这样做,至少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师要对教学内容有准确、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没有这一点,形式越活泼,距离真理越远。而要做到这一点,是需要教师踏下心来用功的。就这篇课文来说,根据文意“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只是“一些乐观的人士”的说法,并不是“客观”的依据。因此就存在几种可能:是或不是,是或不完全是。另外,文中的“据说”、“若等语言运用,都不是完全肯定的判断。教师关注了这样的语言信息,是可以设计出引发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并有利于拓展延伸的研讨题目的。

第二是重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圈点批画、有条理的表达、工工整整书写等;而好的方法只有形成习惯才更有益于形成能力。这会让学生一辈子受用。例如文中提到的未来的“海洋食品”,根据文意都是需要“加工”而成的,而学生们在讨论中简单地理解为直接食用海洋生物,没有关注“加工”这一重要信息,教师也并未给予指正。如果此时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不仅有利于认真读书的习惯培养,也有利于准确地理解文意,进而使学生获得新知。

第三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关注。如果教师只关注课堂气氛的调动,忽视对学生学习中心理流程和认知过程的关注,也很难使教学高效。了解学生的已知然后进行教学,这是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这四节课上我们见不到教师对学生阅读本文“已知起点”的研究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关注。仅就后者举一例,课文第一段说“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其中“这一问题”所指什么?学生有不同意见,这时应是教师的“教学契机”。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认识清楚第一句话“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里面“人口剧增”与“资源短缺”是一种因果关系的话,就不难理解“资源短缺”是“这一问题”所指了。

第四是既要重视“合作”,也不能忽视“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也应是最终使学生能够“自能读书,自能写作”。现在的课堂上过于强调合作,而挤压了自主学习的时空。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之后,并没有给学生独自读书思考的时间,直接就开展讨论了。当然,有的问题是可以这样进行的,但是“自主、合作、探究”三者是不宜割断的。缺少了独自阅读思考的前提,合作也往往流于形式,难见实效。

课程改革进行了10年了。要使改革的追求上新台阶,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确有实效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这四节课,我以为进一步加强确有实效的教师教育和教学研究——不仅重视理念上的,也要重视基本功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教育——是当务之急。

附课文

 

19.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显然,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上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他的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仅仅是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就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正在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作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尽管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鳞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我们只要捕获其中的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综上所述,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选自《十万个为什么·地球科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