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盲浏快乐 2012-05-26

水稻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发表时间:2011-01-12 08:00 浏览次数: 91 | 黑龙江大米
分享到: 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开心网 分享到校内人人网 分享到豆瓣

 2010年,垦区粮食总产再创新高,水稻立下了汗马功劳。对于一位从事水稻生产的技术人员来说,2010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在这样特殊的年份里垦区取得了水稻大丰收,是非常不容易的。回首去年,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反思、总结。下面就是笔者结合在红卫、绥滨、铁力等农场的调查,总结的农户在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广大农户的注意。

 
2010年水稻生产存在的问题
 
1、去年春季降雪偏多,导致严重春涝,给水稻育秧及旱改水田间工程等带来了困难,特别是对上一年生产准备不充分,如床土不足、秋做床不到位、旱改水准备不充分、春扣棚偏晚等农户的影响较大,无法正常作业,导致全年生产被动,使产量效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2、六、七月份的连续高温对水稻的全面丰收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对那些育秧、插秧偏晚,种植生育期较长的品种的农户们取得丰收帮了大忙。但这种特殊的高温也使正常栽培的常规品种出现了减叶、生育期缩短、产量优势下降等现象。
3、药害现象增加,原因是在特殊的高温下,药效超长时间发挥,施药量应适当减少,这就是南北方施药量不同的道理。
4、个别种植户育秧棚修建不规范,棚门、燕尾槽等不配套,通风炼苗困难,导致秧苗徒长、弱苗下地,使产量品质都受到影响。
5、尽管去年温度在水稻各个生育期的供应都有足够的优势,但是一些农户种植的水稻品质并不是很好,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品种选择的问题、有农时的问题、有施肥灌溉问题。
6、有相当一部分农户应用复合肥,由于复合肥氮、磷、钾含量的比例与我们栽培的实际需要有误差或含量不足等原因,导致中后期脱肥,农户只好加施氮肥补充肥力,结果导致作物出现发病、早衰、品质下降等现象。
7、水稻早衰、细菌性褐斑病、稻瘟病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经调查,早衰的原因主要有:品种不适宜;施肥量分布不均,前期过多、后期脱肥;长期淹水,土壤通透性差,根部缺氧,造成根系早衰;氮、磷、钾配比不合理,钾肥施用不足等。细菌性褐斑病主要是短时间内施肥量过大,肥量施得太集中,出现肥害,水稻生长发育受到影响而出现褐斑或枯尖等现象。
此外,去年稻瘟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1)随着产量的提高,施肥量不断增加,相应的配套技术脱节。(2)只注重化学药剂防病,忽视了农艺措施防病这一关键环节(包括灌溉、育苗、施肥等农艺措施)。(3)对稻瘟病发生的规律缺少了解。(4)对农户的技术服务指导不到位。(5)防病作业存在防治时间不准、航化作业质量不高、人工喷液量不足、杀菌剂与多种叶面肥混用等问题。这些情况都不同程度导致了稻瘟病的发生。
今年应采取的改进措施
 
在今年的水稻生产上应注意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用6个字来概括,即增产、提质、防病。应该综合2008年正常的高温对作物生长比较有利、2009年积温不足、2010年特殊的高温所表现的不同状况,确定今年的生产思路,紧紧围绕品种选择、农时标准、施肥标准、灌溉技术、防病理念,抓好今年的水稻生产。
1、规范和减少品种种类,慎重应用陌生品种,杜绝越区种植,以安全成熟、耐寒、抗病、抗倒伏品质好的在本地区种植过的种子为主,试种好新品种。
2、早清雪扣棚,早育苗,早泡田,早整地,用充足的农时提高作业标准。
3、统一应用“三大肥”,有条件的可加施生物肥、硫酸锌肥。慎重应用复合肥,氮、磷、钾配比要合理,根据产量设计适当增加钾肥,参考比例为:①1.5:1:1②1.8:1:1.2~1.5。施肥的总体思路是按叶龄进程施肥,也就是按每个生育阶段所需施肥,严禁短期内施肥过多或集中施肥。施足基肥,两次施蘖肥穗肥时间要准确,粒肥要灵活科学。方法是前重中补后调控。
4、浅湿灌溉、间歇灌溉,保证整个生育期晾田3次以上,通过晾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输氧壮根。释放水稻秆腐烂所产生的硫化氢等有毒气体,增加植株的干物质,加厚表面的角质层,从而提高抗病能力。
5、提高对稻瘟病综合防治的认识,坚持农艺措施防病与化学药剂防病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方法。仅凭农艺措施到位只可以达到50%以上的防病效果,只有在农艺措施到位的前提下,再进行化学药剂防病才能达到理想的防病效果。
农艺措施防病的核心理论是:以旱育苗、旱插秧增加生育天数、提高植株干物质为重点;以磷肥为基础、以钾肥为核心、以氮肥为调节,采取合理配比、按需施肥的方法,使植株健康生长(适当应用锌肥和生物肥);以3次晾田、浅湿灌溉技术释放土壤中的有毒气体,输氧壮根;在植株健康的基础上,使用化学药剂,防病效果理想。
6、稻瘟病发生的规律:
(1)气象原因:湿度大、温度高、昼夜温差小、无风是导致发病的诱因;
(2)育苗、插秧偏晚,干物质积累偏少导致发病率提高;
(3)氮、磷、钾肥施用比例不合理,短时间内施肥量过大或过晚的,发病率高;
(4)低温冷浆常年积水田发病率高;
(5)靠近江河、沼泽,雾气滞留时间长的稻田发病率偏高;
(6)风力平缓有小气候的田块发病率高;
(7)发生过细菌性褐斑病的田块发病率高;
(8)靠近树带、光照少的田块发病率高。
只有掌握了稻瘟病发生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治,取得理想的效果。
(作者:admin | 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