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口吃病的心理成因简析

 chunyu2010 2012-05-27
口吃病的心理成因简析--黄悦治

表情达意的口头言语是人们之间互相沟通的主要方式。通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是现代社会生活对人的基本要求。但是,据统计,在人群中却有4-5%的口吃患者。他们在言语交际中发生困难,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许多不便,造成心理压力,极需得到关怀和有效的矫治。        口吃病是怎样形成的呢?绝大多数的口吃病是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而造成言语障碍症。口吃患者一般表现为言语失调的各种不同症状,例如,讲话时连发音、中阻、难发、伴随多余动作、面部肌肉不自主的抽搐。然而导致这些口吃症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因素的作用。
       儿童、少儿诱发口吃的因素,各有不同,但多数是模仿而形成的。如果在开始诱发口吃的时候,受到正确合理的引导,不去提醒“注意”口吃,口吃现象就会及时消失在萌芽阶段。反之,如果受到父母、亲人的指责、喝斥或一再提醒“注意”口吃或是受到旁人的嘲笑,有些口吃者便会产生说话前或说话中的紧张、恐惧、心慌意乱、情绪失控,引起呼吸紊乱、发音器官肌肉紧张,说话结结巴巴。如此多次反复,造成恶性循环,导致言语功能失调。
      多数口吃患者深有体会:口吃的出现或程度的轻重与情绪的变化有极大关系,心情好,口吃就轻些或少出现;心情不好,口吃就重些或多出现。这是因为在良好的心境状态下,情绪活动比较容易受理智节制,有益于生理与心理的稳定和平衡,言语活动的协调;不良的心境,则相反,容易产生负效应。
      有些口吃患者发展到“难于自拔”的程度,多数与性格上的某些弱点有密切关系。比如:自卑感,使他们在社交时,常以“低眼”看自己,“高眼”看别人。一方面瞧不起自己,同时也怕别人瞧不起自己,与职位比自己高的人交谈,话未出口先战战竟竟,一开口说话,“声音、气息”就失调。自我意识过强,过分敏感,使他们对自己的言语“失误”特别敏感,对别人的反应也特别留心和多疑,心境不平和,说话就容易口吃。羞怯感,成了他们社交的绊脚石,与人交往想掩盖自己的口吃,羞怯,怕口吃被发现,结果心跳加快,脸红耳赤,过度的羞怯反而导致心绪不宁,说话不流畅,又加强了羞怯感,妨碍与人正常交往。
      一般而言,口吃病是心因性的言语障碍,“心病”需要“心药”治。口吃病的矫治既是言语障碍的突破,更是心理障碍的突破,需要言语协调的训练,更需要进行心理调适或治疗,以达成标、本兼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