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操与三十六计[一]

 太阳下的森林 2012-05-27

说起曹操这个人,在中国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

对于三十六计,您也可能再熟悉不过了。

但您知道曹操一生中与三十六计里多少个计策产生过关联吗?

答案可以先告诉您,三十二计。在大部分情况下,曹操是用计者。当然,他也中过计。这三十二计贯穿了他的一生,着实精彩。

                                                           一、少年曹操

东汉末年,曹操出生于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曹操的祖父曹腾,是宦官集团中的一员,据说是汉相国曹参的后人(此为《三国志》说法,并无史实考证。本文的书写重点并不在此,因而不做过多介绍)。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当时就搞不清楚,所以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而曹嵩的官做的很大,做到了太尉。

老爸官做的那么大,曹操的家庭成长环境自然不错。少年曹操衣食无忧,任侠放荡,不治产业,周围的人都不认为曹操将来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然而这个时期的曹操已经显露出了他的“机警”与“权数”。有两个事例较为突出的反映了这一点。

Mark01 诳叔父
瞒天过海(三十六计第一计)——出自《曹瞒传》

计谋概述:

瞒天过海是三十六计中的首计,出于《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其原文是:自认为防备周到的,容易产生麻痹松懈的情绪;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暴露的事物中,而不是与暴露的事物相排斥。非常公开的经常蕴藏着非常机密的。

应用事例:

曹操在少年时便成功运用了这一计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话说曹操那时“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的叔父很生他的气,经常在曹嵩面前告他的状,结果曹操挨了不少屁股板子。对此,曹操表示很不爽,于是乎下了个套。

一天,曹操与叔父在路上相遇,在其不情愿的行礼、打完招呼后,曹操一头栽到了地上,口吐白沫。叔父不禁大吃一惊,连忙问他怎么了,曹操回答说:“突然中风了。”由于曹操的表演太过专业,叔父信以为真,连忙去告诉曹嵩。曹嵩闻讯匆忙赶来,却发现曹操口貌端正,全然没有中风的样子。

曹嵩就纳闷了,问他说:“你叔叔说你中风了,难道没有这回事吗?”曹操反口说道:“我本来没有中风,只是叔叔不喜欢我,才到你那里说我的坏话。”曹嵩想,弟弟毕竟只是弟弟,自己的亲儿子才最可信。中风这么大的事不是说好就好的,看来弟弟真是不喜欢这小子,干啥老盼着俺的娃不好呢?

自此,其叔父再向曹嵩那里说曹操的不是,曹嵩都不再相信。而曹操益得肆意。

运用评析:

瞒天过海之计是一种以假乱真的谋略。它以制造令人坚信不疑的假象为基础,来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也就是说瞒天过海的关键在于一个“瞒”字。瞒得过则大功告成,瞒不过则弄巧成拙。但是,“瞒”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过海”的必要手段。此计中的“天”指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对象。要善于抓住“天”的弱点施谋设计,使“天”变成聋子和瞎子。用“瞒”解除了“天”的威胁,“过海”也就不难了。

在上述事例中,曹操制造了一个突然中风的假象,该假象成功将其叔父骗过(所谓“瞒”)与此同时。曹操抓住了叔父经常给自己打小报告这一弱点(叔父即其“天”),借题发挥,以假乱真,使曹嵩对己毫不怀疑,对叔父则心生疑窦。

正所谓:恨叔管教装中风

骗父疑叔得逍遥


Mark02 偷新娘  调虎离山(三十六计第十五计)——出自《世说新语》

    计谋概述:

    调虎离山之计,典出《管子?形势篇》。其原文是等待自然条件对敌人不利时再去围困敌人,用人为的假象去诱惑敌人。向前进攻有危险,那就想办法让敌人反过来攻我。

    应用事例:

    曹操少时与袁绍交往甚密,两人整日在一起玩耍。有一次他二人正在街上闲逛之时,看到了本地一户人家娶亲,两人便突发奇想,竟计划着去偷人家的新娘。

    说干就干,入夜之后,曹操和袁绍乔装打扮了一番,随即偷偷溜进婚礼人家的花园,在找准了有利地形后,二人放声大叫:“有贼来偷东西了,快抓贼啊!”参加婚礼的人纷纷从屋中跑出来,准备抓贼。而曹操则趁房中除新娘外再无他人之际,手持匕首钻进同房,成功将新娘劫走。

    运用评析:

    此计是调动敌人,以便加以消灭的一种计谋。“调”字是关键,也是难点。“虎”指敌人,“山”指敌人占据的有利地形或凭借的有利条件。使敌人离开有利地形,或者使敌人失去有利条件,然后施行袭击和包围,都可视为调虎离山之计。

    在曹操的事例中,“虎”指新娘及其家人、朋友,“山”指新娘的家人与朋友人数众多,相对于要抢新娘的曹操和袁绍(只有两个人)来说,这是新娘的有利条件。曹操一句:“有贼”,成功的调动了敌人,使新娘的有利条件丧失了,故而曹操得以偷到新娘。

正所谓:贼喊捉贼调虎离
        乘虚而入计得逞
Mark03 激袁绍  打草惊蛇(三十六计第十三计)——出自《世说新语》

    计谋概述:

    打草惊蛇之计,典出段成式的《西阳杂俎》。其原文是:发现可疑情况就要弄清实情,只有在侦察清楚以后才能行动;反复了解和分析敌方的情况,是发现阴谋的重要方法。

    应用事例:

    上回说道:曹操巧施调虎离山之计偷到了新娘,劫持新娘与袁绍会合逃走。

    由于逃跑时太过匆忙,袁绍掉进了带刺的灌木丛中,动弹不得。眼看追兵将至,事态紧急,曹操急中生智,大喊一声:贼在这里!袁绍听罢,以为曹操是要丢卒保车,让自己担责任,胸中怒极!不过眼下生气事小,挨揍事大,情急之中袁绍竟然挣脱了荆刺,顾不得手脚被扎,奋起直窜。

    这一窜让袁绍逃离了险境,两人当即撒腿狂奔,顺利脱险。

    运用评析:

    打草惊蛇之计,有一种含义是打草惊走蛇。这是一种间接的驱敌之法。用棍子打草中之蛇,蛇有可能随棍而上。通过打击草丛吓跑蛇,是一种有效且无危险的策略。在不愿与敌直接作战时,可以使用此法。

    曹操的“打草”之法是吓唬袁绍,使袁绍以为自己被出卖了,曹操要弃己而去,而自己要背偷新娘这个黑锅。曹操的最终目的是“惊走蛇”, 由于袁绍极其害怕被人追上狠揍一顿,心生恐惧,使他忘记了周围的荆刺,跑出灌木丛,脱离了危险。

 曹操小时候便耍的袁绍团团转,也难怪日后袁绍会被曹操击败,成就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大业。

    其实少年曹操不仅脑瓜灵活,武艺也不低。

    据孙盛《异同杂语》说,曹操曾经背着手戟进入张让的宅邸,准备除掉这个狗太监,结果被张让发觉,曹操为张家家丁所困。不过他临危不惧,舞手戟于庭中,趁别人不敢近身之际,翻墙而出。

    在旁人看来,曹操没事偷人新娘、暗杀行刺,也许是太过恣意妄为,无事生非,成不了什么大器。但在当时的太尉桥玄眼中,却又是另一种看法。

    桥玄认为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将来平定天下,非操莫属,因此竟以妻子相托。桥玄对曹操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颙对他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许劭,字子将,以知人著称,他也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能臣,乱世之英雄”《后汉书?许劭传》。这些知名人士的评论使得曹操的名声大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


                              二、步入仕途

    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

    随后升迁为济南相。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狠狠地烧了两把火,一是罢贪官,二是毁淫祀。一时间“政教大行,一郡清平”。

    尽管曹操政绩卓著,他的能臣之路却未能继续走下去。当时的社会形势迫使曹操重新开始考虑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Mark04 归乡里  走为上(三十六计第三十六计)——出自《三国志?武帝纪》、《魏书》
    计谋概述:

    走为上计,是三十六计中的最后一计,典出《南齐书?王敬则传》。其原文是:全军退却,避开强敌。这种以退为进的军事策略,并不违背正常的用兵法则。

    应用事例:

    曹操所处的年代正是东汉政治极度黑暗之时,吏治腐败,官官相护,朝野间乌烟瘴气。曹操在济南相任内罢免了大量贪官,这就直接得罪到了这些官吏在朝中的的保护伞,地方豪强也对他恨之入骨。曹操一方面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志向去迎合权贵,一方面又考虑到已经多次触犯权贵,在这样干下去,担心会使全家受到连累。为了避免发生不测之祸,曹操辞去了济南相的职务,请求回到宫中值宿,担任警卫,实际是要求赋闲。

    朝廷再次任命曹操为议郎,曹操表面上虽然接受了,但却经常装病,不在其职。后来又辞去了东郡太守一职,称疾归乡里。曹操回乡后,在县城以东五十里的地方盖了一座幽雅的书房,打算在此春夏读书,秋冬射猎,学文习武,以自娱乐。

    东汉末年,隐居在名士中是十分盛行的风尚,由于隐居被人们认为是有才能而又清高的人才做的事情,因而曹操暂时退隐不仅使他远离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避免了挨批受整,而且博得了好的名声。

    曹操的以进为退收到了成效,中平五年(188年)春天,在家赋闲近三年的曹操再次接到朝廷的任命,职务是帝国刚刚组建的禁卫军团的八统领之一的典军校尉一职。尽管曹操得到这个职务与其父有很大的关系,但这与曹操隐居并借此在政治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是分不开的。自此,曹操正式进入了帝国军事体系内。

    运用评析:

    走为上计有一种含义是以退为进,如果敌人具有绝对优势,我方强攻无力而又固守不能,最好的办法是有计划地组织撤退,以便积蓄力量,寻机东山再起。

    曹操的暂避祸乱,是一种极其明智的选择,使权贵的斗争矛头不再指向自己。而且他的隐居在当时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为其博得了良好名声。曹操的以进为退使他在仕途上又迈上了一个台阶。

Mark05 救武阳  围魏救赵(三十六计第二计)——出自《三国志?武帝纪》、《魏书》

    计谋概述:

    围魏救赵之计,典出战国时代孙膑“围魏救赵”的故事。其原文是:与其攻打集中的正面之敌,不如先用计谋分散它的兵力,然后各个击破;与其主动出兵攻打敌人,不如迂回到敌人虚弱的后方,伺机歼灭敌人。

    应用事例:

    初平三年春,曹操驻军顿丘,于毒等人趁机偷袭东郡的治所东武阳。曹操手下诸将都认为应当迅速回援,曹操却不同意这种做法。曹操说:“昔年孙膑为救赵而攻魏,耿弇想取西安却先攻打临淄,这都是好的典范。眼下,如果我们去进攻他们的老巢,黑山贼知道后,一定会解武阳围而还。如果他们不回来,我们却能攻破他的老巢,如此他们根本就占不到便宜。”手下武将听罢,都觉有理。

    于是曹军径直扑向了黑山军的老巢,结果于毒果然回军救援,武阳围解。

    运用评析:
        
    古人云:“治兵如治水。”面对来势凶猛的强敌,一味硬碰,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应当避其锋芒,采用分导引流的办法:或者攻击敌人的薄弱之处牵制它,或者袭击敌人的要害部位威胁它,或者绕到敌人背后打击它。如此一来,敌人就不得不放弃原来的目标。这是一种转化敌我双方地位的迂回策略。

    曹操抓住了黑山军的要害,迫使于毒放弃原来的目标,使得敌我双方地位发生转变,曹军变被动为主动。

  成功解围东武阳后,曹操又率军在路上打了个漂亮的伏击,击败了眭固。之后,路上又遇到了刚刚归顺袁绍、趁袁军北上而反叛的南匈奴单于于扶罗,曹操又将其打败。此役之后,匈奴人远遁漠北,自此多年不敢入侵。据说,族中少年割草时从此不敢吐汉语,怕一旦吐字不清,说出“草草”二字,吓坏了已破胆的族人。(所谓“闻风丧胆”是也)

    在曹操剿灭黑山贼的同时,青州黄巾军又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将势力扩大到了兖州境内。兖州太守刘岱不听属下鲍信的劝告,一意孤行,结果为黄巾军所杀。

    国不可一日无君,州不可一日无牧。在亲曹派陈宫、鲍信两人的成功运作下,兖州官员邀请曹操担任兖州牧。从此,曹操有了自己的第一块根据地,算得上是割据一方的大员了。

    此刻再同黄巾军交战可是实实在在地维护自己的利益了,因而曹操是特别的用心。尽管军事力量不如黄巾军,但他披坚执锐,亲巡将士,明劝赏罚,士兵们的士气大幅度提升了。同时又对黄巾军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一方面开示降路,一方面埋伏奇兵,昼夜间不停与黄巾军交战,结果黄巾军实在抵挡不住,集体向曹操投降。

    投降曹操的黄巾军士兵足足有三十万之多,曹操选其精锐,组成了一支部队,号为“青州兵”。至此,曹操又有了一支颇具实力的部队。

    前途,看上去一片光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