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族天珠--除了活佛之外最为神奇神圣的奇迹

 无水之寂寞归属 2012-05-27

藏族天珠-除了活佛之外最为神奇神圣的奇迹  

2010-04-03 16:32:47|  分类: 随笔 |字号 订阅

 

藏族人将天珠称为“瑟”(Zigs),将上面的环纹称作“眼”(Mig)。直至现在,藏族人始终认为天珠是上天神灵赐给人间的护身宝物。因此,有关天珠的传说有许多版本。如“虫变”传说、“水变”传说等等。藏族人相信天珠具有护佑神力自当不容置疑,除此之外,他们还相信天珠具备治病功效,所以在西藏药典中,就有天珠入药的记载。

那么天珠究竟是什么物品?究竟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制作的?究竟是西藏当地出产的,还是外来之物呢?虽然国内外致力于藏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做了不少的调查研究,但由于西藏历史有关天珠资料的缺失和现代考古的空白,对于有关问题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加之近年来一些商人为了牟取暴利而作的许多鱼目混珠的虚假消费引导,更使一些爱好者不明真相。

著名的意大利学者图齐在他的专著《西藏考古》中描述:“地里干活的农民发现有项圈上的珠子,为圆桶形状,两头稍尖。珠子是出自某种白色特殊材料,上面有褐色条纹或环纹。环纹圈数一般为奇数,这使得这些珠子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我从未尝试去购买一粒这样的珠子,由于被视为具有特殊神力和保护力的护身符,所以其价格昂贵。有人告诉我,其中的一些东西是在陵墓中发现的。这些珠子叫做“瑟”,上面的环纹被称作“睛”。它们是在亚洲(从近东到伊朗和中亚)十分普遍的一类项链。因此,从这些发掘物上无法得出任何明确的结论。它们仅能再次证明,居住在西藏的人很早就与邻国接触并有贸易往来。”

图齐先生是在20世纪40年代对西藏考古的基础上作出上述描述的,虽然他没有对西藏的天珠作出结论,但有一点他很明确,那就是他说天珠这类珠子是从近东到伊朗和中亚十分普遍的一种项链。

考古学的形成始于西方国家,远远早于亚洲。西方国家的考古专家对亚洲的考古最早开发是西亚和中亚。如对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亚述文明的考古发掘、对古印度文明的考古发掘等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图齐先生的这一结论是有根据的。

另两位西方学者大卫和迈克尔先生则根据他们大量的调查研究后,在他们的学术论文《藏族的瑟珠》中,对天珠作了更加详细的描述和分析。他们认为:“藏族的瑟珠是蚀刻玛瑙珠的样品之一。生产蚀刻玛瑙的年代已十分久远。早期从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1800年,中期从公元前550年到公元200年,后期从公元224年到公元642年。最早时期的蚀刻瑟主要是在美索不达米亚和印度文明的遗址发现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认为印度的塔拉尔和钱呼达拉是制作蚀刻瑟的中心,中期的蚀刻瑟主要是在印度次大陆的遗址发现的。后期蚀刻瑟的制作中心在伊朗,其年代可追溯到萨珊王朝时期(公元224年至公元642年)。蚀刻玛瑙和光玉髓的技术在萨珊王朝末期并没有突然绝迹,在20世纪初期的伊朗,蚀刻着虔诚经文的饰板仍然采用手工加工。1857年,在巴基斯坦仍采用这一加工工艺。1930年,有一位名叫萨赫迪诺的老人,声称他是该地区最后一位通晓蚀刻光玉髓技术的人……”

从上述几位西方学者的著述中,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了解有关西藏天珠的信息。一是工艺,二是纹饰,三是在西藏出现的时间。

大卫和迈克尔先生在论文中对天珠的工艺有以下描述:“在珠子的表面喷上强硷(钾硷、硷式碳酸铅及洗用硷),对玛瑙(和光玉髓)进行浸蚀。然后用火烧烤。珠子表面附盖着有强硷的地方就变成了永不褪色的白色。在这一加工工艺中,珠子的表面常常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但实际上,表层下面变白,一直白到石头里层。在一些样品上,变白的地方明显突出。用强硷画出图案可以制出最简单、最常见的蚀刻玛瑙珠,当用火烧烤时,就会在天然的石头底子上出现一个白色的图案。另一种加工技巧是,首先用上述方法把整个珠子变白,然后用另一种化学制剂(硝酸铜)勾画出一种图案,珠子再次用火烧烤,于是在白色的底子上出现了黑色的图案。有时,将硝酸铜直接涂在天然的玛瑙和光玉髓上,黑色的图案也就直接在石头上了。”“这样的加工技术会出现五种类型的蚀刻珠。一是天然石头底子上的白色图案。二是变白底子上的黑色图案。三是天然石头底子上的黑色图案。四是首先给珠子的一部分加白,余下没有变白的部分,黑色图案蚀刻在珠子变白的部分。五是第一和第三种方法的结合,黑白相间的图案出现在同一粒珠子上,但不重叠。”“第一类蚀刻珠有一个有趣的特征,即变白的部分和没有经过处理的部分呈现出明显的不同。此时,这两个部分所含的化学成分不同,其结果使一些珠子上经过处理的地方发生部分剥落,使白色图案留下一种粗糙、经过挖凿的表面。”

从这一有着可靠实物和化学实验的研究结论来看,天珠绝非如藏族人所认定的是带有天然图案的天降之物,而是由人工技术加工的玉髓、玛瑙制品。我们还可以用从国外博物馆的亚述文明、古印度文明的考古出土的蚀刻玉髓、玛瑙来加以佐证,认同这一结论。

关于天珠的纹饰,从上述西方学者的著作中列有条纹与圆圈纹两种。我觉得天珠的纹饰可以从饰品的发源地西亚的古代珠子说起。据考古发现,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的西亚的布拉克神殿就有类似眼睛的圆圈纹出现,这种形式的纹饰从那儿向周边地区传播。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西亚地区和古埃及,“蜻蜓眼”的玻璃珠普遍出现,而线形纹饰更是早于这个年代出现于西亚国家和古埃及的贵族的饰品中,其中有玻璃料的,更多的是玉髓与玛瑙。我国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以“蜻蜓眼”为纹饰的玻璃珠及大量以线形纹饰为主的玉髓、玛瑙珠。据考古资料,目前还没有直接出土过西藏本土产的带有圆圈纹饰的珠子。

从上述情况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认为,无论从加工工艺,还是从纹饰的形式,天珠都符合外来文化产物的结论

那么如果天珠是外来文化的产物,它又是从什么时候传入西藏的?是从哪儿传入的?传入的背景是怎样的?又为什么被西藏的宗教所用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西藏的地理环境。前面我们说过,西藏的四周都是亚洲古文明高度发达的地区。其东面是黄河、长江流域文明,西面是西亚河谷的农耕文明,北方是中亚的游牧文化,南面是古印度文明。无论从那一方的文明传入,都有可能将天珠的工艺及表现图案带到西藏。当然,我们了解一下西藏的历史,最有可能的也许就是西藏的西部。那一地区最早出现了一个强盛的古象雄王国,最早发源了西藏最原始的宗教苯教。而苯教与古代伊朗盛行的祅教(又称拜火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又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通过与周边国家的贸易、战争及宗教影响,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渗透是必然的。因此,天珠的工艺技术与表现形式最早在西藏古象雄王国时代从古代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传入西藏阿里地区是最有可能的。

从理论上讲,带有图腾意义的圆圈纹饰的蚀刻玛瑙、玉髓或玻璃珠传入西藏后,最早应该为同样有着图腾信奉的苯教所接受。从目前西藏民众所极其崇拜的九眼纹饰的天珠为例,九的数字是苯教至高无上的数字,它代表着苯教理论中的九层地、九重天、九层圣山、九乘教理结构。还有一种在藏族人看来同样珍贵的十三眼天珠,十三的数字同样也是苯教从九的数字发展而来。还有三眼天珠,在原始苯教中,宇宙共分为三层,即神居住的天界、人居住的人界和龙与魔怪居住的下界。还有主宰三界的三大神灵等等。藏传佛教形成后,苯教的一些神秘图腾与仪规为其所接纳和使用。因此可以推断天珠及其图案也为藏传佛教所用,并延续至今。如三眼天珠在藏传佛教中解释为身、心、意与佛同向。

还有西藏历史资料显示,在西藏吐蕃时期,天珠曾作为吐蕃官制告身中的最高级别的瑟瑟告身(玉告身)出现。

从天珠制作的原料来看,藏族人认为的至纯天珠,其所用的原始材料必定是无任何杂质。那么玛瑙是带有天然同心纹的矿石,这显然不符合“纯”的要求,只有透明无纹的玉髓才符合“纯”的要求。西藏虽然有玛瑙出产,但显然不能加工藏族人所要求的“至纯”天珠。因此,古代西藏天珠制作原材料依靠贸易进口的说法也是有道理的。这也说明了西藏古天珠流传至今数量极少的原因。也印证了它作为古代吐蕃王朝最高官制信物的珍贵程度。否则,一定会有大量的遗存物流传后世的。

据说苯教典籍中著有关于天珠制作技术的详细过程,但至今没有公开的资料说明这一点。不过,由于有理由相信天珠的加工技术在古代是被宗教集团所掌握,由于西藏历史上的几次宗教灾难,这一技术传代出现断层是极有可能的。从现在的遗存物来看,除了极少数年份达到千年的天珠出现外,大部分所谓的老天珠的工艺都与天珠的古代工艺有所差距。可以猜想,这一类天珠是在古天珠技术失传后,后人凭借实物或文字记录加工出来的,这当然会有偏差。也许后来连这一技术也失传了。所以现在在市面上流行的新天珠均为现代技术所制,其技术质量都与古代天珠不能等同。

因此,可以把天珠分为四大类。一类是数量极其稀少的高古天珠,年代大约可界定为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6世纪的西藏原始宗教时期。这类天珠应符合年份、材料、制作工艺及原始宗教意义。其显著特征是纹饰具有明显的凹凸,且凹凸的边界及颜色过度光滑自然,这符合由西亚传入的早期蚀刻工艺的完整性和高超性。一类是老天珠,年代大约可界定为公元7世纪至9世纪的藏传佛教前弘期。同样也要符合年份、材料和同时代的制作工艺及宗教意义。但其蚀刻工艺有明显的缺陷,凹凸纹饰及颜色的渐变略显粗糙。一类是藏传佛教后弘期开始之后制作的天珠,蚀刻工艺明显缺失,所制作的天珠已无凹凸纹饰。一类是80年代后期根据现代技术加工而成的新天珠。在西藏天珠中,还有一种西亚较为普遍的琉璃珠(即玻璃珠)和陶珠流入西藏,其纹饰也有和玛瑙、玉髓天珠相同的。但在西藏不被认可,藏族人只当它是一般的装饰珠来对待。不过有些琉璃天珠和陶石天珠也是年份较早的高古珠子,其价值也相当高。

    目前在国外文物市场,非天珠形制的高古蚀刻珠也很受欢迎,其价格一粒约在千元美金左右。在国内,高古天珠和老天珠的价值由于其遗存物的稀缺而无法估量,只看交易双方的喜好和经济实力了。新天珠的原料和生产成本很低,其价值也不大。所以有些商人就夸大其作用,一是套用古代玄术中的理论加以包装,二是用伪科学来附加功效,三是利用僧人来作宣传,以达到蒙蔽顾客牟取暴利的目的。

天珠在收藏界起初只被台湾及国外收藏家所接受,并在近二十年间被大量收藏。近年,在国内兴起了藏学热的风潮,天珠似乎一夜之间被推上了西藏艺术品的至尊地位,天珠价格一再攀升。不过,由于对其认识的缺乏,大量赝品充斥市场 ,加之真品天珠的稀有,使天珠在艺术品市场上大有以假乱真的势头。不过,只要藏家认真了解一下西藏的人文历史,必定对其会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国内新天珠的加工产地很多,如福建厦门东孚镇有台湾商人开的最大的新天珠加工工厂,据说所用原料多从巴西进口。生产出成品后运往台湾,然后再返销内陆。在广州荔湾广场的工艺品市场及西藏的八廓街市场均有此种天珠批发。除此之外,沈阳、成都及西藏也有新天珠的加工厂,不过工艺及质量不如台湾技术。

按本人所见,天珠只是人类古老文化中的一件实物。它仅代表一种艺术创造,是一个特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文化现象的见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