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國龍與龍文化傳說

 秀水拖蓝 2012-05-27

 


 

     龍,是中國人心目中特有的一種神物。無論身處何方,一句龍的傳人,會讓每一個中國人心生自豪;一句龍的子孫,會讓所有的中國人倍感親切……

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有,字的形狀是一個大頭,有一個彎曲的身子。傳說在帝舜的時候,董父因馴養龍很好,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豢龍氏。夏代也有馴養龍的人叫劉累,被賜了一個氏族名叫禦龍氏。從這些傳說看,至少在堯舜禹時期,人們跟龍就有關係。

龍來源眾說紛紜的關於龍的來源,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起,一直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其主要觀點有:蛇說、鱷魚說、蜥蜴說、魚說、馬說、熊說、恐龍遺存說、雷電說、龍捲風說等等。

蛇說是流行最廣和最早的。早在漢代文字學者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就有龍為鱗蟲之長的說法。著名學者聞一多認為,所謂龍者,只是一種大蛇,這大蛇的名字就叫做,後來有一個以這種大蛇為圖騰的團族,兼併了、吸收了許多別的形形色色的圖騰團族,大蛇這才接受了獸類的腳、馬的頭、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於是便成為我們現在所知道的龍了。

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有學者提出了龍即鱷魚的觀點。旅居加拿大的古史學者許進雄認為,龍的特徵,臉部粗糙不平、嘴窄而扁長且有利齒,是鱷魚之外他種動物所無的異征。揚子鰐每在雷雨之前出現,而雨又下自空中,古人見此認為它有降雨的神能,並想像它能飛翔。而河南濮陽西水坡仰紹文化遺址出土的蚌塑龍,與鱷魚很相似,也為龍即鱷魚說提供了佐證。

除了動物起源論外,還有人另闢蹊徑,別出心裁地提出了雷電說。知名學者朱大順認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了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這一觀點在歷史資料中也可以找到證據,王充在《論衡》中分析說:雷龍同類,感氣相致龍聞雷聲而起,起而雲至,雲至而龍乘之。而《山海經》裡出現的雷神,正好是一副龍的形象。

八千年的龍文化,在中國民間有深厚的積澱,數不清的民風民俗及節日與龍有關。

在中國龍文化中,龍不僅被視為一種通天的神獸,而且還被視為一種吉祥瑞獸。在古人看來,龍既然能溝通天地,當然也能代表天或神,給人庇佑。所以人們很自然地把龍當做昭示吉祥幸福的瑞兆。古代統治者甚至還把龍的出現當做國泰民安的象徵。

二月初二龍抬頭,是專門的龍節。民俗認為蟄伏一年的龍正是在這一天抬頭活動的,以後雨水也多了起來。民俗認為這一天人們的食物都為龍身上之物,如麵條是龍鬚,烙餅是龍鱗,餃子是龍耳等等。

五月初五的端午節,更有龍舟競渡的盛大民間娛樂活動。人們相信,通過聲勢浩大的龍舟競賽,能使天上水中的神龍心神感應而大娛大悅,從而煥發神性恪盡神職,保佑一方風調雨順,四季平安。

舞龍,是中國民間一項十分重要的文化活動。舞龍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降雨的一種儀式,後來發展成為一種文娛活動。早在唐宋時期,舞龍已是逢年過節時常見的表演形式。正月十五元宵節一向有舞龍燈的習俗,也稱鬧龍燈玩龍燈龍燈會,並在不同地方發展出了各種豐富多彩的形式。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在民間,很久就流傳著龍生九子的說法,但是九子為何物並沒有確切的記載。據說有一次,明孝宗朱祐樘忽然心血來潮,問以飽學著稱的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龍生九子都是何名目?李東陽倉促間不能回答,退朝後左思右想,和同僚們一起七拼八湊,才拉出了一張清單,向皇帝交了差。清單上龍的九子是:

囚牛:性喜音樂,舊時多刻於胡琴頭上。

睚眥(yázì):平生好殺,喜血腥之氣。樣子像長了龍角的豺狼,怒目而視,雙角向後緊貼背部。常被雕飾在刀柄劍鞘上。

嘲風(cháofēng):喜好冒險,常用其形狀在殿角上作為裝飾,具有威懾妖魔、清除災禍的含義。

蒲牢(púláo):喜歡吼叫,人們常把它安在鐘上。

狻猊(suānní):形如獅,喜歡蹲坐。佛祖見它有耐心,便收在胯下當了坐騎。

贔屭(bìxì):似龜,好負重。各地的宮殿、祠堂、陵墓中均可見到其背負石碑的樣子。

狴犴(bì'àn):平生好訟,其形似虎,往往刻於獄門之上。

負屭(fùxì):平生好文,常盤繞在石碑碑文頭頂。

螭吻(chīwěn):喜歡東張西望,經常被安排在建築物的屋脊上,作建築物上的吻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