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屋洞潜通洞庭湖传说的由来

 苏迷 2012-05-27
最近,我为考索、探究有关晚清吴门画家秦敏树(1828—1915?,字散之,吴县洞庭西山秦家堡人)当年创作《林屋山民送米》诗、《林屋山民送米图》的动因及其背景,才在苏州图书馆古籍馆检阅秦敏树《小睡足寮诗存》稿本(二册)。见稿本诗作始自“甲辰(1844年)”,首有《秋日省亲楚南晓发京口》、《登道吾山》、《长沙秋夜》诸作。从这些诗作的题名便可知时年十六岁的作者长途跋涉去“楚南”(泛指湖南一带)、“登道吾山”(在湖南浏阳),最后达到长沙。而此行的目的是为了“省亲”(探望父母或其他尊亲)。从中可以反映这位吴中诗人与“楚南”的情缘,由此使我联想起了“武陵源在吴中”和“林屋洞潜通湖南洞庭湖”的传说。
  有关武陵源在吴中的传说,顾颉刚先生在《苏州史志笔记》:“四、姓氏语言与风俗”中有“武陵(一九四六年六月~一九四七年九月)”一则,其中写道:“吾顾氏萃族于吴,而郡望曰武陵,久所不解。意吾先人有作武陵太守者乎,检书史亦不可得。蕴疑于心久矣。兹读任眆《述异记》,云:‘武陵源在吴中,山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源。源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难,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内中“吾顾氏萃族于吴,而郡望曰武陵”,我曾见吴昌硕为晚清吴门画家顾茶村(潞)篆刻“武陵人”一印,并作边跋:“茶村仁兄有道正之。甲戌(1874年)七月吴俊并记”亦即一例;任氏《述异记》中所谓“源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应即洞内钟乳石林立的“天下第九洞天”林屋洞;“世传秦末丧乱,吴中人于此避难,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可见传说的久远了。对《述异记》所述,顾颉刚先生认为“似即渊明所记事”(陶渊明《桃花源记》)。又另有林屋洞潜通湘水洞庭湖的传说,也同样由来已久。那么,这一传说又究竟从何来呢?
  其实,有关林屋洞潜通湘水洞庭湖的传说,其因应与包山(洞庭西山)子弟自宋末元初至太平天国战争前世代经商远至湖广,依靠“长水船”溯江而上运货载客贸易经商,与湖南、湖北世代保持着一条水道航线相关。因此至今散居于湖南长沙、湘潭、湘阴,湖北汉口、鄂城的太湖包山籍人就有不少。有关这方面的史料,如曾见1998年刊《苏州史志》中所载介绍清乾隆、嘉庆时西山后埠人费孝端(1751—1817,字桔怀。曾随父经商于湘之长沙、湘潭)的太湖包山至湘潭路程歌(绝句)64首。如起首云:“‘洞庭’早发挂征帆,遥指东峰日半衔。山色湖光水渺渺,浮屠高耸出‘灵岩’。”又如结尾云:“披星戴月到‘湘潭’,不替箕裘方是男,勉尔经营克勤俭,万毋酒色是沉耽。”诗作记述的是“上水”路程,约全程需五十天。这些便是可以反映“吴洞庭”连“楚洞庭”史实的珍贵文献,而诗人秦敏树的早年“省亲楚南”,也可作为这段史实的一点佐证。
来源:姑苏晚报     ■邹绵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