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摄影讲座
黄本培
采用数码成像技术拍摄和存储景物影像的照相机称为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不使用传统的感光胶片,而是用电子芯片存储影像,并将存储的 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加以存储. 数码照相机的结构和和统相机的结构相似,有的数码相机就是用传统照相机 改装的.两者不同的地方是,传统相机放胶卷的位置,在数码照相机内,是一片 CCD 半导体光电芯片取代.CCD 的表面装有滤光片,机身内设置了数字信号处 理电路和存储器.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数码相机的几种常用功能和使用方法.
一,设定影像大小(即像素数量) 1. 单个像素的大小,对成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单个像素面积大,则可以接受 更多的光,信号强度和精度高;反之,所获取的光量少,容易引发噪音信号.因 此,高档次数码相机,其像素规格也大,成像质量则高.摄影者不能盲目追求像 素数量,忽视像素大小,很多数码单反相机和便携式数码相机都是 800 万像素, 正是像素大小决定了两者成像质量截然不同. 2. 选择影像大小(即像素数量)与影像品质的关系是:影像尺寸(像素)越 大,其品质越高,那么,保持影像所需要的资料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拍摄媒体可 储存的影像就越少. 3.不同品牌的相机设置影像尺寸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数码相机设置 影像尺寸是以"大,中,小"来设置;有的数码相机则是以像素来设置.如尼康 数码相机就是以"大,中,小"来设置,而索尼数码相机就是"1M,3M,8M"来 设置. 4. 我们了解了数码相机像素的基本知识后,才知道我们摄影时应该如何设 影像大小.这主要取决于摄影者的拍摄用途.一般来说,如只是观光旅游,可将 影像尺寸设置小一些,这样存储卡上存储的影像就可多一些.对于重要的题才, 应将影像尺寸设置大一些,便于放大照片(应注意,小尺寸的影像不能放大,大尺寸的影像则可以缩小),但存储卡上存储的影像就少一些. 二,曝光模式 数码相机同传统相机一样,一般有 4 种曝光模式,即 P(程式自动) ,S(快 门速度优先) ,A(光圈优先) ,M(自动曝光) . 以下分别介绍这几种曝光模式的操作方法和在摄影中的应用. 1. P(程式自动) .这一模式拍摄调整将自动执行,但为了达到摄影者的创 作意图(拍摄目的) ,需作如下调整: (1)调整图像尺寸. (2)调整感光度.这与传统相机胶片感光度一样,所谓胶片感光度就是胶片对 光的敏感速度.例如,100 度的胶片对某被摄景物的曝光量为 1/60S,F8 的光圈 的话,若换 200 度的胶片,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拍摄则只需要 1/125S,F8 的光圈 (或者是 1/60S,F11 的光圈) . 为什么呢,因为 200 度的胶片对光的敏感速度是 100 度胶片的 2 倍,而相邻 的光圈和相邻的快门速度也是 2 倍的关系. 我们将 100 度以下的胶片叫低速片(还有 50 度和 25 度的胶片) ,将 400 度 以上的胶片称为高速片.其感光度影响照相性能内在规律的变化如表 2-001. 表2-001
感光度影响照相性能内在规律变化 感光度 高 低 反差性 小 大 宽容度 大 小 解像力 低 高 颗粒性 大 小 灰雾度 大 小
注: (1)宽容度:是指胶片(或数码相机的 CCD)能按比例正确记录被摄景 物明暗范围的能力.被摄景物的明暗范围一般用反差的大小来表示.因此,胶片 或 CCD 能按比例记录被摄景物的明暗范围越大,表示胶片或 CCD 的宽容度大,反之则小. (2)解像力(又称分辨力):是指胶片或 CCD 对被摄景物细节表现的能力.能 清晰地表现景物细节的称为解像力高,反之则低. 我们知道了感光度的概念后,才能按照自已的拍摄要求选择合适的感光度. 不同品牌的数码照相机调节感光度的方法不一样, 如索尼 F828 是将曝光模式 设定为 P,S,A,M→按"菜单键"显示屏幕上即显示"ISO"64,100,200,400, 800→使用多重选择器上,下调节,选择所需要的感光度→再按"菜单键"确认. (3)使用"控制旋钮"调节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只有按以上方法才能拍摄到满意的照片,否则,我们看到激动人心的景物, 扩印成像后,总是不尽人意. 2.快门速度优先(S 模式,佳能相机称 TV 模式) (1) 快门:是一个控制光线与胶片作用时间的装置,快门速度慢,光线与胶 片作用的时间就长, 快门速度快, 光线与胶片作用的时间就短. 它与光圈相配合, 调节胶片曝光量的需要.常见的快门速度标记有 1,1/2,1/4,1/8,1/15,1/30, 1/60,1/125,1/250,1/500,1/1000 等. (2)快门的作用:①控制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 调节曝光量的需要.②影响成像清晰度.当需要清晰影像时,要用高速快门,这样,不仅可以凝固被摄物的动作,而且能防止相机的晃动;当需要模糊动感的影 像时,则应用慢速快门曝光,一般拍摄运动的物体需要选择 S 模式.例如,拍摄运动会,文艺演出等,首先应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以免所拍摄的影像模糊.这是《城》剧的现场演出所拍摄的剧照.图 2-008,2-009,2-010 是东方歌舞团演出现场拍摄的图片.
(3)当选择了合适的快门速度以后,光圈会自动与快门速度配合. (4)当快门速度 1/60S 时,应使用三角架拍摄. 3.光圈优先(A 模式) (1)光圈:又称"相对口径" ,它是位于镜头内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的可调 节大小的进光孔,如图 2-011.光圈用"F"系数来表示,流行的 F 系数有 F1,1.4,2,2.8,4,5.6,8,11,16,22,32,45, 64. 图 2-011 (2)光圈的作用:①调节进光量.光圈调大,进光照度增大;光圈调小,进 光照度减小,光圈与快门速度相配合,调节曝光量的需要,如图 2-012.②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如图 2-013,2-014,2-015 是用大光圈小景深拍摄 花卉的效果;2-016,2-017,2-018,2-019 是用大光圈小景深拍摄人物的效果. 光圈小,景深大,如图 2-020,2-021,2-022,2-023 是用小光圈拍摄风光图片的大景深效果.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重要表现技术手段之一.③影响成像质 量.任何一只相机镜头,都具有某一档成像质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种像差影响最 小.这档光圈称为"最佳光圈" .一般位于该镜头最小光圈缩小 2—3 档处.
光圈的调节:调节"控制旋钮" ,选择合适的光圈系数. .手动模式可以让拍摄者突破自动化的局限性,按照自已 4.手动(M 模式) 的创意来确定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 (1)索尼,佳能相机在设定手动模式后,按" "图标,切换光圈和快门速度,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按调节盘上的左右键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 (2)设置所拍摄影像的大小. (3)半按快门钮,对被摄景物进行测光,构图(实际上,当我们半按快门按 钮,被摄景物的测光和聚焦即已同时进行) . (4)完全按下快门,即拍摄成功. 当被摄影像过于昏暗,说明曝光不足,如图 2-024.如果根据创作意图已确定光圈值,那么,现在曝光不足只是将快门速度调慢即可. 如果所摄影像太亮,甚至白茫茫的一片,说明曝光过度,如图 2-025.调节方法与曝光不足相反,应将快门速度调快,减少曝光量. 图 2-024
三,测光模式 对同一被摄景物,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测光模式,测光值不一样. 一般中档以上的相机(包括传统相机) ,都具备多重测光,中心测光,点测光, 平均测光和偏重中央测光. 以下介绍三种测光模式. 1. 多点测光 (标志是 " ". ) 又叫 "平均测光" 佳能相机称为 , "评价测光" ,其标志如图 3-001.是对被摄景物多个区域分别进行测光.其优点是对各种光线 条件下的自动曝光效果较好,一般拍摄全景照片,或者是在阴天散射光条件下拍 摄使用多点测光较合适. 2.中心测光(标志是" " )又称偏重中央测光,如图 3-002.这一测光系 统的 75%感光度集中在观景器内中央的 12MM 直径圆圈,而其余 25%则分布在 圆圈以外的画面,如果基于画面内某一特别区域作出曝光,这个测光系统则十分 有用. 3.点测光(标志是" ",如图 3-003.这一测光系统是接近 100 /%的感光 ) 度集中在观景器内所选择对焦区域内的 4MM 直径范围 (约占整个画面的 1.5%) , 一般对逆光,侧逆光进行测光. 深刻理解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是获得准确曝光的基础. 一般在正常光源条下, 拍摄风光使用"多点测光" ;拍摄人像时使用"中央重点测光" ;拍摄逆光或 舞台摄影时使用"点测光" . 四,测光系统的应用 以上我们讲到三种测光模式,这只不过是对这三种测光系统的初步认识.因 为摄影就是利用光和影来表现被摄景物,属于光影艺术.所以,正确曝光对于拍 好照片至关重要.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会拿起照相机,不失时机 地拍摄下来.可是,扩印照片后,却大失所望,原来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丰富多彩 的画面一个也没有拍下来,而拍下来的照片,要么是灰蒙蒙的,要么是白茫茫的 一片.如图 4-001,4-002,4-003,4-004 则曝光正确.出现这些问题,让人感到莫明奇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题在于没有准确曝光,我们对场景的曝光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即 使我们使用最先进的照相机具备最先进的测光系统, 甚至是自动曝光功能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这些问题.那么,是不是相机的测光系统有毛病呢? 答案很简单,测光系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自已.因为测光系统只能读 取测光时所指向的任何东西.所以,关键是必须知道测光时应将测光系统指向那 里.以及如何理解所读取的数据. 对于传统相机摄影,如果彩色胶片曝光正确,那么,所获得的照片色彩应该 是鲜艳,纯净的.如果是黑白胶片曝光正确,照片上所有影调也应该是鲜明的. 数码摄影也是同一个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其中的技巧就是要懂得正确曝光. 要做到准确曝光,就要确定曝光量.因此,如何确定准确的曝光量是拍好照 片的基础. 说到这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就是 "准确曝光" "正 与 确曝光" . 所谓"准确曝光" ,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照景物中 18%反射率的中灰 亮度调节曝光,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影调和层次.而我们摄影曝光,在很多 情况下,是以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为目的的.因此,这时的"准确曝光"是正确 的.可是,在许多情况下,摄影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来达到自 已的表现意图. 例如,当你需要充分表现景物亮部的细节时(如雪景中晶荧剔透的白雪) , 就要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曝光;如果你想要表现洁白的白雪,则又需要 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曝光, 也就是 说, 正确曝光是一种主 观的概念.当然,对于 这种"正确曝光"的调 节, 依然要以准确曝光 为基础,要在"准确曝 光" 的基上增加或减少 曝光. 上图煤炭是黑色的,当你将测光表对准煤炭测光时,它将告诉你怎样使黑色的煤炭 呈现 18%的灰色调的曝光数据.下图是一堆白雪,当你将测光表对准白雪测光 时,它同样告诉你怎样使白雪呈现出 18%灰色调的曝光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测光表的测光数据所拍摄的煤炭图像是 18%灰色调,而不是黑色的;白雪 也不是洁白的, 同样呈现出 18%灰色调. 如图 4-006 是我在东湖梅园拍摄的 《红 梅傲雪》 ,为了表现红梅被洁白的积雪履盖,我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 加 1 档曝光量,这样,积雪是洁白的;4-007 为了表现白雪晶荧剔透的质感,加 之背景偏暗,所以我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减少 0.5 档曝光量.
以上我几次讲到 18%的灰色调. 那么, 什么是 18%的灰色调呢? 为什么不 是 25%,50%,或者是 99%的灰色调呢?原因就在于平均场景中的光线经过平均后得到的大约 18%的灰色影调.因此,决定了 18%的灰色调.无论我们使用的是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或者是数码相机,这个测光数据都是正确的.说到 这里,有人会问,什么是平均场景呢?是雪山,海滩,霓红灯,还是一张脸呢? 这张脸是亚洲人黄色的皮肤,还是欧洲白种人的皮肤,或者是非洲黑人的脸呢? 这也正是我们要回答的回题. 那就是: 测光表是愚蠢的, 它不会思考, 也不灵活, 只有我们摄影者是聪明的.因为测光表要依靠我们指导它工作. 正如以上所讲到的,测光表对煤炭和白雪测光,都只是表现其 18%的灰色 调.如果我们要想表现煤炭是黑色的,雪是洁白的,就不能只靠测光表去完成. 要靠摄影师根据自已的创意,有意识的增加或减少曝光.
以下介绍使用测光系统的技巧: 1.机位法.就是在相机的位置朝被摄景物测光,常用于拍摄开阔的风景时 测光.机位测光时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天空光进入测光窗,否则,容易曝光不足, 如图 4-008,由于大面积明亮的天空,误导了测光系统,它错误的告诉你,被摄景物的场景亮度值很高,不需要很多曝光量,结果造成这张照片中主体人物严重 曝光不足,成了剪影. 2.近测法.就是靠近被摄主体测量其局部的亮度.例如:图 4-009,由于采用机位测光,大面积的森林深色背景误导了测光表,结果造成了主体人物曝光过度.正确的做法,对人物近距离测光,如图 4-010.这样,拍摄人物,会得到一 张曝光准确曝光的照片.但背景中的天空会曝光过度,天空云彩的细节也会受到 损害,如图 4-011.如何既保证人物曝光准确,又不过余损失天空云彩的细节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要一课时才能说清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省略理论论述, 只介绍几种具体作法: (1)将测光表对背景测光,使用闪光灯对主体补光.但闪光灯的灯头最好蒙一块白色手帕,或白色透明物,使闪光灯的灯光形成一种散射光,让人物面部受 光柔和,或不蒙手帕,使用反光板,或用白纸揉皱,然后将闪光灯对反光板或白 纸闪光.因这种反射光柔和,不至于使人物面部形成讨厌的亮斑.如图 4-012, 这种方法,依然是要对背景测光. 如果使用负片拍摄, 在高反差条件下, 要对人物面部的暗部测光, 如图 4-013, 4-014(注意,要用近测法,并且是手动曝光) ,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减少 1 档或 0.5 档曝光; 如果使用反转片, 则要对景物的亮部测光, 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 开大 1 档或 0.5 档曝光.如图 4-015 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在侧逆光条件下对主体 图书馆的亮部测光,并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增加 0.7EV 曝光补偿值;4-016 是武 汉东湖晚霞,在逆光条件下对天空亮部测光,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增加 1EV 曝光 补偿值.
五,曝光补偿 任何一种自动曝光方式都会存在一些使自动曝光不准确的情况.此外,因摄 影者表现意图等原因,需要调整自动曝光的曝光量,也就是改变相机测光系统显 示的测光数据. 曝光补偿有两种方法,即自动曝光补偿和手动曝光补偿. 1.自动曝光补偿.现代中档以上的照相机都有专门的自动曝光补偿功能, 一般数码相机曝光补偿设定范围从+2.0EV~-2.0EV,每次以 1/3EV 递增或递减. 传统尼康 F5 相机曝光补偿则可以由+5EV~-5EV,每次以 1/3EV 递增或递减.但 切记,在拍摄需要曝光补偿的照片后,一定要及时将补偿值调到"0"的位置. 否则,当你拍摄不需要作曝光补偿的照片时,相机依然自动补偿. 2.手动曝光补偿.将测光模式改为手动,对被摄景物进行测光,在准确曝光 的基础上,根据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有意识地增加或减少曝光量.例如,拍摄花 卉,应作如下曝光补偿: (1)黄花:-0.5EV 左右,如图 5-001;图 5-001 (2)白花+0.5~1EV 左右,如图 5-002a,5-002b;图 5-002a (3)粉红:-0.5EV 左右,如图 5-003; 图 5-003 (4)红,深红:-1EV 左右如图 5-004a,5-004b; (5)花卉色彩复杂时,则看哪种颜色是主色调,然后参考以上补偿值进行曝光。
六, 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中,经常出现这种现 象,就是拍摄出来的照片偏色,这是 什么原因呢?问题在于一个物体反射 出来的光的颜色, 因光源颜色的变化 而变化. 而色温直接影响照片的色彩 还原. 什么是色温呢?色温是表示光 源光谱成份的一种概念.通俗地说, 色温是表示光源颜色的一种标志, 如 图 6-1.在直射光条件下(如中午和闪光灯),色温是 550 0K 左右,色温 高了(高于 5500K 色温), 拍摄出来照 片偏蓝色调;色温低了(低于 5500K 色温),照片偏黄.如图 6-002 在室 内灯光下拍摄,使用自动白平衡 , 由于色温低,影像严重偏黄色调. 6-003 和 6-004 是在黄山拍摄的风光 照片,因为是阴天,天空中的水气大 量吸收了黄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 色 温偏高,所以照片偏蓝色调.在传统摄影中,为了调节色温对照片色彩的影响(照片偏色),一是使用升温 和降温滤色镜;二是增加曝光量;三是在不同色温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胶片,如 白天在室外自然光线下使用"日光型胶片" ,在室内灯光下使用"灯光型胶片" (反转片) . 在数码摄影中,色温的概念被表述为白平衡.白平衡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 照片色彩效果和画质,这也是数码相机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为了获得自然的色彩, 所以, 在拍摄前应根据现场色温对白平衡进行调节. 但对于特殊效果的照片, 有时不仅不校正色温,反而要利用偏色效果,如图 6-005,6-006 拍摄的是新洲道观河和东湖朝霞风景片.本来清晨的色温低,拍摄照片会偏黄色调,但为了烘 托朝霞的气氛,不仅不校正色温,反而还使用谷黄色滤色镜,有意夸张朝霞的色彩. 一般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分为自动,白炽灯,萤光灯,直射阳光,闪光灯,阴 天,阴影等. 在许多情况下,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较为准确,但手动预设白平衡却是专 业摄影师必须撑握的技巧. 因为手动白平衡功能可以使摄影者更精细地调整白平 衡效果,达到最佳的色彩还原. 六,曝光包围 曝光包围又叫梯级曝光.对于重要的或光线复杂,难度较大的影像,为了保 险,一般采用曝光包围.就是拍摄同一光线条件下的同一景物,在准确曝光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或减少曝光量连续拍摄三张图片.例如.以 1.0EV 值增加或减少 1.OEV 来转换曝光值,即第一张用准确曝光拍摄,第二张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增 加 1.OEV 值拍摄.第三张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减少 1.OEV 值拍摄.其中总有一张曝 光是较理想的.
七,摄影构图 构图是摄影中的常用术语,是摄影的重要表现手段.好的构图就像一篇好的 文章或漂亮的演讲,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十分动人,具有说服力.不好的构图, 就像说话抓不住重点,废话连篇,词不达意,使人莫明其妙. 摄影不是对客观景物的简单还原, 而是摄影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一种独特的 发现和认识.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应能唤起欣偿者感情上的共鸣,感受到作者 通过画面所表达出的内函,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因此,这就给摄影者 提出一个课题,要拍好照片,就要在构图上下功夫. 好的构图应做到以下三点: 1.必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思想" ; 2.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 3.必须画面简洁,只拍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 的内容. 现在一些专业数码相机,除了有白平衡的调节外,还设置了色温调节功能,色温用 K 来表示. 一般来说, 照片偏红色调, 将色温的数值调低, 照片偏蓝色调, 将色温的数值调高. 我们把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叫做突出重点.那么突出重点的技术有哪些 呢?如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 又如何解决好画面环境与主体的 比例关系?如何骤焦?如何处理好主体的布光及其他技术?如图 8-001 这幅图片综合运用了这些技术.图片中红色郁金香是被摄主体,安排在画面左边黄金分 割点上,是这幅图片的趣味中心,引人注目.绿色的茎干尽管与背景是同一色调, 但采用侧逆光拍摄,勾画出茎干的轮廓光.同时,采用 f/5.6 的光圈虚化背景, 使茎干和红色的郁金香同背景分离.由于采用 f5.6 光圈拍摄,既虚化了背景, 突出了主体,又不失去环境所表现出的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春天气息.其目的 依然是烘托主题. 摄影构图的方法很多,如"对称与均衡""集中与呼应""对比""节奏" , , , , "黄金分割" ,从摄影构图的手段与技巧来讲,有"拍摄位置与构图""摄影镜 , 头构图""光线与构图""速度,变焦""追随摄影"等等. , , , 以下我们分别介绍景别,拍摄角度几种构图的方法. 1.景别 在绘画理论中"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的法则,这对摄影构图也是适用的.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不同景别的特点和功能:(1)远景.远景包括的范围广,是远距离拍摄的结果.它能提供宽阔的视 野和广大的空间. 如拍摄江河, 山川等自然风景多为远景, 如图 8-002, 8-003 . 远景构图画面以表现景色的气势为主. (2)全景.相对远景画面景物的范围要小一些,通常以表现人体全身的画 面为全景.如图 8-004,8-005,8-006,全景的特点是被摄对像有完整的形象,环境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 中景.相对全景来说,中景只是包容某一具体拍摄景物局部范围的画 面常以表现人体膝盖以上的画面为中景,如图 8-007,8-008.中景的特点是表现被摄景物的主要部分, 环境范围较小, 有时完全没有环境. 在表现人物的画面中, 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姿势,手势动作,人物的表情以及感情交流等.风景摄影中的 "小景"也属于中景. (4) 近景.一般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为近景. "近取其神"的绘画法 则高度概括了近景的特点, 如图 8-010,8-011.所以,近景要充分表现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 (5)特写.突出表现被摄景物的的主要部分,特写构图范围比近景更小. 在人物摄影中, 一般表现肩部以上的画面为特写. 除此之外, 特写还多用于昆虫, 花卉等细小景物的摄影构图等.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特写的范围很少,景深极小.因此,拍摄特写,要求严谨的构图,准确用光,巧妙的布局,以唤起 观赏者感情上的共呜,感受到作者通过画面所表达出来的内函,从而获得美的享 受和精神上的振奋.2.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景物周围的位置变化关系.
不同的拍摄角度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 拍摄角度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和背面角度等. (1)正面角度.是相机与被摄景物的正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正面角度的 构图,画面透视变化小,被摄景物不变型,适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如图 8-022 . 一般适拍人物的登记照片等. 图 8-022 由于正面角度缺乏透视变化,画面构图显得呆板.(2)斜侧角度.这是摄影者使用最多的角度.由于被摄景物本身的水平线 条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所以,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 面显得生动,有利于突出主题,如图 8-023 ,8-024,8-025 . (3)正侧角度.是与被摄景物成 90°的侧面拍摄.正侧角度适合人物摄影. 其特点是能生动地表现人物面部的轮廓线条, 并有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 情交流.但正侧角度不适合拍摄建筑物, 因为这会减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 间感,如图 8-026,8-027,8-028 . (4)背面角度.是从被摄对象的 背面拍摄.这种角度一般很少使用,只是当被摄对象的背面有明显特征或有某种 意义时,才选用这种角度。拍摄角度在围绕被摄景物作不同角度的拍摄时,除被摄主体形象发生变化外,还会变化主体与陪体,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画面的透视结构都会发生变 化,甚至拍摄内容和主体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拍摄角度应根据拍摄内容和创 作意图来确定.
综上所述,要拍好照片,除了准确曝光外,摄影者要从广阔,杂乱的环境中 分离出局部的表现美的一瞬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环境的习 惯,不断地培养审美技能,增强知识贮备,严谨构图. (2)斜侧角度.这是摄影者使用最多的角度.由于被摄景物本身的水平线 条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所以,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 面显得生动,有利于突出主题。 (3)正侧角度.是与被摄景物成 90°的侧面拍摄.正侧角度适合人物摄影. 其特点是能生动地表现人物面部的轮廓线条, 并有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 流.但正侧角度不适合拍摄建筑物,因为这会减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4)背面角度.是从被摄对象的背面拍摄.这种角度一般很少使用,只是 当被摄对象的背面有明显特征或有某种意义时,才选用这种角度,如图 .拍摄角度在围绕被摄景物作不同角度的拍摄时,除被摄主体形象发生变化外,还会变化主体与陪体,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画面的透视结构都会发生变 化,甚至拍摄内容和主体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拍摄角度应根据拍摄内容和创作意图来确定. 综上所述,要拍好照片,除了准确曝光外,摄影者要从广阔,杂乱的环境中 分离出局部的表现美的一瞬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环境的习 惯,不断地培养审美技能,增强知识贮备,严谨构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