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码摄影讲座 【主讲 黄本培】

 墨君家 2012-05-27

数码摄影讲座

黄本培

 采用数码成像技术拍摄和存储景物影像的照相机称为数码照相机. 数码照相机不使用传统的感光胶片,而是用电子芯片存储影像,并将存储的 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加以存储. 数码照相机的结构和和统相机的结构相似,有的数码相机就是用传统照相机 改装的.两者不同的地方是,传统相机放胶卷的位置,在数码照相机内,是一片 CCD 半导体光电芯片取代.CCD 的表面装有滤光片,机身内设置了数字信号处 理电路和存储器.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数码相机的几种常用功能和使用方法.

 

,设定影像大小(即像素数量) 1. 单个像素的大小,对成像质量有很大影响;单个像素面积大,则可以接受 更多的光,信号强度和精度高;反之,所获取的光量少,容易引发噪音信号. ,高档次数码相机,其像素规格也大,成像质量则高.摄影者不能盲目追求像 素数量,忽视像素大小,很多数码单反相机和便携式数码相机都是 800 万像素, 正是像素大小决定了两者成像质量截然不同. 2. 选择影像大小(即像素数量)与影像品质的关系是:影像尺寸(像素) ,其品质越高,那么,保持影像所需要的资料也就越大.也就是说拍摄媒体可 储存的影像就越少. 3.不同品牌的相机设置影像尺寸的方式各不相同.有的数码相机设置 影像尺寸是以",,"来设置;有的数码相机则是以像素来设置.如尼康 数码相机就是以",,"来设置,而索尼数码相机就是"1M,3M,8M" 设置. 4. 我们了解了数码相机像素的基本知识后,才知道我们摄影时应该如何设 影像大小.这主要取决于摄影者的拍摄用途.一般来说,如只是观光旅游,可将 影像尺寸设置小一些,这样存储卡上存储的影像就可多一些.对于重要的题才, 应将影像尺寸设置大一些,便于放大照片(应注意,小尺寸的影像不能放大,大尺寸的影像则可以缩小),但存储卡上存储的影像就少一些. ,曝光模式 数码相机同传统相机一样,一般有 4 种曝光模式, P(程式自动) ,S( 门速度优先) ,A(光圈优先) ,M(自动曝光) . 以下分别介绍这几种曝光模式的操作方法和在摄影中的应用. 1. P(程式自动) .这一模式拍摄调整将自动执行,但为了达到摄影者的创 作意图(拍摄目的) ,需作如下调整: (1)调整图像尺寸. (2)调整感光度.这与传统相机胶片感光度一样,所谓胶片感光度就是胶片对 光的敏感速度.例如,100 度的胶片对某被摄景物的曝光量为 1/60S,F8 的光圈 的话,若换 200 度的胶片,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拍摄则只需要 1/125S,F8 的光圈 (或者是 1/60S,F11 的光圈) . 为什么呢,因为 200 度的胶片对光的敏感速度是 100 度胶片的 2 ,而相邻 的光圈和相邻的快门速度也 2 倍的关系. 我们将 100 度以下的胶片叫低速片(还有 50 度和 25 度的胶片) , 400 度 以上的胶片称为高速片.其感光度影响照相性能内在规律的变化如表 2-001.
2-001

 

感光度影响照相性能内在规律变化
感光度 高 低
反差性 小 大
宽容度 大 小
解像力 低 高
颗粒性 大 小
灰雾度 大 小

: (1)宽容度:是指胶片(或数码相机的 CCD)能按比例正确记录被摄景 物明暗范围的能力.被摄景物的明暗范围一般用反差的大小来表示.因此,胶片 或 CCD 能按比例记录被摄景物的明暗范围越大,表示胶片或 CCD 的宽容度大,反之则小. (2)解像力(又称分辨力):是指胶片或 CCD 对被摄景物细节表现的能力.能 清晰地表现景物细节的称为解像力高,反之则低. 我们知道了感光度的概念后,才能按照自已的拍摄要求选择合适的感光度. 不同品牌的数码照相机调节感光度的方法不一样, 如索尼 F828 是将曝光模式 设定为 P,S,A,M→"菜单键"显示屏幕上即显示"ISO"64,100,200,400, 800→使用多重选择器上,下调节,选择所需要的感光度再按"菜单键"确认.
(3)
使用"控制旋钮"调节光圈值和快门速度的组合. 只有按以上方法才能拍摄到满意的照片,否则,我们看到激动人心的景物, 扩印成像后,总是不尽人意. 2.快门速度优先(S 模式,佳能相机称 TV 模式) (1) 快门:是一个控制光线与胶片作用时间的装置,快门速度慢,光线与胶 片作用的时间就长, 快门速度快, 光线与胶片作用的时间就短. 它与光圈相配合, 调节胶片曝光量的需要.常见的快门速度标记有 1,1/2,1/4,1/8,1/15,1/30, 1/60,1/125,1/250,1/500,1/1000 . (2)快门的作用:①控制进光时间.这是快门的基本作用,它与光圈配合, 调节曝光量的需要.②影响成像清晰度.当需要清晰影像时,要用高速快门,这样,不仅可以凝固被摄物的动作,而且能防止相机的晃动;当需要模糊动感的影 像时,则应用慢速快门曝光,一般拍摄运动的物体需要选择 S 模式.例如,拍摄运动会,文艺演出等,首先应确定合适的快门速度,以免所拍摄的影像模糊.这是《城》剧的现场演出所拍摄的剧照. 2-008,2-009,2-010 是东方歌舞团演出现场拍摄的图片.
 

(3)当选择了合适的快门速度以后,光圈会自动与快门速度配合. (4)当快门速度 1/60S ,应使用三角架拍摄. 3.光圈优先(A 模式)
(1)
光圈:又称"相对口径" ,它是位于镜头内由若干金属薄片组成的可调 节大小的进光孔,如图 2-011.光圈用"F"系数来表示,流行的 F 系数有 F1,1.4,2,2.8,4,5.6,8,11,16,22,32,45, 64. 2-011 (2)光圈的作用:①调节进光量.光圈调大,进光照度增大;光圈调小,进 光照度减小,光圈与快门速度相配合,调节曝光量的需要,如图 2-012.②调节景深效果.光圈大,景深小,如图 2-013,2-014,2-015 是用大光圈小景深拍摄 花卉的效果;2-016,2-017,2-018,2-019 是用大光圈小景深拍摄人物的效果. 光圈小,景深大,如图 2-020,2-021,2-022,2-023 是用小光圈拍摄风光图片的大景深效果.对景深的控制,是摄影的重要表现技术手段之一.③影响成像质 量.任何一只相机镜头,都具有某一档成像质量是最好的,即受各种像差影响最 小.这档光圈称为"最佳光圈" .一般位于该镜头最小光圈缩小 2—3 档处.
 

光圈的调节:调节"控制旋钮" ,选择合适的光圈系数. .手动模式可以让拍摄者突破自动化的局限性,按照自已 4.手动(M 模式) 的创意来确定光圈系数和快门速度.
  (1)
索尼,佳能相机在设定手动模式后," "图标,切换光圈和快门速度,然后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按调节盘上的左右键调节光圈和快门速度. (2)设置所拍摄影像的大小. (3)半按快门钮,对被摄景物进行测光,构图(实际上,当我们半按快门按 钮,被摄景物的测光和聚焦即已同时进行) . (4)完全按下快门,即拍摄成功. 当被摄影像过于昏暗,说明曝光不足,如图 2-024.如果根据创作意图已确定光圈值,那么,现在曝光不足只是将快门速度调慢即可. 如果所摄影像太亮,甚至白茫茫的一片,说明曝光过度,如图 2-025.调节方法与曝光不足相反,应将快门速度调快,减少曝光量. 2-024

 

,测光模式 对同一被摄景物,在相同的条件下,采用不同的测光模式,测光值不一样. 一般中档以上的相机(包括传统相机) ,都具备多重测光,中心测光,点测光, 平均测光和偏重中央测光. 以下介绍三种测光模式. 1. 多点测光 (标志是 " ". ) 又叫 "平均测光" 佳能相机称为 , "评价测光" ,其标志如图 3-001.是对被摄景物多个区域分别进行测光.其优点是对各种光线 条件下的自动曝光效果较好,一般拍摄全景照片,或者是在阴天散射光条件下拍 摄使用多点测光较合适.
 2.
中心测光(标志是" " )又称偏重中央测光,如图 3-002.这一测光系 统的 75%感光度集中在观景器内中央的 12MM 直径圆圈,而其余 25%则分布在 圆圈以外的画面,如果基于画面内某一特别区域作出曝光,这个测光系统则十分 有用. 3.点测光(标志是" ",如图 3-003.这一测光系统是接近 100
/%的感光 ) 度集中在观景器内所选择对焦区域内的 4MM 直径范围 (约占整个画面的 1.5%) , 一般对逆光,侧逆光进行测光. 深刻理解相机的各种测光模式是获得准确曝光的基础. 一般在正常光源条下, 拍摄风光使用"多点测光" ;拍摄人像时使用"中央重点测光" ;拍摄逆光或 舞台摄影时使用"点测光" . ,测光系统的应用 以上我们讲到三种测光模式,这只不过是对这三种测光系统的初步认识. 为摄影就是利用光和影来表现被摄景物,属于光影艺术.所以,正确曝光对于拍 好照片至关重要. 比如说,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会拿起照相机,不失时机 地拍摄下来.可是,扩印照片后,却大失所望,原来我们所看到的那些丰富多彩 的画面一个也没有拍下来,而拍下来的照片,要么是灰蒙蒙的,要么是白茫茫的 一片.如图 4-001,4-002,4-003,4-004 则曝光正确.出现这些问题,让人感到莫明奇妙,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问题在于没有准确曝光,我们对场景的曝光不是曝光过度就是曝光不足. 使我们使用最先进的照相机具备最先进的测光系统, 甚至是自动曝光功能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这些问题.那么,是不是相机的测光系统有毛病呢? 答案很简单,测光系统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自已.因为测光系统只能读 取测光时所指向的任何东西.所以,关键是必须知道测光时应将测光系统指向那 .以及如何理解所读取的数据. 对于传统相机摄影,如果彩色胶片曝光正确,那么,所获得的照片色彩应该 是鲜艳,纯净的.如果是黑白胶片曝光正确,照片上所有影调也应该是鲜明的. 数码摄影也是同一个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其中的技巧就是要懂得正确曝光. 要做到准确曝光,就要确定曝光量.因此,如何确定准确的曝光量是拍好照 片的基础. 说到这里, 首先我们要明确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 这就是 "准确曝光" " 确曝光" . 所谓"准确曝光" ,是一种客观的概念,它是按照景物中 18%反射率的中灰 亮度调节曝光,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丰富的影调和层次.而我们摄影曝光,在很多 情况下,是以再现景物的丰富影调为目的的.因此,这时的"准确曝光"是正确 .可是,在许多情况下,摄影者往往会有意识地增加曝光或减少曝光来达到自 已的表现意图. 例如,当你需要充分表现景物亮部的细节时(如雪景中晶荧剔透的白雪) , 就要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减少一些曝光;如果你想要表现洁白的白雪,则又需要 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 增加一些曝光, 也就是 , 正确曝光是一种主 观的概念.当然,对于 这种"正确曝光"的调 , 依然要以准确曝光 为基础,要在"准确曝 " 的基上增加或减少 曝光. 图煤炭是黑色的,当你将测光表对准煤炭测光时,它将告诉你怎样使黑色的煤炭 呈现 18%的灰色调的曝光数据.下图是一堆白雪,当你将测光表对准白雪测光 时,它同样告诉你怎样使白雪呈现出 18%灰色调的曝光数据.也就是说,如果按照测光表的测光数据所拍摄的煤炭图像是 18%灰色调,而不是黑色的;白雪 也不是洁白的, 同样呈现出 18%灰色调. 如图 4-006 是我在东湖梅园拍摄的 《红 梅傲雪》 ,为了表现红梅被洁白的积雪履盖,我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增 加 1 档曝光量,这样,积雪是洁白的;4-007 为了表现白雪晶荧剔透的质感,加 之背景偏暗,所以我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减少 0.5 档曝光量
  

 以上我几次讲到 18%的灰色调. 那么, 什么是 18%的灰色调呢? 为什么不 是 25,50,或者是 99%的灰色调呢?原因就在于平均场景中的光线经过平均后得到的大约 18%的灰色影调.因此,决定了 18%的灰色调.无论我们使用的是彩色胶片还是黑白胶片,或者是数码相机,这个测光数据都是正确的.说到 这里,有人会问,什么是平均场景呢?是雪山,海滩,霓红灯,还是一张脸呢? 这张脸是亚洲人黄色的皮肤,还是欧洲白种人的皮肤,或者是非洲黑人的脸呢? 这也正是我们要回答的回题. 那就是: 测光表是愚蠢的, 它不会思考, 也不灵活, 只有我们摄影者是聪明的.因为测光表要依靠我们指导它工作. 正如以上所讲到的,测光表对煤炭和白雪测光,都只是表现其 18%的灰色 调.如果我们要想表现煤炭是黑色的,雪是洁白的,就不能只靠测光表去完成. 要靠摄影师根据自已的创意,有意识的增加或减少曝光.

 

 以下介绍使用测光系统的技巧: 1.机位法.就是在相机的位置朝被摄景物测光,常用于拍摄开阔的风景时 测光.机位测光时应注意避免过多的天空光进入测光窗,否则,容易曝光不足, 如图 4-008,由于大面积明亮的天空,误导了测光系统,它错误的告诉你,被摄景物的场景亮度值很高,不需要很多曝光量,结果造成这张照片中主体人物严重 曝光不足,成了剪影. 2.近测法.就是靠近被摄主体测量其局部的亮度.例如: 4-009,由于采用机位测光,大面积的森林深色背景误导了测光表,结果造成了主体人物曝光过度.正确的做法,对人物近距离测光,如图 4-010.这样,拍摄人物,会得到一 张曝光准确曝光的照片.但背景中的天空会曝光过度,天空云彩的细节也会受到 损害,如图 4-011.如何既保证人物曝光准确,又不过余损失天空云彩的细节呢? 要解答这一问题要一课时才能说清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省略理论论述, 只介绍几种具体作法: (1)将测光表对背景测光,使用闪光灯对主体补光.但闪光灯的灯头最好蒙一块白色手帕,或白色透明物,使闪光灯的灯光形成一种散射光,让人物面部受 光柔和,或不蒙手帕,使用反光板,或用白纸揉皱,然后将闪光灯对反光板或白 纸闪光.因这种反射光柔和,不至于使人物面部形成讨厌的亮斑.如图 4-012, 这种方法,依然是要对背景测光. 如果使用负片拍摄, 在高反差条件下, 要对人物面部的暗部测光, 如图 4-013, 4-014(注意,要用近测法,并且是手动曝光) ,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减少 1 档或 0.5 档曝光; 如果使用反转片, 则要对景物的亮部测光, 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 开大 1 档或 0.5 档曝光.如图 4-015 是武汉大学图书馆,在侧逆光条件下对主体 图书馆的亮部测光,并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增加 0.7EV 曝光补偿值;4-016 是武 汉东湖晚霞,在逆光条件下对天空亮部测光,在准确测光的基础上增加 1EV 曝光 补偿值.
 

,曝光补偿 任何一种自动曝光方式都会存在一些使自动曝光不准确的情况.此外,因摄 影者表现意图等原因,需要调整自动曝光的曝光量,也就是改变相机测光系统显 示的测光数据. 曝光补偿有两种方法,即自动曝光补偿和手动曝光补偿. 1.自动曝光补偿.现代中档以上的照相机都有专门的自动曝光补偿功能, 一般数码相机曝光补偿设定范围从+2.0EV-2.0EV,每次以 1/3EV 递增或递减. 传统尼康 F5 相机曝光补偿则可以由+5EV-5EV,每次以 1/3EV 递增或递减.但 切记,在拍摄需要曝光补偿的照片后,一定要及时将补偿值调到"0"的位置. 否则,当你拍摄不需要作曝光补偿的照片时,相机依然自动补偿. 2.手动曝光补偿.将测光模式改为手动,对被摄景物进行测光,在准确曝光 的基础上,根据摄影者的创作意图,有意识地增加或减少曝光量.例如,拍摄花 卉,应作如下曝光补偿: (1)黄花:-0.5EV 左右,如图 5-001; 5-001 (2)白花+0.51EV 左右,如图 5-002a,5-002b; 5-002a
 (3)
粉红:-0.5EV 左右,如图 5-003;
5-003 (4),深红:-1EV 左右如图 5-004a,5-004b;
(5)
花卉色彩复杂时,则看哪种颜色是主色调,然后参考以上补偿值进行曝光。
 

, 白平衡 在数码摄影中,经常出现这种现 象,就是拍摄出来的照片偏色,这是 什么原因呢?问题在于一个物体反射 出来的光的颜色, 因光源颜色的变化 而变化. 而色温直接影响照片的色彩 还原. 什么是色温呢?色温是表示光 源光谱成份的一种概念.通俗地说, 色温是表示光源颜色的一种标志, 如 图 6-1.在直射光条件下(如中午和闪光灯),色温是 550 0K 左右,色温 高了(高于 5500K 色温), 拍摄出来照 片偏蓝色调;色温低了(低于 5500K 色温),照片偏黄.如图 6-002 在室 内灯光下拍摄,使用自动白平衡 , 由于色温低,影像严重偏黄色调. 6-003 6-004 是在黄山拍摄的风光 照片,因为是阴天,天空中的水气大 量吸收了黄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线, 温偏高,所以照片偏蓝色调.在传统摄影中,为了调节色温对照片色彩的影响(照片偏色),一是使用升温 和降温滤色镜;二是增加曝光量;三是在不同色温环境下,使用不同的胶片, 白天在室外自然光线下使用"日光型胶片" ,在室内灯光下使用"灯光型胶片" (反转片) . 在数码摄影中,色温的概念被表述为白平衡.白平衡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 照片色彩效果和画质,这也是数码相机性能的关键指标之一.为了获得自然的色彩, 所以, 在拍摄前应根据现场色温对白平衡进行调节. 但对于特殊效果的照片, 有时不仅不校正色温,反而要利用偏色效果,如图 6-005,6-006 拍摄的是新洲道观河和东湖朝霞风景片.本来清晨的色温低,拍摄照片会偏黄色调,但为了烘 托朝霞的气氛,不仅不校正色温,反而还使用谷黄色滤色镜,有意夸张朝霞的色彩. 一般数码相机的白平衡分为自动,白炽灯,萤光灯,直射阳光,闪光灯, ,阴影等. 在许多情况下,数码相机的自动白平衡较为准确,但手动预设白平衡却是专 业摄影师必须撑握的技巧. 因为手动白平衡功能可以使摄影者更精细地调整白平 衡效果,达到最佳的色彩还原. ,曝光包围 曝光包围又叫梯级曝光.对于重要的或光线复杂,难度较大的影像,为了保 ,一般采用曝光包围.就是拍摄同一光线条件下的同一景物,在准确曝光的基 础上,适当增加或减少曝光量连续拍摄三张图片.例如. 1.0EV 值增加或减少 1.OEV 来转换曝光值,即第一张用准确曝光拍摄,第二张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增 1.OEV 值拍摄.第三张在准确曝光的基础上减少 1.OEV 值拍摄.其中总有一张曝 光是较理想的.

 

,摄影构图 构图是摄影中的常用术语,是摄影的重要表现手段.好的构图就像一篇好的 文章或漂亮的演讲,内容丰富,条理分明,十分动人,具有说服力.不好的构图, 就像说话抓不住重点,废话连篇,词不达意,使人莫明其妙. 摄影不是对客观景物的简单还原, 而是摄影者对客观存在的美的一种独特的 发现和认识.一幅成功的摄影作品,应能唤起欣偿者感情上的共鸣,感受到作者 通过画面所表达出的内函,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因此,这就给摄影者 提出一个课题,要拍好照片,就要在构图上下功夫. 好的构图应做到以下三点: 1.须有一个主题能表达作者创作意图的"中心思想" ; 2.要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趣味中心被摄主体上; 3.必须画面简洁,只拍摄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排除或压缩分散注意力 的内容. 现在一些专业数码相机,除了有白平衡的调节外,还设置了色温调节功能,色温用 K 来表示. 一般来说, 照片偏红色调, 将色温的数值调低, 照片偏蓝色调, 将色温的数值调高. 我们把这种吸引注意力的方法叫做突出重点.那么突出重点的技术有哪些 呢?如何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被摄主体身上, 又如何解决好画面环境与主体的 比例关系?如何骤焦?如何处理好主体的布光及其他技术?如图 8-001 这幅图片综合运用了这些技术.图片中红色郁金香是被摄主体,安排在画面左边黄金分 割点上,是这幅图片的趣味中心,引人注目.绿色的茎干尽管与背景是同一色调, 但采用侧逆光拍摄,勾画出茎干的轮廓光.同时,采用 f/5.6 的光圈虚化背景, 使茎干和红色的郁金香同背景分离.由于采用 f5.6 光圈拍摄,既虚化了背景, 突出了主体,又不失去环境所表现出的百花齐放,争芳斗艳的春天气息.其目的 依然是烘托主题. 摄影构图的方法很多,"对称与均衡""集中与呼应""对比""节奏" , , , , "黄金分割" ,从摄影构图的手段与技巧来讲,"拍摄位置与构图""摄影镜 , 头构图""光线与构图""速度,变焦""追随摄影"等等. , , , 以下我们分别介绍景别,拍摄角度几种构图的方法. 1.景别 在绘画理论中"远取其势,近取其神"的法则,这对摄影构图也是适用的.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不同景别的特点和功能:(1)远景.远景包括的范围广,是远距离拍摄的结果.它能提供宽阔的视 野和广大的空间. 如拍摄江河, 山川等自然风景多为远景, 如图 8-002, 8-003 . 远景构图画面以表现景色的气势为主.
 (2)
全景.相对远景画面景物的范围要小一些,通常以表现人体全身的画 面为全景.如图 8-004,8-005,8-006,全景的特点是被摄对像有完整的形象,环境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3)
中景.相对全景来说,中景只是包容某一具体拍摄景物局部范围的画 面常以表现人体膝盖以上的画面为中景,如图 8-007,8-008.中景的特点是表现被摄景物的主要部分, 环境范围较小, 有时完全没有环境. 在表现人物的画面中, 主要是表现人物的姿势,手势动作,人物的表情以及感情交流等.风景摄影中的 "小景"也属于中景. (4) 近景.一般表现人物胸部以上的画面为近景. "近取其神"的绘画法 则高度概括了近景的特点, 如图 8-010,8-011.所以,近景要充分表现人物眼神和面部表情. (5)特写.突出表现被摄景物的的主要部分,特写构图范围比近景更小. 在人物摄影中, 一般表现肩部以上的画面为特写. 除此之外, 特写还多用于昆虫, 花卉等细小景物的摄影构图等.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出,特写的范围很少,景深极小.因此,拍摄特写,要求严谨的构图,准确用光,巧妙的布局,以唤起 观赏者感情上的共呜,感受到作者通过画面所表达出来的内函,从而获得美的享 受和精神上的振奋.2.拍摄角度 拍摄角度是指拍摄点与被摄景物周围的位置变化关系.

 

不同的拍摄角度产生不同的影像效果. 拍摄角度分为:正面角度,斜侧角度,侧面角度和背面角度等. (1)正面角度.是相机与被摄景物的正面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正面角度的 构图,画面透视变化小,被摄景物不变型,适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如图 8-022 . 一般适拍人物的登记照片等.
8-022 由于正面角度缺乏透视变化,画面构图显得呆板.(2)斜侧角度.这是摄影者使用最多的角度.由于被摄景物本身的水平线 条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所以,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 面显得生动,有利于突出主题,如图 8-023 ,8-024,8-025 . (3)正侧角度.是与被摄景物成 90°的侧面拍摄.正侧角度适合人物摄影. 其特点是能生动地表现人物面部的轮廓线条, 并有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 情交流.但正侧角度不适合拍摄建筑物, 因为这会减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 间感,如图 8-026,8-027,8-028 . (4)背面角度.是从被摄对象的 背面拍摄.这种角度一般很少使用,只是当被摄对象的背面有明显特征或有某种 意义时,才选用这种角度。拍摄角度在围绕被摄景物作不同角度的拍摄时,除被摄主体形象发生变化外,还会变化主体与陪体,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画面的透视结构都会发生变 化,甚至拍摄内容和主体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拍摄角度应根据拍摄内容和创 作意图来确定.

 

综上所述,要拍好照片,除了准确曝光外,摄影者要从广阔,杂乱的环境中 分离出局部的表现美的一瞬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环境的习 惯,不断地培养审美技能,增强知识贮备,严谨构图. (2)斜侧角度.这是摄影者使用最多的角度.由于被摄景物本身的水平线 条在画面上产生强烈的透视效果,所以,有利于表现景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画 面显得生动,有利于突出主题。 (3)正侧角度.是与被摄景物成 90°的侧面拍摄.正侧角度适合人物摄影. 其特点是能生动地表现人物面部的轮廓线条, 并有利于表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 .但正侧角度不适合拍摄建筑物,因为这会减弱建筑物的立体感和空间感。 (4)背面角度.是从被摄对象的背面拍摄.这种角度一般很少使用,只是 当被摄对象的背面有明显特征或有某种意义时,才选用这种角度,如图 .拍摄角度在围绕被摄景物作不同角度的拍摄时,除被摄主体形象发生变化外,还会变化主体与陪体,以及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画面的透视结构都会发生变 ,甚至拍摄内容和主体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拍摄角度应根据拍摄内容和创作意图来确定. 综上所述,要拍好照片,除了准确曝光外,摄影者要从广阔,杂乱的环境中 分离出局部的表现美的一瞬间,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养成观察生活,观察环境的习 ,不断地培养审美技能,增强知识贮备,严谨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