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比出生。 五比对人才的态度
对韩信的起用,关系到刘邦事业的成败。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委屈地来到汉中,人心涣散,失败的阴影笼罩着汉军。如何使得大家的情绪稳定,进而振作起来,人才至关重要。这时,萧何向刘邦举荐了韩信,要求重用韩信,将军事大权交给他。韩信出身微贱,曾受胯下之辱,名声不好听,又背弃项羽而来。这样的人可以信任吗?从来没有考察过的人可以重用吗?任用这样的人能够使自己的事业起死回生吗?这对刘邦是一个考验。不能任用韩信,萧何也会他去。在那样的年代,群雄割据,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就可以号令天下,交出了军权,就是交出了自己的性命,刘邦肯干吗?刘邦明白,带兵打仗非己所长,如果死抱住兵权不放,不任用非常之人,就难以冲出汉中,只能被动挨打,坐失良机。刘邦按照萧何所求,毅然一次性的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置于全军之上。这使得军中瞠目结舌,大惊失色,深感意外。后来的胜利证明了这一任命的正确性。 任用萧何镇守关中也是一步险棋。刘邦长期四处奔驰,居无定所,后方完全依赖萧何,经济命脉也掌握在萧何手中,萧何的屁股坐在项羽一方则项羽胜,坐在刘邦一方则刘邦胜。但是刘邦做到了推己之心于他人之心,推食食人,解衣衣人,因此也得到了萧何的诚心相待,君臣一心。 刘邦还任用名声不好听的陈平,先为都尉,后丞相。 刘邦所重用的相当多的人都是从项羽那儿来的。韩信,提着剑跟从项梁渡过淮河,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死后,又属项羽,羽以他为郎中。但韩信多次向项羽献策,羽不用。汉王入蜀,韩信逃离楚王归汉。 陈平曾跟从项羽破秦,赐平爵卿。其间发生了有一件事,楚王很是愤怒,陈平怕被诛,封存楚王给他的钱财和印章,派人至汉王那里去报个信,自己带着剑从田间逃跑,直到修武,便投降了汉王。(陈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汉王,而平身间行仗剑亡。……平遂至修武降汉……) 英布,原也是楚的一员重将。救赵之时,“怀王使宋义为主将,范增为末将,项籍为次将,英布、蒲将军皆为将军。”到了汉三年,汉王击楚,败于彭城,在淮南王的劝说下,英布暗中许诺叛楚归汉。在项羽尽杀英布妻子之后,英布率“众数千人归汉”。 取得天下之后,刘邦和群臣讨论为什么项羽失败了,自己胜利,高起、王陵说了一些原因,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筹划谋略,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在后方安定国家,安抚百姓,给前方军队输送钱粮,我不如萧何;率领百万大军,攻城拔寨,取得每一场战斗的胜利,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杰出的人才,却能为我所用,这是我夺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范增这样好的人才却不能很好的使用,这是他被我击败的原因。”刘邦与项羽在从用人问题上的不同,竟如此之大。 六比面临绝境的态度。 汉王刘邦多次面临绝境,最严重的一次是荥阳之围,刘邦先用了陈平的反间计,使得项羽把范增赶走,但荥阳之围仍不得解,城里粮食断绝。汉王并没有一筹莫展,继续寻求解决方法。汉将纪信对汉王说:“形势已非常危急,请让我装扮成你骗楚人,楚人以为我是汉王,你可以乘机逃出城去。”(事已急矣,请为王诳楚为王,王可以间出。)于是,两千名披甲女兵夜出荥阳东门,楚兵四面攻击。在大乱之中,装成汉王的纪信,乘黄幄车,出城,左右说:“城中食尽,汉王降。”楚军皆呼万岁。而此时,汉王与数十骑从城西悄悄出门,走成皋。纪信为保刘邦而被烧死。 项羽一生所遇的绝境只有两次,一次是自己有意制造的,“破釜沉舟”而成就大事业;另一次就是别人为他设计的“垓下之围”。看他是如何表现的:没有任何计谋可言,一是悲叹,二是死拼。楚兵少且粮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夜起,闷闷不乐,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是楚王最宠爱的妃子;有骏马名骓,是楚王最喜欢的马。项王想想自己落得如此的结局,不由得悲从中来,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左冲右突,或迷道,最终只剩下二十八骑,无计可施,自度不得脱,对他的左右说:“我为你们表演一场快决战,三次,每次都能战胜他们,斩将,砍旗,为你们解围,让你们知道,我的失败不是因为我不会打仗,而是天亡我。”(今日固决战,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将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他的表演开始,确实凭他楚霸王的本领杀死了好多汉军,但是汉军何其多也,最终也未能为其左右解围。他自刎而死,至死也不知道自己政权覆灭的原因。是天亡项羽吗?使得楚政权灭亡的只能是项羽自己。 七比对都城的选择。
项羽屠、烧咸阳后,即向东去。有人对他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可霸。”项王见秦宫室皆已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于是,他定都家乡彭城。 把什么地方作为都城,项羽就这么随随便便的决定了,比孩童玩家家还要简单。为什么不能定都“关中”?他压根没有想到关中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他也根本不知道秦得天下与秦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关。其实关于长安的地理位置,战国时期的好多著作都讲得很清楚,项羽身为贵族,“学书不成”,恐怕不识字吧,连这一点都不清楚。也有可能,他觉得咸阳被他的一把大火烧得一败涂地,还能做什么都城呢?咸阳的老百姓都恨死他了,他也不好意思在咸阳蹲下去了。到哪里去呢?谁不说俺家乡好!还是彭城。况且,还有一段他发明的佳话呢,富贵了不返家摆摆威风,等于穿了好衣服在夜里走,没人看见。这是一种多么幼稚的思维。可笑,大概只有五六岁的小孩会这么想吧。更为可笑的是,对这种低级思维,他的周围竟没有一个人提出不同意见。也可见,这么一个年青的家伙在内部是如何的独裁,说一不二。这种人,这种国家,还会有前途吗? 刘邦本建都洛阳。有个叫娄敬的人对他说:“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刘邦毫不掩饰地说:“是的。”娄敬说:“陛下取得天下跟周朝是不同的。周朝的先祖从后稷开始,尧封他于邰,积累德政善事十几代。……周成王即位,周公等人辅佐他,就在洛邑营造成周城,把它作为天下的中心,四方各地的诸侯来交纳贡物赋税,道路都是均等的。这样君主有德行就容易靠它称王统治天下,没德行就容易因此灭亡。凡是建都于此的,都想要像周朝一样务必用德政来感召人民,而不想依靠险要的自然形势,让后代君主骄奢淫逸来虐待百姓。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都进献贡物和赋税。到了周朝衰败的时候,天下没谁再来朝拜,周室已经不能控制天下。不是它的恩德太少,而是形势太弱了。如今陛下从丰邑沛县起事,招集三千士卒,带着他们直接投入战斗,席卷蜀、汉地区,平定三秦,与项羽在荥阳交战,争夺成皋之险,大战七十次,小战四十次,使天下百姓血流大地,父子枯骨曝露于荒郊之中,横尸遍野不可胜数,悲惨的哭声不绝于耳,伤病残疾的人们欲动不能,这种情况却要同周朝成王、康王的兴盛时期相比,我私下认为这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再说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借着秦国原来经营的底子,又以肥沃的土地为依托,这就是所说的形势险要、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地啊。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与别人搏斗,不掐住他的咽喉,击打他的后背,是不能完全获胜的。如果陛下进入函谷关内建都,控制着秦国原有的地区。这也就是掐住了天下的咽喉而击打它的后背啊。” 刘邦又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都是山东地区的人,争先恐后地申辩说,周朝建都在洛阳称王天下几百年,秦朝建都在关内只到二世就灭亡了,不如建都在周朝都城洛邑。 刘邦犹疑不决。等到留侯张良明确地阐述了入关建都的有利条件后,刘邦当日就乘车西行到关中建都。 刘邦说:“本来主张建都在秦地的是娄敬,‘娄’就是‘刘’啊。”于是赐娄敬改姓刘,授给他郎中官职,称号叫奉春君。 原来建都是这么一件复杂的事,远不是项羽考虑的那么简单。 八比建立国家制度。 项羽毫不犹豫地实行分封制,基本上全用旧贵族,一下子封了18个王。可以说他的国家是依靠旧贵族拼凑起来的大杂烩。秦始皇实行的郡县制,有没有可取之处,他可能想都没有想。这个倒行逆施的青年,学书不成,只有力气而已,恢复起旧制度来却毫不犹豫。 刘邦实行的国家制度是郡、国并行。远在楚汉战争中,刘邦为了打败项羽,曾分封了韩信、英布、彭越这些重要将领。汉初被封的异姓王有8个。此外,他还封了功臣萧何等140多人为列侯。从公元前202年到前195年,7年之间,汉高祖借口他们谋反,先后将几个诸侯王杀去,并同时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想依靠宗族的力量作为皇权的羽翼。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经过三个月就平定了。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把大王国分成几个小诸侯国,大大削弱诸侯王的势力。直至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借口诸侯王所献酎金的成色不好,夺爵者一百多人,才基本上解决了诸侯王割剧的局面。也就是说,至此郡县制才得以巩固。由郡、国并行到到基本实行郡县制,汉朝走了一条革新的道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