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语文”到哪儿去了

 十八小子 2012-05-28

【原创】”语文“到哪儿去了 

于丹在《“我”到哪儿去了》一文中感慨:“人最想得到什么,就会成为它的囚徒。”她举例说:“有些人特别看重权力,他的精力都用在打通关系、经营人脉上,职位越来越高,官越做越大,到最后就变成了权力的囚徒。有的人特别想挣钱,开始的时候挣钱是为了花,挣到最后它就是个数字,那就变成了金钱的囚徒。有些人一辈子执着于感情,一次又一次地受伤,但执迷不悟,最后就变成了感情的囚徒。”结论是:“往往是你最看重的,一定会把你裹挟进去,让你变成它的囚徒,这时候,‘我’就丢了。”

感慨于于丹的感慨,我想: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最看重的是什么呢?会不会也让我们成为它的囚徒,然后不仅把“语老师”、而且把“语文”本身也弄丢了呢?

那天学习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大家一起理清思路之后,我有意拉出几句话试图引起孩子们思考:“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敬业即是责任心,乐业即是趣味……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谈起第一句话,有学生发言:“作者的意思是说敬业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比如得认真工作,以挣钱养家,因为人总得吃饭……”话音未落,有人插言:“还得睡觉……”顿时班里哄堂大笑。我纳闷:这有什么可笑的呢?我知道:孩子们的眼睛虽然在那些书本上,可是他们的心却在远方。至于第二句话,谈到“责任心”与“趣味”时,我再三启发,全班默然。

还有一次,学习闻一多《最后一次演讲》。在了解了写作背景后,我范读课文:“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课堂里出现一阵骚动,我发现居然有几个小男孩捂着嘴窃笑,互相以目示意。我不禁怒火中烧,然后一股冷气从心底升起来……

多次类似的情感煎熬,使我更加确认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语文对孩子们来说,竟然成了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虽然每天要打交道,可是不再动真情。问问他们:你喜欢语文吗?——你会得到怎样的答案?你可以试试看。

我想:一个人在世界上安身立命,总要有一个社会角色。要通过一个职业建立起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价值。作为一个语老师,我喜欢那些有温度的文字,也试图引导孩子们真心面对那些个性各异、充满灵性的符号,并视之为自己的职责。可是结果怎样呢?现在的孩子们知道自己的角色与使命吗?如果他们在语文学习与生活中的表现常常与“责任心”、“趣味”毫无关碍,那么站在讲堂上的我这个“语老师”该进行严肃的反思了吧?每每看到课堂上孩子们疲累而呆滞的表情,我想也许我们都把真正的自己弄丢了。

月考结束了,还未批完卷子,就有不少学生跑来办公室打听成绩。我的心隐隐作痛:太多时候,我们的眼泪为分数而流,我们的心为名次而抖,而装不下其他!

 一具锁,用一个与之不配的钥匙去开,开不了,硬用力,钥匙断在锁里。即使找到了与锁相配的钥匙,也插不进去——因为锁已经锈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