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放初期顺德邮戳揽趣

 西湖三少 2012-05-28
    解放初期顺德 邮戳 揽趣

    www.sc168.com  2012-5-27  来源:珠江商报  作者:本期策划/本报记者张荣华 撰文/董书其 罗平
    阅读提示:
        本报5月13日发现版刊登了《大清顺德邮政的“威水史”》一文,揭秘了一百多年前顺德邮政一段不为人知的“威水史”,在顺德邮友当中引起不小的反响,本期推出两位资深邮友撰写的《解放初期顺德邮戳揽趣》一文,旨在让顺德人知晓更多家乡的邮闻趣事,如,解放初期的铲字戳、被人遗忘的连溪镇,有趣的“市”戳等。
        
        1.解放初期顺德区镇的邮政日戳
        解放初期顺德邮局的设置与现在有很大差距。1951年全县沿袭民国时期设有十个区,下设大良(顺德)、容奇、陈村、龙山、杏坛、黄连、勒流七间邮政支局,乡以下居民点邮政代办所很多有93间。1954年增加伦教、均安支局,1956年增沙滘、龙江、沙头、桂洲,1959年顺德、番禺合并为番顺县,撤黄连支局,大跃进后至今形成了大家熟知的顺德十个镇区设置。解放初期有现在镇街名称的邮戳存在,殊不知有些是代办所性质,且都是沿用民国时期使用的邮戳。在十三个镇街名称邮戳中,其中细墟是顺德县政府和大良邮局所在地,现在只有上年纪的老人才知道了。同样均安墟也是解放初期均安镇政府和邮局所在地,1654年才升级为邮政支局,见图(1-2)。
        2.解放初期沿用清代腰框戳
        俗称清代腰框戳是指中国特有,清代使用,戳中框边沿带有鼓沿特色戳。此式邮戳自清代启用以来,历经民国,一直沿用到解放初期。腰框尺寸,鼓沿粗细,框内文字、大小、排列不尽相同。收集研究解放后腰框戳具有重要意义,见图3~4。居朱桐先生收集记录,此式邮戳最晚使用至1960年,而顺德目前已发现有1963和1965年使用例,见图5-6。
        
        3.边远乡村代办所邮戳
        解放初的沿用邮戳,只设省名和局所名,所以不熟悉当地乡镇,没有函件较详尽地址,邮戳是较难分辨属地的。现在对收集的实寄封邮戳再次认知,有益而有趣。因为一些地名和代办所已经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一些地名从顺德档案和资料也无法查到了,它只残存于尚在人世的当地老人记忆中。下面将解放初期的部分邮戳收集于此,使顺德人对家乡的历史有个再学习和回忆的机会,见图7-12。其中大良的旧寨,旧寨埂和旧寨村没有了,只在顺峰山上留有一座古老的旧寨塔供人凭吊。大良的古楼堡,现名古楼乡,并已划归勒流。容奇的东里,知其名的人已很少了,他是现今的容里乡。小劳村是劳村,大罗村是罗村,一些地名诸如连溪镇、西境、天后市、仓前大市等地名已经鲜为人知了。
        
        4.有趣的“市”戳
        我们对市的概念一般是城市,如北京市,上海市。可能还有人口和面积较小的,但一定包含城市的各个要素。邮戳里的“市”往往有不同的含义。顺德解放初代办所就有不同的“市”戳。
        “上街市”,其实它是容奇容里(前叫东里)上街的一个小集市,现在也就是一个居委,并不是行政市。不过上街市人也很会利用地名优势,街道工厂就打出广东上街市甚至中国上街市制造的招牌,十分有创意。上街市戳见图13。
        “天后市”是伦教鸡洲天后庙小集市,现在庙去市空,这个地名除了当地的一些老人再也无人人知晓了。天后市邮戳见图14。
        “仓前大市”是桂洲里村的小集市,桂洲已成为工业重镇,很多昔日的小集市已经不复存在,邮戳留下的是昔日的记忆。仓前大市戳见图15。
        解放初沿用戳,只有省名地名,是市也不称市,上海、广州等邮戳不设市字,叫市的反而多是小地方,这些市戳会给我们留下美好的记忆与遐想。
        
        5.被人遗忘的连溪镇
        黄连地名顺德人都十分熟悉,黄连有很多渔民,黄连以前生产风炉也很有名。
        民国到解放初,勒流地区设置勒流和黄连两个邮政支局,1953年设置连溪镇,连溪也就是黄连别名,邮政同时分设勒流、连溪支局。1959年成立番顺县同时撤销该镇,恢复黄连地名,黄连支局也取消了,降格为代办所。这件邮品反映了这段历史,但黄连与勒流的关系,他有过独立的镇名,这是很多顺德人甚至勒流黄连人所不知道的,见图16。勒流有些邮戳也很特别,两个乡设置一个代办所,邮戳在两乡地名之中加进顺德二字,成了该类少有的四地名戳。
        
        .有趣的代办所手填式日戳
        有一枚1953年12月16日由广州黄埔港邮寄顺德,经杏坛支局到达北头代办所,转交收件人的信封,其中北头代办所的投递戳较有特色。
        红色3cm中文实线三格式日期手填式日戳,年月日置于中格下半部,手填日期置于上半部,比较少见。
        北头村现在是行坛管辖行政村,邮政代办点和邮戳早已消失了。一个邮戳见证了解放初期的农村邮史。
        
        7.解放初期的铲字戳
        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比邻港澳,与港澳、国际交往较多,直属省局管理的部分邮局设置中英文日戳,计有顺德、陈村、杏坛、黄连、龙山邮局。中英文日戳有实线和点线三个式,有英文置上格和下格两种,戳径也有25cm和29cm两种。
        解放初期顺德沿用这种戳式。1951年10月邮电部邮政总局通知“今后凡盖于国内邮件上的中文洋文并列戳记(包括日戳在内),应将洋文凿去使用 ……”,此精神在1954年被再次重申,为此各地邮局相继陆续执行。
        铲字戳由1951年陆续启用,有上铲字下铲字,有大戳有小戳,目前发现顺德杏坛未铲字戳最晚是1951年8月,见图17。铲英文字戳出现于1951年11月,这与邮总通知精神相符。
        但在顺德的一些地方使用不铲字中英文戳在龙山一直沿用至1955年,见图18。龙江镇以江流曲折纡绕、势若蟠龙而得名。明清時期,龙江分属龙江、龙山、甘竹堡地。民国時期,龙江划为顺德“第七区”。1956年3月,龙江仍属“第七区”。1956年4月改称“龙江区”。1958年2月改称 “龙山乡”,同年10月成立“龙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起,“龙山”回复 “龙江”旧称。1983年11月起,龙江恢复区的建制,1987年2月撤区建镇。龙江、龙山历来经济发展较快,所以有两龙不认顺说法,解放前与解放初,龙山对外交往多,邮政设置中英文日戳,用于港澳国际函件。这是一枚较有特色的中英文日戳。上格英文弧形排列,中格左方加有R字母,这是一枚中英文挂号日戳,在解放后直至1954年还未铲字继续使用还是少见的。
        至于铲字戳据收集的邮品可知,1959年在顺德仍有使用,见图19。
        (限于报纸版面,各种邮戳图片未尽详列,只择其中小部分刊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