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桐城的两大名镇

 安庆天南地北 2012-05-28
 “城”的特点是由高高的墙和大大的门圈围起来,以作防御,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古人造城,有城就有郭,有郭就有城门。“镇”是数十里乡间之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在历史的演变中,一些集镇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及文化、军事、商业等诸多因素,而成为历史名镇,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孔城、练潭即为昔日桐城的两大名镇,闻名皖西南。
  孔城镇:山水相依铸风流
  水,是灵动的,它赋予自然万物以灵性。孔城临水,近是水,远还是水,孔城河、嬉子湖……湖荡密布,江湖通连。一条孔城河在小镇脚下昼夜不息地流过,滋润着这座小镇。
  明清时期,孔城河直通长江,是连接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帆船和竹排在汛期或载客或运货,穿梭往来于深水大河和湖汊之间。如今漫步在孔城河畔的都会桥上,数十里范围内还能寻找到当年的几十个码头的遗迹。孔城自然景观丰富,旧时桐城八景中有三景在孔城,且与码头有关。“孔城暮雪”位于镇东南大河西侧沙叽头。每当黄昏,从都会桥上望去,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反照,宛若白雪。明许浩《孔城暮雪》诗云:“朔风吹雪遍天涯,冻压红梅几树花。野老预占来岁稔,却添冰水煮新茶。”“荻埠归帆”位于都会桥以上河段西岸埠头。千百年来,孔城商贸运输走水路,舟船是小镇的交通工具和货物的主要运载工具。每当秋日黄昏,归帆泊岸,桅樯簇簇,芦荻萧萧。许浩在《荻埠归帆》诗中写道:“肃肃金风漾碧流,锦帆片片白云秋。晚来系缆知何处?只在芦花浅埠头。”可想而知,昔日的孔城码头景观何等美丽、壮观?
  据载,孔城因三国吴将吕蒙屯兵筑城于此而得名,它曾亦作吕蒙城,历隋至唐渐成水镇雏形,宋时成规模,《元丰九域志》载:“淮南路舒州九镇,孔城即九镇之一”。明清乃至民国时处于鼎盛时期。孔城的历史悠久,它经历了一个从最初的军事防御重地,到水运商埠,再到某一地区物资集散中心的漫长衍变过程。
  走进孔城老街,可以品味、解读孔城的历史。孔城老街纵穿南北,迂回曲折;铺面相对排列,鳞次栉比。有几条小巷与街后码头连接。孔城老街商铺基本以甲为单位呈现其不同区段的主体商业特征,从北向南共分十甲。老街的重点建筑包括富商官宦宅第、知府倪宅、祠堂、书院、庵堂庙宇、货栈,以及重点古建筑遗址中的都会桥、刘开故居遗址、东岳庙遗址、清真寺、万年台遗址。古镇的自然景观及周边历史文化遗存颇多,有戴名世墓、戴钧衡墓、施中诚故居等。
  水系环绕,增添了古镇的灵动,山的高、深、博、大,也为这座小镇增加了深厚和质朴。孔城河流域上游有藻青山,山阴有禅林佛寺,山阳有砂子岗;河西有南山岗,河东有桐梓山。这种山环水绕,四季如画的自然环境,宜于寺庙之构建,亦宜于各种文化在此交流和传播。
  “三教合一”与多姿多彩的商业文化融合,共同构成了孔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唐宋之际,佛教传入孔城。元明以后,孔城相继建有东岳庙、王灵庙、大王庙、火神庙等多座道教建筑。特别在明中叶以后,以道教文化为主要特征的孔城地方民俗民间文化传统逐渐形成。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七日的“东岳庙会”、十月十五日的“火神庙会”就是孔城最为隆重的大型民间文化盛会。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上世纪中后期,其表现的是商业古镇多元文化的浓郁乡土风情,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传统化特点。另外,孔城的民间戏曲文化相当繁荣,素有重大节日唱连台大戏的传统习俗。清代中叶以来,以名震海内的桐城散文流派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沐浴这座商业集镇,使之文风昌盛,相继出现了桐城派一代宗师戴名世,桐城散文八大家之一的刘开,桐城派中坚作家、教育家戴存庄等一大批硕学通儒。“桐乡书院”的创立,儒家思想暨文化教育的渐进,开启了孔城悠久历史文化又一崭新的篇章。
  练潭镇:繁华尽在烟尘中
  要不是经人指点,外人很难料想到掩映于老香樟树中的一栋栋小二楼身后,还深藏着一里之长的练潭老街。
  细雨霏霏探老街,几份朦胧,几份神秘。雨中的老街别有一番景象:鱼鳞小瓦泛出黑色,雨水顺着瓦沟往下流淌,溅在石板上,发出滴答滴答的声响;屋檐上牵挂着杂乱无章似蜘蛛网的电线,沾满雨水积聚成水珠向低处滑落;地上的青石板高高低低坑坑洼洼,雨水滴落下,形成大大小小、深深浅浅的水凼,整个老街的上上下下被雨水淋透了。
  走进老屋的深处,细细打量:练潭老街的老屋和别的老街的老屋有所不同,别处的老屋都是纵深几进,每进之间有天井连接,而练潭老街的老屋是屋檐挨屋檐,屋檐之间有水笕排水;通风靠的是天窗,采光靠的是一排排的亮瓦,此外,店铺后面几进房子大多是用土坯砌成,不像别的老街的老屋或是板壁隔成或是青砖站立砌成。
  现存的练潭老街尚有一里之长,大抵还保持清末时老街古朴的原貌,但店铺大多灰不溜秋、破烂不堪,有的已坍塌,呈现着残垣断壁,中间偶有一两栋有现代色彩的小楼兀立,与老街陈旧的店铺形成鲜明对照。整个老街显得苍老,没有人行走,更谈不上有什么生意。老街人的生活平淡、悠闲,午后,东一桌西一桌的在打牌,散淡而轻松。
  练潭镇位于桐城县南境、菜子湖西岸,系古驿站。清代设练潭镇和练潭保。民国时设双练乡。建国初设练潭镇。练潭,也是因水得名,大沙河故道从西南经此折向东南,湍急的河水在巨石前受阻,回漩而下形成深潭,秋季水浅潭现,清净如练,故名练潭。练潭留下一些历史人物的足迹,如明崇祯八年(1635),张献忠率农民起义军在这里举行了颇具规模的祝寿活动;清咸丰年间太平军陈玉成、李秀成率部在这里长期驻守,并在著名的安庆保卫战期间与清廷官兵进行过多次激烈的战斗。
  民国时期,物流、客运主要依赖帆船和小火轮。从菜籽湖驶来的帆船,载着各种货物,云集练潭码头,桅杆如林,练潭码头一片繁忙。码头的繁忙必定带动老街兴旺。船家上岸购买大米、蔬菜、猪肉,再打上几斤酒,又匆忙上船。从上街头到下街头,人流进进出出,叫卖声响成一片……夜晚老街寂静下来,整个老街灯火或明或暗地照着字号招牌,其中有两家灯火最亮,一家是靠近上街头的练潭邮电所,邮件、电话、电报彻夜营业;一家是靠近下街头的“同和义”———类似今日的大型超市,什么南货、百货、土产、日杂应有尽有。方圆十里的练潭小镇,哪家老人过世需要什么,都会来到“同和义”,小到草纸、鞭炮、老衣,大到入殓的寿材,不管你深夜何时来,只要敲下门,喊声“张老板……”,店门一会儿就开了。天未放亮,老街就有声响,开门的,赶集的,朝庙烧香的,赶船的,纷至沓来,他们的脚步声、说话声与独轮车的声响混成一片。
  置身烟雨朦胧中的上街头之下的长河畔,已不见名镇昔日的繁华,许浩笔下“冰轮秋浸碧潭寒,水府人间好共看,恰似骊珠见波底,料应惊起老龙蟠”的景象已散失在历史的烟尘中。    王永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