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独生父母现象研究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
课题组
上 海 市 家 庭 教 育研 究 会
随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出生,独生子女养育独生子女的新家庭将很快超过千万。本研究以上海市各区托幼机构的独生父母家长为研究对象,分析第一代独生父母的婚恋与育儿模式,从时代与个人发展角度来综合分析独生父母这一特定身份对其婚恋和育儿模式的影响。
研究内容:独生父母的恋爱、婚姻、育儿与育儿压力。
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法,共计发放问卷1908份,有效回收1828份。
研究结果:
1、“独生”母亲多于“独生”父亲,年青父母居多,教育水平为大学及以上占47.9%,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和上海市人口受教育的平均水平。大多数在党政机关工作,79.8%的家庭收入处于中等水平。
2、独生父母的婚恋生活很多方面都与非独生父母类似,但在初恋年龄、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婚礼资金来源、家庭结构模式等4个方面,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明显不同。具体表现:一是恋爱观念更开放。反映在他们的恋爱时间更早,对婚前性行为持更宽容的态度上。独生父母在20岁前开始恋爱的比例达33.5%,在非独生父母中只有28.0%。对婚前性行为持赞成态度的独生父母占到13%,非独生父母中这一比例只有11%,明显少于独生父母。二是经济上依赖性更强。如在筹办婚礼的资金上,父母全包和资助大部分花销的比例高达47.2%,比非独生父母高出12.1%,小家庭的建立更多地依附于原来的大家庭。三是家庭结构以三代同堂为主,隔代抚养非常普遍,近一半的独生父母家庭的儿童是由祖辈照管。
3、无论是独生父母还是非独生父母都认为自己是以宽松的风格育儿的。但在隔代抚养的家庭中,父母更倾向以宽松的方式对待孩子。与非独生父母相比,把网络当作主要育儿知识来源的独生父母更多。
4、独生父母在育儿观念上个人取向更为明显,更强调自我感受。大部分独生父母认同“育儿是人生必不可少的环节”,但更多地从个人层面来理解育儿的意义,臂如人生的体验和乐趣,而育儿的功利性意义淡化。当涉及“事业和育儿发生矛盾如何取舍”时,近五分之一的独生父母选择“要事业不要孩子”,而这一比例在非独生父母中只有11.8%。独生父母对子女的性别并不特别看重,76.0%的人认为男女无所谓, 大多数认为生育两个孩子最理想。在对理想育龄的回答中,独生父母与非独生父母保持一致,普遍认为男性28岁和女性25岁是开始做父母的最佳时间。
5、独生父母共同承担育儿压力。育儿压力与独生父母身份并没有大的联系。在他们的主观感受中,家庭内部人际关系并不逊于非独生父母。
6、独生父母现象对家庭变迁的影响力。可以预计,随着更多的独生子女组建家庭,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将会有所改变,三代同堂的现象会越来越多。特别是城市中,核心家庭可能成为次要的家庭模式。隔代抚养照料者对被照料者往往更关心,更不计得失,照料者和被照料者都能从这种关系中获得满足感。但这种照料多偏重抚养,生理保育多于培养教育,克服隔代抚养的不足已成为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步入中年后,独生子女将会面临来自子代和父代的双重压力。 |
|